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硕士开摩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学历更重要

2021-10-19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潘潮
分享:

  近日,湖南长沙人杜杨因为“985高校硕士当摩的司机”的视频火了。抖音上写道:“英语专业毕业,中山大学硕士,大一过6级,裸考过专业8级。40岁失业,现在开摩的寻找人生新方向。”强烈的反差,让他引发了广泛关注。(10月14日《澎湃新闻》)

  多少年了,类似“高学历人才低就”的新闻总会隔三岔五地出现,比如近期的“本科女孩白天代驾晚上洗车还债20万”,早年的“硕士辞掉公务员回乡种田”“北大才子卖猪肉”等,真是不胜枚举。

  上述例子中,有着各自丰富的细节,有的甚至未必有网友想象的那么“惨”。比如开摩的的杜杨,他只是在这次“双减”浪潮中,暂时失去了教培行业的工作,开摩的只是为了赚外快和散散心。这和许多人失业后去开滴滴、送外卖是一样的。但如果情况只是如此平实,大部分人就不会点进去看了。关键是那个“985高校硕士”的标签,让一个普通的失业、转岗故事变得颇具讨论度。

  上述例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人公的“数载寒窗”仿佛都白投入了,成了“沉没成本”,而不是“竞争资本”,没能在眼前带来良好的收益,让人扼腕。在许多人看来,高学历就应该与精英职位相匹配,不然就是浪费。对此,杜杨在受访时的态度比较豁达,“不认为自己开摩的就是浪费学历,如果什么都不干在家待着,才是真正的浪费学历”。

  从人力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角度看,“学历对口”当然有道理,但是“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从古至今,一个活跃开放的社会,肯定是反各种“公式化路径”的,没有那么多“注定如何”,起起伏伏是免不了的。高学历人才也会不如意,学历一般也不一定就没有出息,能上能下才是健康的社会。

  近期舆论聚焦的还有所谓“第一学历”,它和硕士开摩的堪称“一个硬币的两面”。社会上所说的“第一学历”,主要指大学读的是专科还是本科;本科读的是“双一流”还是普通一本、二本。尽管官方文件从未使用这一概念,但社会仍然存在“第一学历”歧视——北大的博导,只因硕士毕业于湘潭大学,就有学生提出“希望北大能整顿下师资”;这头有网友感叹杜杨是“硕士低就”,那头又有网友嫌弃他本科毕业的学校不够“名牌”,并把这和他开摩的联系到一块,认为“这正说明第一学历很重要”。

  学历描述着人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成果,“第一学历”更是只能描述早期求学的成果。通过学历,用人单位可以快速判断应聘者在求学阶段的表现,这无可厚非,但不能过度拔高,因为个人能力还有太多维度是学历反映不出来的,比如学历不代表工作能力,也不能反映对待工作的态度,更遑论“第一学历”。相比一个复杂、完整的人,“第一学历”实在是一个过于简陋的标签,迷信它,属于认知上的懒惰,决策上的短视。

  “硕士低就”也好,“第一学历”不够“显赫”也罢,杜杨没有困厄于这些外在标签,在视频账号上持续展现他的专业英语素养,流量渐长,说不定很快事业又有新的局面了。人生、事业当然是可以重启的,积极的态度才能决定未来。随着高等教育日渐普及,经济向前发展,新就业形态层出不穷,人们的就业选择也必然越来越多元。全社会在看待学历、择业等问题时,应破除僵化的观念,怀抱更多平常心,存一份豁达和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