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主创团队和南粤工匠讲述《南粤工匠》纪录片拍摄背后的故事

2022-11-18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黄细英
分享:

二三版2.jpg

刘宇辉                               单位供图

二三版4.jpg

刘中华                               单位供图

二三版6.jpg

主创团队在拍摄唐奇                        单位供图

二三版7.jpg

主创团体在拍摄李涛                          单位供图

二三版8.jpg

关尚持                           单位供图

  11月18日晚上10点,《南粤工匠》纪录片在珠江频道首播。作为广东首部为工匠技能人才立传的纪录片,《南粤工匠》拍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采访了该纪录片的主创团队和南粤工匠,听他们讲述拍摄过程的种种心路历程,看工匠精神是如何刻进每个精雕细琢的镜头里的。

  细致

  展现精雕细琢的工序和手艺

  “一开始,我们拿到一张薄薄的纸,上面只有100个人的名字,我担心拍不出精彩的内容。了解这些人物后,我才明白这张纸有多‘厚重’:纸上的名字沉淀着南粤大地上100位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工匠人物。”《南粤工匠》纪录片总撰稿章琰介绍说,片子如实记录了一群人,向大家传递了一样让人受益终身的东西,叫做工匠精神。希望通过纪录片,把这种精神传播给更多的观众,让大家都能感受到。

  谈起创作过程,章琰表示,纪录片选择了20名工匠进行拍摄。相比过往同类纪录片对宏观视角的偏爱,《南粤工匠》的运镜方式和讲述手法致力于追求一种“微观化”。比如大全景镜头少了,微距、超微距拍摄多了;工匠的工序和手艺,体现在每一个精雕细琢的镜头里,让观众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优雅。在人物影像美学上,则更注重带着烟火气的平凡美和日常美,观众能从每个人物身上看到他们工作时那种幸福感爆棚的光芒。每集节目设置在25分钟,既保留传统纪录片的丰富度,也强化微纪录片的优势,吸引更多网络年轻受众观看。

  真实

  全景呈现工匠的“烟火气”

  10月27日,在《南粤工匠》纪录片媒体观影会现场,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钣金工叶世远第一次看到了拍摄自己的片段。

  “看完很激动。之前工作人员发给我看,我不敢看,怕拍得不像自己。看完片子后,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片子很真实地还原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场景。”叶世远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生产工人,只想踏实做好本职工作。“自己的工作和影片中也是一样的,每天都在敲一块铁皮。”

二三版5.jpg

叶世远                              单位供图

  广东省博物馆有机修复组组长李涛是纪录片其中一集的主角,在修复广东地区光绪十五年进士劳肇光的一副对联时,他遇到了难题,纪录片围绕他如何潜心钻研、“抢救”这副“棘手”的对联展开拍摄。修复文物,就是李涛的日常。纪录片还展现了他去接女儿放学、骑行放松身心等生活片段。“片子很好呈现了我的工作与生活,能让大家感觉到烟火气息。”李涛跟记者说道。

  对于这种“烟火气”,广州市技师学院高级技师黄枫杰也表示认同,“以前我也拍过类似的纪录片,不过画面都是工作内容,这次拍摄团去我家中拍了一天,把生活中的一面也进行了呈现。”

二三版1.jpg

黄枫杰                                 单位供图

  全面

  记录工匠们成长成才历程

  日复一日地细致擦拭、年复一年地精心修复,在李涛的“妙手”之下,“沉睡”的文物旧貌换新颜,历史的时光碎片又被重新联结。讲述李涛的这集纪录片,在媒体观影会上播出后收到好评如潮。

  “纪录片中描述了我的工作状态:低头时,天还是亮的,一抬头已经黑了。文物的时间跨度都是以百年、千年来计算的,对于百年、千年来说,一天真的就是一眨眼。”李涛表示,修复文物是沉浸式的工作,需要修复者沉下心来,“修文物时,我觉得是在跟古人交流,需要分析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什么技法,当时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李涛说,这样的心灵碰撞,很容易让他达到静心的状态。

  纪录片呈现了李涛从零开始、完整修复文物对联的过程。“摄制组前后共拍摄了8天,每天八点半开始,拍到晚上11点左右,午餐和晚餐都在拍摄现场吃盒饭解决。”李涛回忆,为了跟上进度,自己经常加班加点修复对联,再与摄制组沟通合适时机过来拍摄。为了拍摄骑行的外景,李涛和摄制组特意到广州市番禺区的观龙岛,在那儿整整拍了一上午。

  章琰表示,这个纪录片的拍摄周期比较短,拍摄过程中,也受到台风天、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可预见因素影响,困难还是挺多的。但是节目组和工匠一起把困难扛了下来顺利化解,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上半年拍摄时,广州有疫情发生,学校管控比较严格。摄制组每次来拍摄前,我们都要提前几天跟学校沟通备案。”黄枫杰表示,拍摄期间,自己正在训练选手备战世界技能大赛,“我们平常集训已经够‘疯狂’了,但摄制组更追求极致,有时一个镜头都要拍摄一到两个小时。看到片子还原出来的效果,我觉得这样的辛苦很值得。”

  “拍摄期间,我和摄制组奔波于焊装车间的不同工位,力求全方位展现成长成才的匠心历程。户外拍摄时,7月近40℃的高温让现场所有人汗流浃背;从白天到黑夜,大家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但我们始终咬牙坚持,只为更好地呈现劳模成长之路的艰辛与不易。”叶世远回忆道,在拍摄过程中,他结识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南粤工匠”。虽然工作岗位不同,但彼此身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激发着共鸣。

  ●主创团队

  “用工匠精神拍摄,记录匠心筑梦故事”

  据导演组介绍,《南粤工匠》每一集稿件从拍摄大纲、脚本、后期剪辑稿,再到配音稿,前后打磨不下十次。拍摄团队跟着工匠们待过地表温度超过60℃的瓷砖烧制车间,钻过连身体都站不直的焊接工作场所,爬过38层约200米的吊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幸见识了很多工种背后的奥妙,更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导演组有关负责人表示。

  对此,该纪录片解说、广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康毅也深有体会。他透露,《南粤工匠》每一集稿件从近10万字的采访资料凝结成5000字的文稿,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光是第一集配音,就修改了5次以上,它的背后凝结着所有摄制人员的辛苦付出。”康毅说,“每一个工匠老师的故事都在平凡中透出了伟大,给人以激励和启发。能参与到这个片子的创作,是非常幸福、滋养的事。”

  在工匠们的眼中,《南粤工匠》的拍摄团队同样值得敬佩。轻质砖的发明者唐奇透露,拍摄时恰遇佛山65年来最高气温,摄制组的敬业程度令他肃然起敬。唐奇感叹:“以前看拍片光鲜亮丽,觉得应该挺容易,实际接触才知道,无论哪行,要做到出色,都需要下苦功夫。”

  “一连三天,摄制组十余人不畏酷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辗转于公司、家里、医院、户外等取景拍摄。”中国轴承制造业的“铿锵玫瑰”王冰在与摄制组相处多日后,也对他们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和专业作风产生了深刻印象。“我们的热处理车间温度超过38℃,他们扛着那么重的设备,个个汗流浃背,但依然执着求精,不肯有一点点的凑合。拍摄中,他们甚至连我一丝一缕的头发都不‘放过’,这可谓是‘一丝不苟’。”王冰感叹:“他们虽然在拍工匠,但他们本身也是工匠!”

二三版3.jpg

王冰                                 单位供图

  ●工匠寄语

  “让更多人知道平凡岗位也有精彩人生”

  “我希望大家看了纪录片后能认识到,无论多么平凡的岗位,只要努力去做,就会有收获。之前有人问我,是不是老天给这个机会赏饭吃,我说老天哪里赏得了那么多饭?每一口饭都是自己用双手去劳动获得的。我也会像我影片里说的,能坚持多久就多久,坚持到自己做不动为止。”叶世远说,工人是中国制造的基石,技术是质量,工匠精神就是要吃得苦、不怕苦,工人们只要团结一致、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能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飞跃。

  叶世远从一位车间一线工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钣金专家”,他用自身的经历书写着自立自强的故事。黄枫杰则在2017年斩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原型制作项目我国首金。他从一名普通的技工走上世界舞台,再转型成为教师,以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书写了当代技能人才的使命与担当。

  “我希望通过纪录片,让更多人知道,在平凡岗位也可以实现精彩人生。专注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坚持提高技术水平、不断积累经验,我觉得这就是工匠精神。年轻人想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黄枫杰寄语年轻职工,“只要脚踏实地,多沟通、肯坚持、够刻苦,就能学有所成,把平凡的事做精、做专。”

  “片子里有一段内容是我去接女儿放学,在车上与她互动。以前,女儿不理解我的工作,但如今,她却表示希望未来也从事这个行业,我真的感到很欣慰!”李涛说,只有让更多人热爱上这个职业,才能进一步传播保护利用文物的理念。

  章琰表示,纪录片选择的20名工匠,只是南粤大地上诸多工匠人才中的一小部分,未来还有更多的故事和人物等待挖掘。(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责任编辑: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