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建功南粤十二纪⑨】客似云来!南粤“朋友圈”在这里腾飞

2024-11-06 来源:本网 作者:许接英 郑海芹 祁旭敏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1106090457.png

W020241105445279769221.jpg

支仁明(左)和罗小秋为白云机场点赞。谢建颖/摄

W020241105445281152664.jpg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谢佳佳/摄

  工程自述

  我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简称“白云机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为4F级民用国际机场。作为中国三大航空枢纽之一,我是华南连接世界的空港枢纽,也是亚洲乃至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我的旧址始建于1932年,因背靠白云山得名。1963年,我正式更名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随着客流量和货运量的不断增长,关于我的转场搬迁计划被提上日程,并最终选址距市区北部28公里的花都区新华街道、花山镇、花东镇及白云区人和镇的交界处,占地规模比原来大近5倍。

  2000年,我正式动工建设,并于2004年竣工,同年8月5日0时正式启用,旧址随之关闭。今年,我迎来转场运营20周年。20年来,我一路“腾飞”发展,向“新”而行,软硬件设施越来越好,航空“朋友圈”越拓越大,旅客出行越来越便捷,经济“引擎”作用越来越凸显。如今,我又站在了新的起点,正向着世界一流航空枢纽机场的目标启航奋进。

  忆往昔

  战雨天、抢晴天,只为飞机早上天

  2004年8月4日22时50分,随着广州至湛江的CZ3265航班腾空而起,走过72年风雨的旧白云机场功成身退,完美谢幕。次日,新白云国际机场无缝启用,一夜跨入“双跑道时代”,也为广州插上了腾飞的新引擎,成为华南地区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二十年后的今天,当回忆起新老白云机场一夜转场的壮观场景时,现任广东机场管理集团工程建设指挥部研究院院长的彭卫仍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我是亲眼看着新机场从一片荒芜之地一砖一瓦建起来的,这些年来,我和白云机场一起成长。”

  时针拨回到1999年10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工程指挥部挂牌成立,大学毕业仅三个月的彭卫被分配到此,成为迁建工程指挥部第一批员工。10个月后,新白云国际机场正式破土动工,彭卫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一起投入这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建设中。

  那时,工地24小时不间断施工,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彭卫时常需要坚守在工地值班。有一次,凌晨2点多,他走出值班室去洗手间,竟意外发现一群野狗在门外徘徊,夜色中,那一双双闪烁着绿光的眼睛,让彭卫吓得逃回了工棚。

  尽管建设环境艰苦,但工地上近万名工人却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彭卫回忆道,那时工地的口号是“战雨天,抢晴天,为了飞机早上天”,社会各界都在热切关注并期盼着新机场的早日建成。

  经过近4年的紧张施工,2004年,新白云国际机场一期工程终于顺利竣工。据悉,新白云国际机场在当时创造了多项纪录:国内规模最大的机场,拥有功能最完善的候机楼,国内最大的飞机维修机库,以及我国最高的民航管制塔台……2006年1月7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以排名第一的身份荣获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这是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当看到昔日的图纸最终变成眼前这座壮观的机场时,彭卫的心中满是自豪。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客货吞吐量的持续增长,白云机场的基建也在不断扩容。新址启用8年后,白云机场开始进行二期、三期扩建,广东机场管理集团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工办项目经理叶翠是为数不多一直坚守在扩建工程一线的女职工。

  这些年来,叶翠一直负责扩建工程的机电系统设计和技术管理,以及航站楼流程的优化设计。她向记者透露,当前在三期扩建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智能建造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目前,她带领团队正在有序推进和落地包括“建设智能视频巡检、智能远程监控的智慧灯光站”“建设全场智慧水务系统,实现洪涝预警和智慧水务管理”等技术应用,为我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打造更多亮点。

  在叶翠的工位后的墙面上,挂着一张白云机场一二三期工程的全景图,她告诉记者,三期扩建工程计划于今年底实现航站楼通水通电,按计划明年底将具备投产条件,届时白云机场将从现有的2座航站楼、3条跑道实现5条跑道、2个航站区的规划格局,满足终端旅客吞吐能力1.4亿人次、货邮吞吐能力600万吨以上容量需求,支撑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建成。

  看今朝

  技术持续“上新”,让旅客出行更便捷

  货如轮转,客似云来。在过去的20年间,白云机场的运营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旅客吞吐量从转场当年的全球第53名跃升至世界前列,通航点达240余个,每周往返国际及地区的客运航班数量高达约1700架次,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最繁忙机场。

  飞机繁忙起落的背后,是白云机场强大的运营实力。作为白云机场的管理和运营机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职工集体智慧力量,持续进行设施升级和技术革新,力求为旅客提供更优质的出行体验。

  登机桥是旅客踏入机场的第一步。据了解,整个白云机场有近200条登机桥,如何保障它们安全可靠运行,确保旅客顺畅出行?白云机场首位民航“工匠”、空港设备公司客桥部技术支持室分队长支仁明带领同事们从生产实践中,研发出了登机桥管理的“超级大脑”——云桥综合设备管理系统。

  支仁明介绍,该系统集监控报警、航班任务调度、无纸化电子签单、员工技能考核及AI评分等于一身。特别是其设备监控报警功能,就像是为每一台登机桥配备了远程“健康监测仪”,使得“设备医生”能够实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预警潜在问题,从而确保登机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系统通过智能提醒功能,实现了登机桥及桥载设备保障人员的精简,节约比例超过30%。此外,该系统还实现了作业流程的全程电子化,彻底摒弃了传统的人工填单、录单模式。这一变革,每年可节省超过30万份纸质单据,节省人工成本超过50万元。

  与支仁明所在的部门不同,罗小秋所在的白云机场航空运输服务分公司国际值机部是直接面向旅客的重要窗口。作为部门副经理,罗小秋领衔的航服分公司创新工作室,始终聚焦于旅客出行的每一个细节,从航班值机、登机服务、行李查询到航班配载平衡等多个环节入手,致力于解决旅客在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

  在配载平衡这一与飞行安全息息相关的领域,罗小秋创新项目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A330-200货机配载软件”,实现了数据的批量导入、自动计算判断重心范围以及自动编辑生成电报的功能,使得保障时间从原来的120分钟大幅缩短至45分钟,同时准确性达到了100%,有效降低了手工配载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为飞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又如“我是行李箱魔术师”项目,通过回收利用旅客弃置行李箱的零部件,现场维修旅客破损的行李箱,有效解决了部分旅客托运行李箱破损但又无法达到航司赔付标准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目前已推广至广东机场集团各支线机场以及全日空中国地区站点。

  “从纸质机票演变为电子客票,从传统的人工值机到如今通过手机二维码即可在后台办理手续,值机流程变得越来越便捷,我们的服务也越来越精细化。”从业19年,罗小秋深刻体会到了航空服务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未来,她也将和同事们继续为旅客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

  ○相关链接

  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所置身的湾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为引领的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业务规模位居国内乃至全球机场群前列,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民航局在此前发布的《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许接英 通讯员郑海芹 祁旭敏)

  编辑:孙科琳

  二审: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