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青年就业困局系列报道②】
原标题:就业率超九成,职校生缘何能成“香饽饽”?
智能制造实训室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班班主任刘学文(左一)在给学生进行实操培训。 全媒体记者黄细英/摄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8月20日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紧盯产业链条、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高位,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超过95%和90%,专业对口就业率稳定在70%以上。
职校毕业生为何能成就业“香饽饽”?企业对于职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走进广州华夏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2023年毕业班级,深入了解该班级就业总体情况,并采访相关企业和专家,探寻如何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破解青年就业难题、促进广大青年高质量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就业现状
直接就业率93.3% 平均月薪超5000元
9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市从化区的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在教学楼智能制造实训室,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班班主任刘学文老师正带着四位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在集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属于车辆与自动化学院,于2014年开设。专业设有2个班级,今年毕业的学生共有88人,目前已实现100%就业。”刘学文向记者介绍。
记者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班就业信息表上看到,该班平均月薪5082元。在专业与就业相关度统计中,“专业很匹配”的有8人,“比较匹配”的有27人,“匹配”的有32人,“一般匹配”的有20人,“不匹配”的有1人。
学生毕业去向方面,“直接就业”的占93.3%,“继续学历提升”的占4.5%,“入伍”的占1.1%,“灵活就业人员”占1.1%。就业类型方面,超八成学生从事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超五成学生就业于传统制造业。就业地点方面,75%以上毕业生流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就业,在广州市和深圳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最多。
毕业生高就业率的背后,是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在教学上不断创新、多途径促进就业等多方面发力的结果。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紧跟市场需求,培养专业的技能人才。”刘学文表示,在教学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紧密对接企业需求,理论课与实操课比例各占五成。从大一开学起,每学期都会安排实习周,大三开始,学生就开始去合作企业顶岗实习。
该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联动方式,拓展就业岗位,全面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记者了解到,该校积极开展线下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美的、海尔等企业进校,向学生作就业及职业生涯方面的宣讲,促进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提高求职成功率与专业对口率。此外,线上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微信班群推送招聘会、宣讲会信息。“我们还会提前征询学生就业意向,带领求职学生去到企业现场面试,帮助学生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刘学文表示。
就业方向
他们选择不同跑道,未来却一样出彩
李家兴:闪光技能竞赛
“目前,我对工作各方面都比较满意,所在岗位也与我的专业完全对口,还能学到不少新技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刚走上正式工作岗位三个多月的李家兴这样描述自己的职场初体验。
李家兴在广州市番禺区一家智能制造企业担任服务工程师一职。这也是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三年前,李家兴进入广州华夏职业学院。他认真对待专业课的学习,重视每一次进行实操的机会,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全班前20%。渐渐地,他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自己未来的方向也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便是“深耕本专业技能,找到一家好企业就职”。
有了目标指引,李家兴在技能学习上不断“开挂”。2021年,为了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他开始自学高等数学,主动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斩获三等奖;2022年,李家兴与刘学文老师等四人组成参赛队伍,代表学院参加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和来自全省的78支队伍同台竞技,最终摘得一等奖。“整个备赛过程经历了3个月,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都在学习,包括收集国赛和各省份的题型,并按国赛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套题型反复练习不低于10次,每周进行一次模拟比赛。”回忆起备赛时的情形,李家兴仍历历在目。
记者了解到,该校积极构建与完善“工作室—竞赛—创客中心—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多种途径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构建全员促就业的良好氛围。
对于就业,李家兴从来没有担心过。专业成绩优秀、技能上有亮眼的成绩,李家兴还没毕业,就有企业主动找到刘学文老师,表示想提前高薪录用李家兴。“其实,我们这个专业并不怕找不到对口工作。现在企业对于机电技能人才需求大,对口岗位也比较多,只要自己技术过硬,机会还是有很多的。”李家兴告诉记者,毕业后,自己面试了许多企业,基本都能顺利通过,能选择的机会有很多,就是看哪里真正适合自己。
黄斌:入职校企合作单位
李家兴走的是技能竞赛路线,黄斌走的则是校企合作的赛道。
黄斌说,最大的幸运要属在校期间就基本确定了自己毕业后的就职去向。如今,他就职于一家总部在深圳的锂电池生产企业,从事售后技术支持工作,每个月到手能拿到8000元左右的工资。“这样的薪资在同行业来说虽然不算很高,但是企业包吃住,综合来看,待遇还是不错的。”他说。
近年来,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坚持校企双元育人理念,建立“企进校、校融企”合作模式,企业深度参与办学育人工作,双方共同搭建“校中厂”。目前,学校与200余家优质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多家知名企业联合招生、共建专业,合办产业学院,为学生的学业、实习、就业提供强劲保障。
黄斌就是校企合作的受益者之一。大二时,他就通过学院校企合作机制,成功到一家企业进行培训和实习。“还记得当时有20多家合作的企业来学校招聘,通过面试后就可以直接到企业学习,其实就是进行上岗培训和技能实操。”通过在合作企业一年时间的学习和实操,黄斌对工作所需掌握的技能早已轻车熟路,今年7月一毕业,便与该合作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一年的企业实操学习中,黄斌认为,最大的收获是能够快速地将学校学习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还能学到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目前,职校学习的内容相对还是比较浅,而且有些知识更新的速度可能落后于市场的变化,因此,到企业去实训对于日后的工作非常有帮助。”
黄斌认为,在目前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教育的优势还是明显的,因为学习的技能实操性强、目的性明确,再加上校企合作培养,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保障就业。据他介绍,约有一半的同学毕业后,通过校企合作,顺利进入对口企业就职。
黄斌在配置工业机器人参数 单位供图
黎志鹏:边工作边提升学历
如今,随着大学生越来越多,继续提升学历也正成为许多职教生的选择。在这个班级里,有多人选择继续提升学历,4人通过了专升本考试。黎志鹏就是其中一员。
今年5月,黎志鹏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开启他人生的新旅途。
时间回到8年前,2015年,刚高考完的黎志鹏在家人的支持下,报考了广州华夏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因为从小对军营充满着热情和向往,在就读职校一年之后,黎志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2016年应征入伍。由于表现优异,在军营中的他获评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全军四有优秀军人等荣誉称号,并于2021年9月退役返回职校继续学习。
大三找工作时,黎志鹏发现,许多他心仪的企业都对学历有所要求。他切身体会到,仅有一个大专学历还是不够的。“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继续提升学历,于是,开始收集学习资料,并利用业余时间准备专升本的考试。”
那时的黎志鹏还成功应聘到广州市白云区一家政府单位任雇员,通过一年时间的半工半读,黎志鹏顺利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本科,就读会计专业。谈及转专业的原因,他认为所学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个专业,想在本科阶段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加之自身对会计也有学习的兴趣,所以最终选择了会计专业。
“因为年龄比较大了,总得明确一下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黎志鹏说,目前,他很明确自己将来想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本科毕业后,他还想继续升学攻读研究生,时刻为提高职场竞争力做好准备。
黎志鹏在看书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准备专升本考试。 单位供图
企业声音
校企合作将培训更多高技能人才
记者了解到,广州华夏职业学院一直以来与海尔集团保持着较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近三年,海尔集团共招收广州华夏职业学院214名学生,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有79名,有2名学生已担任部门长。“目前,我们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招聘需求还很大。”海尔集团招聘经理肖锋介绍,职业教育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中普遍能适应工作环境,在校学习的技能基本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企业也会注重对学生进行在职培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技能,提升自身素养。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也能有效促进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可以说是双向共赢。这种合作既满足企业的需求,也促进学校的发展。”吉利汽车集团校企合作经理康利辉表示,企业通过在学校进行宣传和招聘,可以获得更优秀的毕业生人才,提高招聘效率和质量;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同时,获得更多的实践教学资源和机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此外,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和知识能够满足企业的基本用工需求。许多学生在实习或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并且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技术要求。
目前,校企合作有哪些“痛点”?康利辉认为,校企合作现有的合作形式仍不够深入和多样化,“企业更希望通过深度的合作,如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专家观点
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职教毕业生在就业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学生技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就业困难;部分企业对职校毕业生持固有偏见,认为他们综合素质没有本科院校毕业生高……如何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缓解青年就业难题?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特约研究员王鹏认为,应该进一步通过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及时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仅要关注高薪职位,还要注重个人兴趣、专业发展空间等因素;应该多为职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业支持,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能力;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注重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融合,建立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认证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重要力量。”中国教科院体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家勇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让企业在职业教育教学、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师资改造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和国际影响力,让职业教育真正“强起来、香起来、热起来”,发挥职业教育在缓解青年就业难题方面的促进作用。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在建设‘技能中国’。”曾任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的陶华坤告诉记者,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最大优势,应当积极推进“送教入企”“引‘匠’入校”,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缩短学用落差,精心打造“素质+学历+技能”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解决“招得进、学得会、留得住、用得上”的问题。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徐亚辉 通讯员吕文繁 李黎黎 曾芷欣)
责编:蒋灵茜
二审: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