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精神”在南海油井熠熠生辉

2022-09-28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郭子健 董哲 王瑞 罗茜允
分享:

四版1.jpg

刚结束坞修的海洋石油116,整装出发返回作业区域。         许德坤/摄

四版2.jpg

整装待发的油田员工                        全媒体记者张俊健/摄

四版3.jpg

焦仕立在全神贯注地工作                    全媒体记者郭子健/摄

  2022年,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迎来了“40岁”高光时刻。4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石油公司上百年的发展道路,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在世界挺起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蓝色脊梁。

  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于1999年5月成立,是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控股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属的五家境内分公司之一,也是海洋石油梦开始的地方,主要负责南海西部浅水区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生产业务。截至2021年底,湛江分公司在生产油气田29个、各类平台51座、4座处理终端、2艘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和2个万吨级后勤支持码头,已连续14年实现油气产量超千万立方米,有效保障粤港澳地区和北部湾地区能源安全。

  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南海石油生产现场,探寻中国海油的产改之路,感受到无边的大海波涛之中,石油铁人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就如一座丰碑,在南海油田的油井上熠熠生辉,新时代石油产业工人吃苦耐劳,奉献担当,为国争光的理想追求闪耀时空。

  坚守

  在“无边战场”筑起钢铁长城

  要深入中国海油南海采油平台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9月19日早晨,采访组一行从广州出发,到达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已是下午3点多。按照海上采油平台防疫要求,完成落地核酸三天二检。第三天一早正准备乘直升机前往南海采油平台时,突然接到空中管制通知,只得待令。中午才接到可以起飞的通知。

  “大家先要扫码填表,参加乘机安全考试,只有考100分才能上机。”航空安全员不断提示大家:“直升机噪音大,遇到对流层比较颠簸,全程在海上飞行,所以大家都要穿上救生衣,戴上耳罩,系好腿上和背上的安全带。”

  直升机一直往南海深处飞去,在经停几个海上采油平台后,下午2点多,到达了本次航行的终点——“海洋石油116”FPSO。踏上长232.5米,宽46米,型深24.1米,排水量15万吨,载重12万吨的终端船,心中特别震撼。直指天空的火炬臂,三台轰鸣的巨型发电机,矗立在几百米深的大海上的4个井口平台共同组成文昌油田群,在无边的大海中傲然屹立。

  安全员首先带领记者走进房间,打开视频,播放讲解在“海洋石油116”的安全须知,随着一条条安全事项的播出,其中一项紧急事项,一下就把记者的心抓得紧紧的:“遇到蓝色警报,大家立即弃船逃生。”

  “难道在海上开采平台这么危险?”“在大海上开采石油,各种风险交织,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文昌油田群作业公司综合经理卓传金告诉记者。

  海洋石油116所在的油田总共有117名员工,其中35岁以下员工76人,占比65%;党员47人,平均年龄31岁,工作年限最长的26年,最短出海半年,平均出海8年。

  按照安全要求,记者穿上宽大的特种防滑皮鞋、白色参观工作服,戴上白色安全帽和护目镜,塞上防噪音耳塞,在穿着红色工作服的维修监督王跃鹏的带领下,到海上作业平台维修岗位体验。

  “我来自黑龙江,在这里整整工作了十年,从祖国最北端到祖国最南端,从一个小白,成长为维修监督,是我们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影响我,是我们中海油的文化哺育了我。”高大的王跃鹏边走边说。

  在海上油气生产现场,安全大于天,任何细小的火花、手机静电、照相机闪光等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记者只能按照引导路线进入到维修车间。

  “这位是胡子哥,机械部门的主操,负责油田的机械类设备维修保养。”来到机械检修车间,经理卓传金指着正全神贯注低头检修设备的赖庆富说,“今年‘海洋石油116FPSO’坞修时,他就立志,不完成工作任务,决不刮胡须,结果胡子长了3寸长,硬是到坞修结束了才刮,这就是我们新一代海油人的精神和决心。”

  听到谈论,赖庆富抬起头笑了一下,坚毅的眼神和浑身的汗水,诠释了新时代海油工人的智慧、勤劳和担当。

  因疫情防控需要,“海洋石油116FPSO”单点系泊系统的技术专家无法到场,油田的维修技术员工决定挑起重担,实现自主单点解脱和回接。

  正在海上带班的文昌油田群作业公司党委委员、海洋石油116FPSO坞修项目经理焦仕立告诉记者:“当时工期很紧,技术上也没有底,但大家争分夺秒,刻苦攻关,最后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还节约了2000万元费用。如果自主解脱一旦失败,造成的损失以亿、十亿元来计算,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巨大。”

  9月23日,省应急管理厅、省气象局发布台风“奥鹿”将于25日晚进入南海,请海上船只和作业人员及时回港避风的消息。当天下午5点半,焦仕立马上指挥撤离:“大部队抓紧坐船,留守生产人员按最低配置要求,后续等待直升飞机撤离。”“南海海域是台风的孕育地,这样的战时状况经常上演。”两个小时过去了,一直坚持在撤离前线的焦仕立发现台风朝南偏离,对平台的影响减小了一点,“但我们的留守人员可能就要坚持生产了。”

  在茫茫大海上工作,大家各司其职,像一个精密运转的小社会,吃喝拉撒都有人负责,但绝大部分人难以忍受的还是长时间出海。长年累月生活在无边的大海上,颠簸、恍惚、孤独、寂寞、焦虑、烦躁、恐惧……都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很多人有切身体验,来到海上平台,看到美丽的蓝色大海,仅从心理上来说:第一个月是天堂,第二个月很平常,第三个月就会疯狂。然而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数千名员工长年累月坚守在生产现场,五年、十年、二十年……

  创新

  首创中控系统不停产更换

  焦仕立是一位80后,来自湖北恩施巴东县,是一个非常敬业,做事踏实,富于创新而有故事的人。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记者:“创新无止境。”

  2000年,焦仕立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专业录取,从此痴迷于电子电路、仪表自动化控制等。大学毕业后,他应聘来到中海油湛江分公司,被分配到位于广西北海北部湾海域的涠洲11-4油田做仪表工。

  “我总想着让控制系统这个机器尽可能多干活,不出错,减少工艺操作人员的手动操作强度。”焦仕立说。

  中控系统犹如人的大脑,要升级更换中控系统,油田必须停产才能换,停产就意味着产量损失:“一般情况下更换一个油田的中控系统再怎么安排紧凑也需要7天左右,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为啥不能不停产升级更换中控系统呢?”在早上刷牙时,焦仕立突然有了主意。

  焦仕立通过严谨的步骤方案、风险分析、核心关键技术点等说服领导,在中控室大约80平方米的空间内,把梳理出来的线缆铺满整个中控室,厚度大约3厘米,最后一根一根的慢慢接回去,中间没有出现差错,巧妙地采用替代法实现了中控系统的不停产升级换代。也就是先用一个临时脑袋来替换旧脑袋,然后拆除旧脑袋的线缆,安装新脑袋,再把临时脑袋的线接入新脑袋。涠洲11-4油田首创了中控系统不停产更换,折算当时情况增油价值超2000万元。

  焦仕立总结了解决问题四步法:发现问题、分析琢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动问题解决。

  2015年,涠洲海上平台网络只有办公内网,员工需求根本无法满足,于是,焦仕立开始钻研涠洲海域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修好海底光缆后,说服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免费送基站,给现场员工教授安装技术,完成4G基站涠洲全海域覆盖;2021年,中国移动完成5G基站布局,2022年,完成电信的5G基站安装,在涠洲建立了11套以上5G基站、实现了整个北部湾超过1600平方公里海平面信号全覆盖,这在全国海上油田是第一个。

  而今年“海洋石油116FPSO”的坞修,更是惊心动魄。8月1日下午,接到通知“海洋石油116FPSO”要提前两日离开泊位,巧妙避开台风,按分按秒来倒排日期,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后,在8月4日抵达文昌海域并顺利单点浮筒回收固定,于8月15日复产。通过97天的坞修(包含了停产和复产全部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39天,创造了海油类似项目的新纪录。

  “该纪录无前人,后人破纪录在近10年估计不会再有。”焦仕立永远这样自信。

  出招

  啃下安全管理“硬骨头”

  “安全是每位员工回家最近的路,海上平台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和实践中,我发现人的不安全因素占事故事件发生原因的比重特别大,就琢磨着怎样解决安全问题。”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在海上平台工作17年的邱宝年看到了各种风险。

  2014年,邱宝年出任文昌13-6油田安全监督。文昌13-6油田下辖井口平台多、分布散,给油田的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在他的牵头下,油田成立了“人的不安全因素研究小组”,这也是文昌油田群互助安全文化建设团队的前身。

  “人的不安全因素主观能动性太大,不可量化,没有标准可依,根本无法控制。”研究小组在深入现场进行员工调研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觉得不可行。

  “没有标准,我们就创建标准。”文昌油田群研究小组再次坚定信心。经过无数次的讨论,研究小组创新性地采用班组长定期“谈心谈话”的形式及时了解员工心理动态;通过“季度安全剖析会”,各油气田收集安全批评与自我批评500余项;制定油田《作业许可处罚细则》,并通过对作业许可体系条目和高频事故直接原因的“法条化”,补上公司HSE体系没有“罚则”的“结构性短板”;推动《中国海油人员出海时间管理规定(暂行)》出台,对人员出海时间及海休时间进行量化限制。该项成果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同行业的重视,获得了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论文三等奖和集团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精品工程。

  正因为有这样的安全文化建设,中海油湛江分公司以“五化六有”的互助安全文化“软实力”建设,啃下企业安全管理的“硬骨头”,实践案例在国家应急管理部第二届企业安全文化最佳实践案例评选中,成功获评“十大案例”第二名,这是文昌油田群互助安全文化建设在湛江分公司推广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大奖。此前,该文化建设已获得全国石油化工系统创新三等奖两个、二等奖一个。

  ■专访

  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茂:

  让工人在产改中既补精神之钙又提升技能水平

  近日,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茂就公司近年来开展产改的经验做法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请谈谈贵公司这五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特点?

  李茂:这五年来,公司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支部“支点”作用不能有效凸显、部分员工工作缺少激情和干劲等难点,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一是通过海上4G和5G信号网络建设,不断丰富海上娱乐和健身设施,持续开展书画作品联展、乒乓球赛等活动,不断降低海上特殊环境、特殊工作性质等影响,在硬件条件上不断满足广大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需求,让广大员工更安心、更舒心、更放心地扎根在生产一线。

  二是不断加强党建和生产深度融合,持续推动党支部达标持续开展,深入完善制度和优化管理,积极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主动深入海上一线与广大员工面对面交流交心,认真倾听广大员工心声,详细了解广大员工所需,努力答疑广大员工所惑,实实在在为广大员工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真切切让广大员工感受到“受尊重”和“被挂念”,为员工创造干事创业的氛围,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

  三是紧紧围绕“重上一千万”主题,通过引领广大员工争当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主力军和“卡脖子”技术攻关急先锋,不断开展五小竞赛、创新成果展评等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工作,让广大员工切身感受到辛勤付出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并且影响和带动同事及家人,让海油精神和海油文化成为广大员工的信仰和家风。

  记者: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李茂:首先,要坚持政治引领,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要把正建设方向不动摇。其次,要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围绕我们“重上一千万”主题,持续开展五小竞赛、创新成果展评等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工作,实实在在提高工人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第三,要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完善的STEP和HOST为主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体系培育集群和“师带徒”传帮带体系,积极创建“青年创新工作室”和“技师工作室”,不断提升工人队伍的技能水平。最后,要不断顺应时代潮流趋势,积极探索年轻员工人才培养方式,积极运用“互联网+”模式推动党建、生产、培训、管理等各项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广大员工队伍建设内外驱动,让广大员工既能补足精神之钙,又能提升技能水平。(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郭子健 通讯员董哲 王瑞 罗茜允)

  责任编辑: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