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劳模“担纲领衔”助产业工人成为技能骨干

2021-03-03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黄细英
分享:

  在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上,一座座龙门吊将原料钢板吊放到下料区,而机器人正在进行着切割、焊接作业。身穿浅灰色工服、头戴安全帽的产业工人游润东手拿操作器,与其他工友一起维系着生产线正常运作。在这条智能制造生产线上,有个以广东省劳动模范冯清川名字命名的“智·造”创新工作室,培养了许多像游润东一样的“编程”高手。

  这是我省通过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平台,发扬“传帮带”精神培养产业工人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东省各级工会积极开展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命名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4000 余家。省总工会每年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开展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命名活动,目前,我省拥有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320家,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有10家。工作室激励着广大产业工人立足岗位、提升技能,更好服务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4.jpg

▲冯清川 (右二)与工作室成员一起讨论交流 黄细英/摄

  搭建平台 产业工人有了技能提升之地

  2015年,从技工学校毕业的游润东来到惠州,进入该公司生产车间当了一名下料工学徒。当工业4.0的春风吹入中国大地,中建科工开启智能制造研发之旅,投入2000万元在车间设立智能制造模拟单元,并成立冯清川“智·造”创新工作室,而像游润东等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产业工人纷纷被纳入工作室。

  “冯总会教我们基础操作,比如机器人的原理、基本动作、基本指令、最简单的焊接等。”游润东告诉记者,工作室经常组织培训,可以随时向师傅、同事请教。2018年6月,全球首条重型H型钢智能生产线投产,中建科工实现了钢结构构件智能化生产。而当时,年仅22岁游润东成长为车间最年轻班组长,在H型钢焊接编程上游刃有余,经由他焊接的钢材探伤合格率高达98.7%。作为公司首批学习智能化操作的工人,游润东逐渐担起“师傅”的重任,开始培训公司新人。“教人比自己学难多了,每批我只教三四个人,这样有针对性,也能更快地让新人上手。”

  2013年3月,佛山市总工会对41家“劳动模范创新室”进行命名和授牌,由此拉开了以劳模为带头人的知识技术革新序幕。随后,佛山的“劳动模范创新室”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在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开花结果,为佛山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茂名市总工会也大力推行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按每家支持5万元标准,每年投入80-100万元创建16-20家工作室,开展“传帮带”行动,全面分享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发明专利,促进产业工人更好提升技能。近5年来,茂名市总工会已累计投入455万元创建市级工作室及基地94家(含工作室81家、基地13家),其中省级工作室13家、省级基地2家,获得省总工会资金支持200万元。

  传授技能 “导师带徒”多途径培育人才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是为劳模提供的工作平台,更是由劳模带动职工钻研技术的基地。工作室建起来后,如何培养产业工人呢?

  “我们主要采用‘老中青’结合方式培养人才。”佛山供电局的黄小耘如此表示。2013年成立的黄小耘劳模创新工作室聚集了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该工作室以专家授课、技术沙龙、头脑风暴、“导师带徒”等多种形式促进技术传授交流,带动成员共同成长。

  工作室成员何子奇告诉记者,工作室为大家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不管遇到什么技术难题,只要拿来工作室讨论,经过团队思想碰撞,很快就会有新解决方案。“加入工作室后,每个人都以劳模标准要求自己,这种互相促进的氛围非常适合员工成长。” 如今,黄小耘劳模创新工作室过半成员拥有中级以上职称,培养的多名技术专家被派往省公司专题培训班、“名师带徒”培训班传授经验。

  “我们通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选送优秀成员参与公司培训和出外考察,并定期在工作室举行研讨会,就攻关课题进行共同研究。”广东华隧建设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易觉表示,工作室通过举行不定期研讨会、每月培养沟通总结会等方式来帮助产业工人转变工作方式和思路,提高工作效率。材料设备部的杨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研讨、沟通总结会中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

  创新创效 发挥骨干作用助推企业发展

  搭建平台,创新创效,保障产业工人发挥骨干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了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发射源”,推动着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

  黄小耘带领工作室成员历时3年研发的“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保证电网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在短短的1.8秒内实现自我感知、诊断、修复。该项目成果主要创新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配电网实现高可靠性供电提供了技术支持,获得2015年佛山市唯一的职工创新特等奖、2016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

  佛山供电局工会主管麦杰涛表示,该局建立了30多个职工创新工作室,打造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个,累计有效专利数突破1000件,其中发明专利超200件,科技成果市场转化10多项。这些成果积极引导职工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推进佛山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冯清川也带领着“智·造”创新工作室成员研发了10多项智能制造技术相关专利。智能制造生产线也获批建筑钢结构领域首个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立项,获得国家财政资金1400万元。像游润东一样的产业工人还有李冉、胡运成、李林峰等,他们有的已调入工艺部搞技术,有的通过竞聘当上车间班组长,成为第一批智能制造车间一线运营主力军。而广东华隧建设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取得创新成果20多项,成果转化率100%,广泛运用到盾构施工过程中,有效地提高掘进效率、保障施工安全、促进公司盾构施工水平的整体提高。

  全省各地市总工会也充分利用劳模工作室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劳模力量。中山市总工会以《我爱发明》电视节目为载体,开展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宣传视频录制工作,鼓励各行业工作室建设成为发挥劳模带头作用、放大劳模品牌效应、培育职工创新思维、提升职工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带动和促进全市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茂名市总工会已建工作室及基地取得创新成果630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98项、发明专利228项,开展活动1512次,培养人才4650名,参与职工120729人次,创经济效益41.115亿元,社会效益7.054亿元,节约资金28.4亿元,创新创效成果较为显著。如广东新华粤石化公司陈炳琳和茂名石化研究院刘振宇工作室年创效分别达12亿元和1.4亿元。

  编辑: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