南方工报讯(全媒体记者林婷玉 通讯员荔宣)日前,2024季“永庆坊大学堂”迎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获得者、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州市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大使王新元。他以“非遗广绣的传承与发展”为题,讲述了广绣的起源、现状及传承、创新等内容,为现场观众上了一堂精彩的广绣普及课。
“广绣”是粤绣的典型代表,是流传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的民间刺绣工艺。粤绣与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王新元介绍,广绣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到清代乾隆年间广绣发展到顶峰时期,在广州成立了第一个粤绣行业组织“粤绣行”。随着从事刺绣行业的人们越来越多,广绣在工艺和针法上也日趋完善,加上广州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广绣也走出中国,名扬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广州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系统地挖掘整理广绣针法等技巧,总结出七大类38种针法。2006年5月20日,粤绣(广绣)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广绣走出画框,是王新元一直尝试和努力的方向。为此,他设计出了香囊、丝巾、领带、胸针、手袋等一系列广绣衍生产品,并致力于广绣的传承与创新。在其作品中,不仅将油画、摄影、雕塑、国画、书法等艺术门类中的线条、结构、色彩、光影变化与广绣融为一体,而且从传统以花鸟、孔雀等为主题的基础上拓展出了以名画、文物青铜器、人物肖像、军事、动漫等为主题,让广绣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
王新元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做新一代广绣人,这就是我的选择”。他认为,像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广绣也面临着社会认可度低、人才断层、生产断线等困境。大量的广绣老艺人因为年事已高,导致一些广绣绝活逐渐失传。可持续化、体系化、科学化传承成为当前广绣传承与发展的重点。为此,他出资建立了广绣传承基地,长年开展广绣兴趣班、基础班、提升班,建立传承培训体系,培养学生已达上万人次。除了办班选苗、收徒授艺,他还通过讲座宣讲、绣品展示、现场教学以及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方式,扩大广绣受众面,让年轻人了解并爱上广绣。
本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主办,小庚的跨界读书会承办,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街道办事处共同协办。
责编:刘晓丹
校对:戴小玲
二审: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