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建功南粤十二纪⑧】“中国第一跨”迈出大湾区城市互通一大步

2024-11-04 来源:本网 作者:徐亚辉 徐丘濂 潘丽 曾秋香 黄璜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1101173205.png

转存图片

虎门大桥开工典礼。单位供图

转存图片

虎门大桥。单位供图

  工程自述

  “一桥飞架珠江口,天堑从此变通途。”我是珠江口首座跨江大桥——虎门大桥,位于珠江狮子洋之上,于1992年开工建设,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正式建成通车。我的名字由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我的建成是献给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一份厚礼。

  作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我全长15.6公里,主航道跨径888米,是当时同类桥规模的全国之最,被誉为“中国第一跨”。我的出现意义非凡,不仅使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通车里程缩短了120多公里,改写了粤港澳三地“一水隔天涯”的格局,而且为后续国内许多同类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许多桥梁工程师取经学习的样本。

  如今,我已成为广东十大地标之一。未来,我也将继续见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互通和经济繁荣发展。

  忆往昔

  建设攻坚 多项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广深两地经东莞的交通压力逐渐增大,公路常年超负荷运行。至上世纪90年代初,虎门渡口的修建减轻了公路的交通压力,然而剧增的过渡车辆数量远超过渡口的设计能力,过岸依旧费时费力,严重制约着粤港澳经济发展。修建一座横跨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过江大桥,几乎成为那个年代政府和百姓的共同期盼。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国家就有在珠江口建设一座跨海大桥的想法,但囿于当时资金、技术等原因,迟迟未能‘上马’。”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利长大”)总工程师、虎门大桥辅航道桥项目总工程师王中文说,由于此前我国从未建设过这么大跨径的桥梁,没有任何经验借鉴,英国人、日本人曾轻蔑地断定,凭借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建起这座桥的。“但中国人就是不认输,就是要争这口气,决心自己来设计建造虎门大桥。”

  1992年10月底,虎门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时称“广东省公路工程总公司”的保利长大被确定为虎门大桥国内施工队伍的总承包单位。当年27岁的王中文,作为保利长大的助理工程师,刚参加完中山港大桥的建设,便来到虎门大桥项目。

  “虎门大桥刚开工不久,便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问题。”王中文回忆说,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对一段鸦片战争时留下的古坑道进行文物保护,导致工程停工近15个月。为了如期完成重任,项目部曾提出“生死存亡,背水一战”的口号,“‘5+2’、‘白+黑’就是当时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

  “没有怕过,都是被逼出来的!”王中文感慨地说,那时的施工环境非常艰苦,住的是最简易的板房,夏天闷热冬天漏风,隔音差,还时常要与蚊虫蛇鼠“作斗争”。他还记得,1993年的一个超级台风正面袭击珠江口,加上天文大潮,狂风大浪直冲项目部和工地。虽然人员紧急安全撤离了,但部分设备和关键资料却被损毁。

  尽管环境恶劣、困难重重,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建设者们依然干劲十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实现了众多从0到1的技术突破。

  270米连续钢构“鹰式”轻型挂篮、大吨位液压跨缆吊机、50米T梁架桥机……采访中,谈及虎门大桥的技术创新,王中文如数家珍。“那时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技术都没有先例参考,都是全新的探索。其中,888米悬索桥和270米连续钢构桥上部结构施工,是建设中的高难度项目。”王中文介绍说,888米悬索桥面是由39块现代化建桥材料钢箱梁铺接起来的,每块标准的钢箱梁重312吨左右,要将这样的庞然大物吊装到离珠江水面60米高悬索桥上的确不容易。为了迎战这个高难度项目,他与团队开发研制了大吨位液压跨缆吊机,在第一次试吊中就取得了成功,助力悬索桥钢箱梁胜利合龙。同时,在270米连续钢构桥上部结构施工中,精心研制出“鹰式”挂篮,使钢构桥以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度合龙。

  在虎门大桥建设中,类似的创新技术比比皆是,其中有18项工程技术和工艺达到当时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代表着20世纪中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成就,“虎门大桥建设成套技术”项目,还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正是由于这一项项创新技术的成功研发与应用,使虎门大桥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最终仅历时5年,于1997年6月9日正式通车,为珠江口“A字型”交通网络画上重要一横。

  看今朝

  保畅创新 数智化应用为大桥运营“减负”

  “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单位”……建成通车27年来,虎门大桥不仅“收获”了一大批荣誉表彰,通行车流量也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全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大桥之一。

  10月27日,记者来到虎门大桥看到,桥上双向六车道车辆川流不息,桥下主航道不时有船舶穿梭往来,这一派繁忙的景象与岸边静默的炮台遗址共同构成了一幅穿越时空的壮丽画卷,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游览。

  “作为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桥梁,虎门大桥不仅在建设和设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创新也层出不穷。”广东虎门大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邱伟明,目前负责大桥的管理运营工作。他向记者介绍,虎门大桥处于珠三角核心区域,车流量常年保持高位运行。因此,如何更好地保安全、保畅通,一直以来是管理运营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邱伟明自1996年从广东交通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广东公路系统工作,有着丰富的公路管理运营经验,曾提出或参与了虎门大桥多项开创性运营措施。2002年,虎门大桥在全国率先开展ETC不停车收费试点。当时在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任职的他,参与了ETC技术的测试和验证工作,为技术最终落地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ETC在虎门大桥的顺利实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通行效率,也为之后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奠定了基础。”2017年,为了更好地实施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工作机制,邱伟明又率先提出在虎门大桥上建设“户外广播系统”(即“大声公”),用于交通应急指挥,使虎门大桥成为最早建立该系统的高速公路之一。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保障虎门大桥的安全和畅通,广东虎门大桥有限公司在不断优化运营管理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数智化手段的应用。2018年,在全国首创了在高速公路主线使用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沿江高速及南沙收费站汇入口车流汇入主线,保障主线车流畅通;2020年,启用“路面事件检测系统”,提高智慧化分析管控能力;2023年,配合交警在车流高峰时期采取借用路肩行驶的疏堵措施……随着系列创新保畅措施的完善和升级,虎门大桥的管理运营取得显著成效。据悉,今年1至10月,虎门大桥“长时间”和“长距离”拥堵同比分别下降64.2%、64.8%。

  此外,如何有效防止船舶撞击桥梁事故的发生,也是保障大桥安全的关键。“今年我们刚完成‘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系统’的技术全面升级。”邱伟明称,通过该系统,监控中心能够24小时监测桥下航道船舶的通行情况。同时,配合桥梁健康监测等智能化系统,共同保障桥梁结构安全。

  交通是区域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如今,虎门大桥与已建成的南沙大桥、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共同作为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洛溪大桥:广州境内连接海珠区和番禺区的过江通道,桥长1916米,主跨180米,通航净高34米,于1984年10月动工建设,1988年8月正式通车。该桥当时在同类桥型中位居世界第六、亚洲第一,曾被中外专家称为“亚洲第一桥”。作为我国第一座大跨径连续钢构桥,洛溪大桥拉开了广东建设特大型桥梁的序幕。

  南沙大桥:原称虎门二桥,是连接广州市南沙区与东莞市沙田镇的跨海大桥,于2013年12月28日动工建设,2019年4月2日建成通车,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珠江三角洲又一座世界级桥梁工程。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徐亚辉 徐丘濂 潘丽 通讯员曾秋香 黄璜

  编辑:孙科琳

  二审: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