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南粤工匠》第六集:一起见证!陶瓷大工匠唐奇之神奇

2022-12-28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黄细英
分享:

  一双巧手复刻器皿、复刻艺术;用尽心思打磨精品、成就佳作。12月25日晚,纪录片《南粤工匠》第六集热播,片中的主人翁唐奇用自己的巧手,将陶瓷废渣“变废为宝”,并为观众呈现了瓷器复刻之美,推动中国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本集中,摄制组来到陶瓷之都——佛山,探访2019年度南粤工匠、广东特地陶瓷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唐奇。唐奇接到中国文物博物馆的邀请,要在两个月内复刻出清朝乾隆年间的粉彩四季山水笔筒,这个笔筒具有极高的技术难度和艺术造诣,被学界认为“体现了各朝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他能完成挑战吗?让我们一起跟随镜头看看!

  瓷器复刻

  让科技在中国古老瓷器上大放异彩

  作为瓷器复刻领域还原度首屈一指的工匠,唐奇并非靠手艺的娴熟,在外人眼里,是他能与古老工艺对话,但在唐奇看来,仿古瓷就是“向古人要设计,向科技要方法”,这是他与元素的一场游戏,是科技在中国古老瓷器上的大放异彩。

  “这个玉璧底稍微大了点,整个效果没有那么好,还有口弦厚了。这两个还是得再试一次,我们还得再烧一次。”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唐奇在窑炉前忙碌的身影。他拿起两个烧制好的笔筒,细细察看后,一声叹息,决定重新烧制。

  “有些人会觉得文物复刻不过是依葫芦画瓢,其实它是非常困难的事:坯体、釉体的材料调配,每一道工序的做法,彩绘时大到人物的动作、穿着、房屋的样式,小到植物、花朵,从重量、高度、宽度、弧度,都要做到几乎一模一样。”唐奇解释说。

  观察统计和数据思维是唐奇复刻陶瓷的杀手锏。遍访了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后,唐奇把陶瓷的纹样、器型、釉色、底款等建成数据库,形成排列组合,整理好的电子文件、数据库达到几十个G,这个过程持续了10年。这对于他此次的复刻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笔筒的垂直器型决定了手部力道稍有差池,泥坯的形状、薄厚、密度都会产生变化。在指尖细微的触感之中,须知毫厘,谬以千里。影片中,唐奇边拉坯边解说:“笔筒比杯子高,所以拉坯就容易有局部的地方不能完全地保持一致,那就不是1:1了。正因为难度高,所以直到清朝,技术才能比较稳定的制作出这样的笔筒。此外,就算这个环节做到了百分之百,陶瓷在高温时会往下塌,所以需要提前算好,如果只是做,没有仔细的去研究这个东西,就不知道成败。”

  泥坯成型,笔筒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憨态可掬。在利胚的过程中,笔筒逐渐消瘦,器型的风骨开始呈现。“我如果能够在里面增加一些这种高温的无机材料,这个材料只有在当代才有,以后不管到什么时候,它就像是一个一个隐形的标签一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就不是赝品了。”唐奇表示。

  经过长时间的淬炼,古人笔下的四季山水灵动流转到泥坯表面,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完美地复制于笔筒之上。终于,唐奇完成挑战。

  目前,唐奇已经复刻各类古代瓷器超400余种,其中过半被国家级博物馆或省市级博物馆收藏。

  变废为宝

  让传统陶瓷告别粗放发展

  除了是陶瓷复刻“高手”,唐奇还是轻质砖的发明者和技术标准建立者。

  传统的陶瓷制造业会产生大量废渣,对环境造成损害,而轻质陶瓷砖的诞生终结了这一现象,从此陶瓷生产领域得以变废为宝,将污染和浪费降至最低限度,而轻质砖也成为应用广泛的新型建筑材料。

  “最开始的想法只想把我们陶瓷中生产的废渣利用起来,但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正常烧陶瓷收缩的,但是我们把废渣用在陶瓷里面的时候,整个陶瓷都变得膨胀起来了,是完全反常的现象。”这个新发现让唐奇兴奋不已,能不能利用废渣这种膨胀的特性制造一种新的陶瓷材料?他马上针对这个方案进行了研究。

  轻质陶瓷和传统陶瓷的材料特性迥异,研发起来难度非常大。但认定了方向,唐奇就不会放弃。经过不断地推翻、重试,反复地实验、比对,唐奇带领团队历时三年,终于研发出轻质砖来。

  检验证明,这种轻质砖具有优良的隔热、隔音、质轻、强吸附等特性,经广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地应用在广佛地铁工程中,是国际轨道交通上首次采用轻质陶瓷墙板。

  如今,大规格轻质陶瓷板材已得到广泛应用,成功开拓了一个新的陶瓷品类。这不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效地推动了绿色环保建筑陶瓷产业发展。

  创新不止

  让负离子瓷砖新增抗菌功能

  敏锐观察、积极探索,唐奇从来都要求自己对行业内最新、最潮的科技熟稔于心。而这,离不开他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持续不断的求学钻研。

  如果说轻质砖的发明,源于唐奇对“陶瓷如何变废为宝”的思考,那么负离子瓷砖,则来自他对“瓷砖能否净化空气”的大胆假设。

  从2003年开始,唐奇就致力于负离子瓷砖的研发和迭代,其原理是在陶瓷砖的表层添加天然负离子发生材料,令瓷砖具备能够诱生负离子的功能,让空气得到净化。负离子瓷砖从无到有,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从制定行业标准到达至国际领先水平,唐奇和他的团队努力了近20年。

  作为发明者和技术负责人,唐奇主导制定了负离子瓷砖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推动了整个健康陶瓷产业的向前发展。

  在负离子瓷砖研发期间,一次西班牙之行,让唐奇见识了喷墨打印机的震撼效果。回国后,在唐奇的带领下,公司研发了功能型陶瓷墨水,对比普通喷墨墨水,增加了抗菌、释放负离子等功能,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而唐奇的下一个目标,是在负离子瓷砖上新增抗菌功能,实现从材料学到微生物学的跨界。为此,他如片中一样,独自背包走访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不断追问中国陶瓷在世界的坐标,还去向行业专家请教学习,共同探讨。

  “做陶瓷,中国古代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精神:精其工,持之以恒。精其工就是不管做什么事,你要能够立得住,而且你一定要做得出类拔萃,至少比90%的人要好,当然你未必能有90%的人好,但是你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唐奇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陶瓷大国,如今陶瓷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行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离不开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

  穷尽元素的秘密,向科学索要答案;汲取古人的智慧,向历史寻得自信。南风古灶五百年不熄之窑火下,唐奇用熊熊的探索欲连接古今。在一次次的传承和创新中,陶瓷幻化出各种形态,在这片沃土上活得璀璨缤纷。(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责任编辑: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