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东莞东》:平凡人的时代赞歌

2024-08-15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王艳
分享:

  原标题:

  音乐剧《东莞东》:平凡人的时代赞歌

  “人潮人海,你我皆在……”伴随音乐,大幕拉开,一截绿皮火车赫然出现在北京二七剧场的舞台上,背景灯打出鸣笛的烟雾。背着大号卡通纹塑胶行李袋的王雪英,走下火车,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世界。在她的背后,一块高悬的火车站牌,银白的灯箱之中写着四个大字:东莞东站。

  东莞,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这座岭南千年古邑,诞生了“珠三角第一村”,产生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数十年来,无数年轻人从山南海北乘坐绿皮火车奔赴东莞,投身改革开放事业,让东莞从农业县蜕变为“世界工厂”。

  东莞东,小小的火车站台,一头连着故土,一头托起梦想。为致敬伟大时代的奋斗者,东莞倾力打造《东莞东》原创音乐剧正在全国巡演,继东莞、广州站演出结束后,8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二七剧场上演。

2.jpg

  剧照:刚下火车的王雪英是迷茫的。单位供图

  一张车票通往人生的火车

  音乐剧《东莞东》的时间背景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初,取材于改革开放的流金岁月,聚焦于工厂车间摸爬滚打的小人物。故事主角王雪英是一名山村姑娘,因为不甘待在小小的村庄,她背井离乡南下,在东莞东下车,找到一份金虎手袋厂的流水线工作。

  “刚下火车的王雪英应该是迷茫的,她虽然不甘命运,勇敢走出了农村,但并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东莞东》原创剧本编剧,东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常平镇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秦川说,王雪英的原型部分取材于他的表妹。表妹是四川农村女孩,东莞东是她来到异乡的第一站。她出来打工是写了保证书的,保证一年后一定回家乡和婚约对象结婚,她的对象是个文盲,做农活是一把好手,“她的宿命就是一辈子也不可能走出土地。”

  一张车票让王雪英们搭上了通往人生的火车。东莞官方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过去40多年,曾有两亿人次选择在东莞东这一站下车,数以亿计的人口像候鸟般朝着这片制造业的热土飞来。他们来自湖南、湖北、广西、贵州、江西等地,拥有不同的面目特征、不同的方言体系,但相似的是,很多人都背着红蓝格蛇皮袋。

  “她身上攒了一股劲,一定要做成一件事情的狠劲儿。” 主演王雪英的饰演者刘乙萱说,王雪英体现了那一代产业工人对生活的热情和自身顽强的意志,她敢于追求梦想,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她靠这种品质在工厂中脱颖而出,在金虎手袋厂做出成绩,干出一番事业,也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一步步从普通流水线工人成长为管理层。

  现实中的表妹也攒了一股劲,她在城市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两人创业开办了一间制造工厂,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国外。

3.jpg

  剧照:无数年轻人从山南海北乘坐绿皮火车奔赴东莞。单位供图

  人与城市的变迁和共同成长

  “我的妹妹、表妹、侄女等亲戚,都是从农村来到东莞打工。十几年后,他们有的留在东莞,成为新东莞人;有的则学有所成,到更大的平台去逐梦。侄女婿在东莞打工多年后学到了技术,回到四川开办了家具企业。没有人回到原点,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改变?我知道是改革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改变了人的命运。”秦川说,东莞东是一种意向,是这出戏的一个支点,他想讲述的是改革开放背景下人与城市的变迁和共同成长。

  剧中的主要女角色罗招娣,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中,这使得她比别人更加努力,当她发现未来经济全球化的苗头后,选择赴美学设计,成为工人中最早“走出去”的那一个。金虎手袋厂老板财哥曾经抱着篮球偷渡香港,改革开放后,回到东莞创办企业。

  剧外,主人公王雪英的部分原型汪雪英,江西省永新县的一名农村姑娘,1987年南下东莞打工,“当年,县人事局来招工,我们村选了两个人,到县里统一参加笔试,再选考分高的出来。好笑的是,出发前,大家都不知道去东莞具体做什么。”汪雪英在常平镇一家玩具厂做普工,她是文学爱好者,休息时常泡在阅览室里读书、练笔。有一次,厂里一名实习的大学生来车间,看见了她的练笔,就鼓励她投稿到当地报刊。后来,汪雪英做过仓管、人事、保险、广告传媒、出版业等工作,工作环境的改变,为她提供了一张写作的“桌子”, 她用笔记录下和工厂姐妹的生活点滴,出版《漂流花季》《漂在东莞十八年》《食一碗乡味儿》等书,被誉为“中国第一个出版诗集的女打工诗人”。

  剧中的金虎手袋厂,原型是东莞的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县太平手袋厂,创办于1978年。太平手袋厂承接香港纺织、箱包等传统制造业,从最初只有几十人的小作坊,到后期拥有上千名员工的大型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太平手袋厂拉开了东莞工业化、城市化序幕,趁着改革开放的势头,港商、台商蜂拥而至。同时,东莞将祠堂、会堂、饭堂捯饬成来料加工的小作坊,又称“三堂经济”。

  城市的命运和个体的命运一同随之变迁,东莞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名鼎鼎的“广东四小虎”之首。虎门服装、长安手机、大朗毛织、中堂造纸、樟木头塑胶、厚街家具、塘厦高尔夫、茶山食品、麻涌粮油……一大批产业专业镇在东莞诞生,“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说法不胫而走,东莞实现从普通农业县到大湾区工业重镇的蜕变。

  “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秦川的设计中,《东莞东》的结尾处,一名00后小伙子扔掉了火车票,拿出设备在东莞东做直播,年迈的王雪英经过,说:“小伙子,你的车票掉了。”小伙子否认:“这不是我的车票”。

  “他从小跟随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东莞,如今,父母叶落归根,但他早已将东莞当作家。”秦川说,你会发现,来来去去一张火车票,你在东莞东上火车叫回家,下火车依然叫回家。这样的情感其实很多人会意识不到,但在这过程中你已经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你跟这片土地的感觉和生你养你的那片土地的感觉已经平衡了,变化的只是打工的人群,他们更年轻,更有活力。

  如今,站在“双万”(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新起点上,东莞提出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和先进制造新高地。在剧中结尾处,王雪英再次出发,参加在东莞的创新高地——松山湖举办的创业大赛,并准备将手袋厂的旧址变成文化创意空间。

  剧外,还有无数个“王雪英”,在东莞书写自己的故事,同时东莞也在她们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80后“炒粉姐”唐应从进厂打工到开炒粉摊,再到成为网红,都是靠一步步干出来的。她在社交平台发布工作视频,其精致穿搭与人间烟火碰撞出的“反差感”,让她“火”了,最当红时,上百万人挤进她的个人视频号。如今,她成了“大朗毛织宣传达人”、出镜大朗毛织节微电影,获评“2023东莞年度新闻人物”。

  “此心安处是吾乡”。2007年,东莞把“外来工”称谓改为“新莞人”;2009年,东莞在广东率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政策;2013年,东莞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在《东莞东》巡演期间,东莞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发起“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活动,面向全国征集时光照片,复现改革开放46年的东莞历程,回望2亿人的奋斗与青春,共叙平凡人的时代赞歌。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王艳)

  责编:刘晓丹

  二审: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