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粤工匠如何“解锁”高考作文(一)

2022-06-09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张英姿 詹船海 黄细英 林婷玉
分享:

  策划:张英姿

  统筹:詹船海

  采写:全媒体记者 黄细英 林婷玉


  【6月7日,2022年全国高考开考,广东70.2万学子面对的高考作文题目:围绕围棋的“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术语谈感悟,火速登上当天热搜。南方工报记者就此连线采访了广东各行各业的劳模工匠,他们纷纷表示,脚踏实地、夯实基础,才能练好“本手”;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终会成为“妙手”;如果基础不牢、急功近利,则易变为“俗手”。正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工只有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业务,通过不断学习、沉淀、积累,在各自岗位拼搏奉献,才能施展才华,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即日起,本报将推出专题报道《看南粤工匠如何“解锁”高考作文》,且看真正的高手如何妙手著文章,交出一份独具“匠心”的高考“答卷”。】


  南粤工匠、广东省博物馆有机修复组组长李涛被称为“文物医生”,棕刷、排笔、糨糊……都是他的“手术工具”。他的工作室宽敞明亮,温湿度都适宜,破损严重的文物被送至此地时,哪怕已“奄奄一息”,都能在他手下得到“一线生机”。当看到今年的“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目”时,李涛有感而发,以第一人称讲述,交出了这篇“高考作文”:

三版1.jpg

李涛                     林婷玉/摄

    追求“妙手”应是“良工”常态

  世上道理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虽然“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但是套到书画修复领域也是完美契合。

  在我看来,书画装裱是书画修复的基础,只有在学习基础时稳扎稳打、戒骄戒躁,才能提高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练好“本手”。

  对于书画装裱与修复,“妙手”是指可以将一幅书画装裱得整洁平贴,让一幅濒危的古画重获新生……明朝周嘉胄在其著作《装潢志》中有云:“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良工”何来?只有不断重复、大量练习,才会铸就“良工”。对于“良工”来讲,“妙手”是常态,而不是“偶得之”。我常给学生讲,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好事。你遇到的问题越多,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越多。只有这样,在有朝一日自己独处遇到问题时才可以从容解决。最怕的是一些所谓的“天才”,学习的时候顺利异常,只学到正确的方法,而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无所知。

  “俗手”亦可称为“庸医”。不但无法将书画“起死回生”,反而让小病变大病,甚至使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

  一些藏家,甚至博物馆文物保管员,在发现书画出现破损残缺的时候,好心地用时下流行的“万能补丁”——透明胶带对书画施行“保护性”破坏。更有甚者,为了拼对完整,竟然将透明胶带贴到画面正面。这些操作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但带来的副作用和代价却是非常巨大的。胶带粘到宣纸表面,去除极其困难。而且时间稍久,胶带的胶会融化渗透到纸张纤维内部,导致古书画出现油渍一样的污迹,起码以现在的技术是无法去除的。

  南粤工匠、广东特地陶瓷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唐奇:

  专一是行业的“本手”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我觉得也恰是为人做事的三种状态。”唐奇表示,如果把人的一生当作围棋的通盘全局来看,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儿,就是“本手”;在基础上创新加以突破,就是“妙手”;而总想着走捷径,则最后难免是“俗手”。

  唐奇认为,这次高考的题目对工匠来说很有深意,工匠精神有一个特点“精其工”,通俗点说就是“专一”。“择一事,终一生”听起来是个浪漫主义的词,但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成功最便捷和最扎实的方法。这种“专精”是从事每一个行业的“本手”。

三版2.jpg

唐奇                          受访者供图

  2002年硕士毕业后,唐奇就进入陶瓷生产领域“深耕”。他敏锐观察、积极探索,一直要求自己对行业内最新、最潮的科技熟稔于心。而这,离不开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持续不断的求学钻研。唐奇的办公室里有门类繁多的书籍,不断学习给了他很多启发。他曾经借鉴造纸工艺,给陶瓷增白,还从玉石的形成原理中得到启迪,改进了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

  “工作中,有人喜欢走捷径。走多捷径的人就成了‘俗手’。”唐奇表示,把“本手”做好,走好正路,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不断创新出“妙手”。“在我看来,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就像数学中的定理,所有的‘妙手’都来自于‘本手’,方向正确且足够扎实,而所有的‘俗手’多来自于对‘本手’的浅尝辄止,优秀的工匠往往能在低头钻研、做好‘本手’的时候还能经常抬头看路,走向正确的方向,这大概就是他的‘妙手’之由来吧。”唐奇说道。

  南粤工匠、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铁路分公司机修段段长杨向东:

  夯实基础才能避免“俗手”

  从港口机械维修工转型为机车修理工,20多年来,“半路出家”的杨向东练就了“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用耳听”就能判断出机车故障的绝技。结合自身的经历,杨向东认为今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目很好地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夯实基础,练好“本手”;解决问题,追求“妙手”;只有夯实基础游刃有余,才能避免“俗手”。

三版3.jpg

杨向东                受访者供图

  “万丈高楼平地起。”杨向东告诉记者,“对任何行业来说,基础都是最重要的。”刚入行时,杨向东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所有的机车维修全靠自学。为了尽快上手,他一头“扎进”机车“啃”图纸,学理论,向老师傅“偷师”。他的口袋里始终装着一本笔记本,详细记录着自己机车维修的学习心得。入行至今,他写下了40多本工作日记。这些经历,让他练好了“本手”。但杨向东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仅仅夯实“本手”是不够的,还需要追求“妙手”。

  2010年开始,杨向东带领团队探索机车自主大轮修工作,每年节约外送修理费约100万元。有次承修厂的轴瓦坏了,大家都认为是轴瓦装得太紧和曲轴问题,技术人员反复维修了三次,每次修好后试验时又烧损。最后,该“疑难杂症”通过杨向东的“妙手”迎刃而解。“有些人处理故障只看到表面,比如电器设备,烧了电阻电容,就换这个东西,没有考虑为什么会烧坏,是不是因为电流过大或者线路短路呢?这就是‘俗手’的一种表现——心气浮躁,难以精益求精。”杨向东说,“就像医生需要熟悉人体器官一样,既保证工作效率,又避免‘俗手’。”

  责任编辑: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