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奥密克戎之后,他们经历了什么?

2022-12-12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徐丘濂 彭新启 许接英 黄睿 林伟民 詹船海
分享:

  四五版2.jpg

张晓玲(前排右三)和志愿者一起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四五版1.jpg

“大白”和志愿者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12月2日早上8点多,天气有些冷,但潘桂凤心里感觉暖暖的,她和当日出舱的舱友统一坐车到广州南站,到达后,他们选择交通工具返回各自目的地。

  10月底,广州本轮疫情暴发,每日新增病例在高位运行,但感染病例以轻症和无症状者为主,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致病性已似“普通感冒”,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方向也应时应势不断作出调整。

  据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12月6日通报,全市当日出院(舱)10204例,本轮疫情累计出院(舱)105038例。本轮疫情中的感染者经历了什么?现况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一批走出方舱医院的康复者。

  ●方舱经历

  症状与“普通感冒”差不多

  11月23日,庄奕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随后9岁的小孩也出现咳嗽、发烧的症状。当天母子俩一起入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琶洲方舱。两天后,症状全无,她的健康码也变回了绿码。“我只去了超市购物,后来听说那里的收银员是阳性。”庄奕回忆可能存在的感染源。

  潘桂凤是重庆巫山人,七八年前跟着老乡到鹭江村,在一家制衣厂做包装工。10月23日,下班回家后,潘桂凤手机上收到房东发来的全村开展核酸检测的通知。自此之后,工厂停工,村子也被封控。她每天待在窄小的出租屋里,期间,每天有“大白”到楼梯口做核酸采样。直到11月17日,她因感染被转运到琶洲方舱隔离治疗。

  潘桂凤说,在方舱里,她并没什么不适症状,每天就喝温开水,一粒药也没吃,半个月后,健康码连续三天转阴,防疫办来电通知她可以出舱了,“原来感染新冠病毒也不过如此。”

  11月6日下午,吴芳入住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琶洲方舱。她有头晕、全身酸痛,并伴有持续咳嗽症状。刚进舱时,其内心十分恐惧。医护人员连忙来到她身边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建议她多喝白开水,并开了连花清瘟胶囊、止咳糖浆、布洛芬等药物。每天早上5点,便有志愿者将药送到床边,这让她十分感动。两天后,他的症状得到缓解,“症状与普通感冒差不多,只要坚持多喝水多运动,服用相关中成药,大多数人都能很快恢复健康。”

  被赋阳后,张小菊咳嗽不止。在方舱医院,她遵医嘱每天喝水都在10斤以上,再服用中成药,3天内症状就缓解了。张小菊说,在方舱医院里,不少年轻的大白每天载歌载舞,让人感受到欢乐的气氛。

  王中红11月10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当天被送至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琶洲方舱。当时身体无特别不适,属轻症。“在方舱住了几天,就是睡觉、吃饭。”时隔5天,老公丁阿军也进去了。王中红说,对于初进舱者,医护人员都会第一时间问是否有亲人在舱内?是否有特别的需求,能协调的他们都会尽量安排。很快,夫妻俩就在舱内“团聚”了。

  志愿服务从舱外转战到舱内

  以前总听说“新冠”很可怕,可是这一次,老赵亲身经历了八天后,才发现“奥密克戎”这个“敌人”比它的前辈们“温和”多了。“核酸阳性,没有发烧,没有咳嗽,奥密克戎在我身上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在D区,跟我一样的人并不少。”老赵说。

  老赵是一名退伍军人,有15年党龄。接到支援广州抗疫的命令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和商信保安有限公司的同事们从深圳来到广州,值守在方舱医院外。直到11月23日,他和另外4位同事的身份意外地从“方舱守卫者”切换到“无症状感染者”,并住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支援琶洲方舱医院D区。

四五版4.jpg

老赵(左)和“大白”合影                       受访者供图

  D区住的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一次用餐需要发放盒饭600多份,还有各种物资、用品,身穿厚厚防护服的护理人员常常搬得气喘吁吁。老赵找到医疗队护长黄春荣,主动提出要将这些重活负责起来。

  揽下搬运、分发餐食的活儿,老赵又带头处理垃圾,并干起老本行——当“安全员”维护舱内秩序。老赵说,打扫干净,秩序井然,舱友们住得安稳,才能安心抗疫。舱内有部分床坏了急需维修,他拿上工具包包办了整个方舱有问题的床。舱友们很高兴,护士们很感动。他的身影出现在D区每个角落。每当不认识的护士问起他的名字,他总是开玩笑地说:“我是D区雷锋。”

  “雷锋”不孤单。在D区,老赵很快找到了十五六个同伴,那首歌唱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世界需要热心肠!”哪里有任务,在微信群里说一声,大家就纷纷响应,把工作做得又快又好。

  丁阿军入舱后也加入志愿者队伍中。不日,王中红也加入其中。“我是他发展的‘下线’。”王中红说。两人合力帮助医护人员分发盒饭、配送物资,还为新入舱的舱友登记信息,“力所能及的,我们都做”。

  在广州琶洲方舱医院,林志忠于11月22日主动报名做志愿服务,负责运送生活物资、协助办理入院手续、安抚病人情绪……入舱第二天,他的绿码变为红码,感觉浑身乏力,伴有发烧症状。第四天,吃药后情况好转的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每天早上6点,他便开始将早餐派发到每个床位。

  “雷锋”还有张晓玲。11月22日早上7点,张晓玲从广州海珠小洲村西约大街乘坐大巴前往琶洲方舱医院。在进入方舱前,已有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服用社区派发的药物后,症状好转。入舱第三天,核酸检测结果转阴。接着,张晓玲加入方舱志愿者的队伍。她爱好音乐,进舱时随身携带了一个小音响。为缓解舱内人的情绪,她开启小音响大声唱起歌来,并带动身边的工友一起跳舞,非常开心。12月4日上午,张晓玲参加了由广医三院举办的志愿者颁奖活动。她现场从广医三院护士长彭丽霞手中领到志愿者证书和感谢信,并拍下值得纪念的合影。

  转阴了,我们回家了!

  12月2日早上8点多,天气有些冷,但心里感觉暖暖的,潘桂凤和当日出舱的舱友都穿着一件出舱时分给他们的崭新的御寒棉衣,统一坐车到广州南站。到达后,他们选择交通工具返回各自目的地。

  中午时分,潘桂凤回到广州市海珠区鹭江村。她发现,入村口的关卡、水马都撤了,只要出示绿码就可以进村。村里不复往日的喧嚣,“工厂基本都关着门,街上冷清清的,也没什么人。”回到出租屋,同一层楼的房间也大多关着,但她仍处于一种因康复而带来的感恩和兴奋的心情当中。54岁的潘桂凤在鹭江村一家制衣厂打工。海珠区疫情暴发期间,居家隔离20多天后,11月17日,潘桂凤确诊阳性,被转运至琶洲方舱医院隔离治疗。半个月后出舱。

  11月28日,带着由南方医院颁发的志愿者服务证书,王中红、丁阿军两口子开心地迎来了他们的“出舱”时刻。然而,又令他们揪心的是,健康码在红、黄、绿三色中不断切换。能否顺利出舱?在焦急等待中,绿码稳定下来。下午4时许,大巴载着他们前往广州南站,同行的还有在舱内认识的同乡梁小玲。但他们还是没有赶上那一趟车。彷徨之际,他们接到同乡开车返乡的电话,三人马不停蹄,再从广州南站乘地铁赶到广州大学城南。到达湖北荆州,下了高速,等来当地政府提供的大巴,他们被一一送回家,“天有点冷,但总归还是开心的,到家了!”

  12月1日晚,琶洲方舱D区,老赵恋恋不舍地摘下“红袖标”,最后一次从“琶洲方舱志愿者”的旗帜下走过,跟护士站的“大白”们告别,接受出舱健康宣教,了解居家健康监测的要点,拖着行李和舱友们一起等候出舱。这一晚,他正式结束8天的“方舱生活”,也告别了“方舱志愿者”的身份。

  “我是既高兴,又有些遗憾。”老赵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申请留下来,陪你们到方舱支援任务结束!”得知达到出舱标准的那一刻,老赵当场跟“大白”申请“延期退舱”。听到老赵的申请,他面前的“大白”红了眼眶,竟一时说不出话来。

  在广州从事制衣行业4年的吴芳和她的丈夫唐先生分别在11月24日、11月18日出舱。随后,夫妻俩一起坐高铁返回老家湖北仙桃。按照当地的防疫要求,他们在老家的方舱医院住了4天。12月4日晚9点,吴芳和唐先生回到自己的家。按规定,他们还需要居家隔离1天。

  12月4日下午,海珠区一服装档口个体户张晓玲也在出舱后登上了广州南至荆州的高铁,6小时后顺利回到老家,“回家后,按照家乡政府的防疫要求,实行居家隔离7天,落实5天4检的解码监管要求。”

  ●未来展望

  明年还来广州打工!

  经历疫情,张晓玲说,平安健康最重要,她打算明年还来广州,希望可以继续服装档口的生意。

  王平和他的爱人张小菊都是四川南充人,在广州打拼已有28年。随着海珠区非高风险地区的全面解封,王平又忙开了。他踩着三轮车,为准备提前返乡的人搬运行李,每天能赚400元。张小菊还在居家隔离,等隔离期满,她将重回广州做保洁工作。

  今年30岁的丁阿军,从十几岁开始便在康乐村服装厂打工,现在已是熟手车工了。原在福建泉州做车工的王中红嫁给丁阿军后,也随其来了康乐村,遇到旺季他们一个月能赚近两万元。丁阿军说,疫情暴发以来,收入一直受到影响,不好的时候一个人只拿两三千元。此次疫情在康鹭片区集中暴发,影响更甚。“我们都拿计件工资,10月底就没工开了,也就没有收入。”12月6日晚,丁阿军、王中红夫妇刚刚解除7天居家隔离。丁阿军说,村子里有约近千人长期活跃在康鹭片区从事服装制造行业,近期都陆续返乡了,“安心在家呆着,盼望明年能顺利复工复产。”

  涂明利是湖北仙桃人,来广州从事制衣工作已有19年。她创建的制衣厂位于海珠区康鹭片区。这轮疫情,涂明利是个幸运儿,她没有被感染。她主动响应政府号召,实行居家隔离近20天。11月28日,她和老公一起回到湖北仙桃。12月1日,广州全面解封。12月6日下午4点,她当即乘坐高铁从武汉回到广州。按照海珠区复工复产的相关要求,她和留守在康鹭片区的两个工友一起开始了高强度的工作。“有一批2000件羽绒服的生产任务因疫情搁置了,希望能够在12月底前完成生产任务。”两名工友也是从方舱医院出来的。现在,他们继续留在制衣厂工作,每天可以赚400元。

四五版3.jpg

涂明利的制衣厂工人在忙碌制衣                       受访者供图

  出舱后,潘桂凤也考虑过返乡,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回家看望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但她打算在这里待到临近春节时再回,她相信疫情那时会缓解很多;还有一个原因是,工厂老板还欠着她6000多元的工资,现在老板失联了,她要想办法追讨回来。回到鹭江后,她第一时间赶到工厂,发现大门紧锁,打电话给老板,老板也不接。“说不定也被隔离了。”她想。按照要求,出舱后的潘桂凤需要进行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她每天要把抗原检测结果上传到相关防疫平台。7天后再做一次核酸检测,如果都是阴性就可以自由出入了。尽管孤身在外,潘桂凤对广州始终充满着良好的印象。疫情隔离期间,她多次收到志愿者免费送上门的生活物资,“广州没有把我们外地人当外人。”她相信,来年一切都会好起来,想回家就一路顺畅,想工作也心想事成。

  因方舱的相关规定,老赵的“延期退舱”愿望最终没有实现。“我会换一种方式守护方舱。”如今,老赵在海珠区的隔离酒店居家监测中,但他也没闲着,身为保安队长,他每日远程调度同事在方舱外围执勤,时时关注着方舱的动向。就在他入住隔离酒店的当晚,收到了公司送来的御寒和抗疫物资,有保暖内衣、军大衣、口罩等。

  庄奕如今也在居家监测中,期间公司工会一直有来电话问候。12月4日,她还收到了工会寄来的防疫大礼包,里面有N95口罩、消毒水和一些药品。“感染奥密克戎跟流感症状非常相似,都是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的问题,通过服药、休息很快能治愈。希望人们不要对我们产生歧视,也希望能早日投入到工作中去。”庄奕说。(部分采访对象是化名)(采写: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彭新启 许接英 通讯员黄睿 林伟民  统筹:詹船海)

  责任编辑: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