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把校外培训“治”下去 让职业教育“香”起来

2021-08-10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潘潮
分享: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提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

  校外培训本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然而,近年来,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热衷资本化运作,成为“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最大推手。它们使用“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之类的营销话术,加剧家长焦虑,干扰教育秩序,破坏教育公平,同时大肆敛财。师生家长真是“苦其久矣”!此次“双减”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从根子上去资本化,让教育回归立德育人的初心,解放压在家长学生身上的重担,不禁令人叫好!

  不过也要看到,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校外培训机构的“焦虑营销”得以奏效,也因为社会本身确实有着巨大的补习需求:我国为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定下了5:5的比例要求,这意味着约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普通高中,而要接受职业教育。然而当前,相当一部分人还是觉得,必须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才有好出路,就读职业学校等其他路径不保险。而考上大学的前提,大概率是进入一所好高中;为了有高中可上,就有必要进入升学率较高的初中……循着这样的逻辑递推,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内卷”。家长同时还不得不花高价请校外培训,以便在关键的考试中“卷”赢对手。这样的逻辑链条不斩断,补习现象就容易禁而不绝,并走向地下化、隐秘化。

  所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是重拳猛药,固然可以迅速治标,但止息家长焦虑、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在全社会营造新的教育共识,才是治本之策。换言之,要把校外培训“治”下去,还得让职业教育“香”起来。

  然而,改变“重普轻职”的社会成见不易。观念建基于现实之上,要让职业教育香起来,要求学生们在职校能获得好的教育,毕业后又能实现好的就业。随着老一代农民工的老去,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职校学生很可能会成为打工者群体中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境遇,又与整体劳动者的境遇息息相关。这要求我们对劳动者的权益予以更多关注,要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要持续优化工作环境、提升薪酬待遇、完善社会分配,让技能人才也能享有不输于学历人才的体面劳动和良好生活。这样,家长们才能接受职业教育,相信它同样是让孩子获得光明未来的入场券。

  编辑: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