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工匠》纪录片第九集热播

2023-01-18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黄细英
分享:

  新春将至,家家户户陆续开启“辞旧迎新”模式。“逛花市”“贴挥春”“剪窗花”等都是广府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其中铜凿剪纸源自传统剪纸艺术,有着丰富的岭南文化底蕴;而在潮汕人的“迎老爷”诞辰庆典上,铁枝木偶“穿”着潮绣手工缝制的戏服带来精彩演出……铜凿剪纸、潮绣绝技两项非遗绝活让岭南民俗得以璀璨绽放,非遗绝活得以根脉赓续。

  1月15日晚,《南粤工匠》纪录片第九集将镜头对准了饶宝莲、李淑英两位非遗传承女工匠。饶宝莲从事剪纸已有29年,师传国家级“非遗”剪纸工艺大师陈永才,所创作的铜凿剪纸作品彰显佛山剪纸明静清雅、严谨工整的特点;已过古稀之年的李淑英仍坚持传承潮绣技艺,用一件件带着指尖温度的作品诠释着属于自己的工匠精神。她们一个巧手弄剪,在“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铜箔中释放乡愁;一个素手飞针,剪起针落,在“挑针走线,描龙刺凤”的潮绣丝帛上安放人生。让我们一起跟随纪录片镜头,感受这两项手艺绝活带来的浓浓年味。

  铜凿剪纸“复活者”饶宝莲:

  创新技艺制作生肖作品 将年味送给市民

  纪录片伊始,便看到饶宝莲早早在为迎春贺岁做准备。她决定用十二生肖版的铜凿剪纸,为佛山的新春添彩。

  在中国剪纸史上,佛山剪纸因凿、衬、印、绘等技法而独树一帜,铜凿剪纸更是其中的珍贵种类。铜凿剪纸非剪、非刻,而是以凿代笔,以敲代画。早在上世纪80年代,铜凿剪纸使用的本地铜箔已经停产,铜凿剪纸也逐渐没落,手艺一度失传。

3_151578_b.jpg

饶宝莲指导徒弟创作

  饶宝莲来自梅州。19岁那年,流淌在骨子里“辗转迁徙、择地而栖”的客家基因,让她带着丹青之梦奔赴文化名城佛山。十多年前,饶宝莲开始“复活”铜凿剪纸,但一腔热血不足以抗衡现实的冰冷,原材料的缺失是饶宝莲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境之一。为了找到合适的原材料,她曾辗转全国各地,寻找香烟纸、铝合金纸、铝金纸等含金属的纸材,却不尽人意。灵光乍现,她巧妙地运用镀金的手法在紫铜材料上镀几层黄金。经过试验发现,金铜凿剪纸寿命长而不易氧化,色彩鲜艳而不易褪色,这一突破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金碧辉煌”视觉效果。失传30年的铜凿剪纸在饶宝莲的手上慢慢“复活”,同时焕发着新鲜而独特的生命力。

  此次,为了创作出让大家满意的生肖兔,饶宝莲特意来到佛山南风古灶采风创作。设计画稿、制定铜箔,经大小号珠刀在铜箔上敲凿出连片的凹陷珠点金光闪闪。精雕细琢的刻制,剪出的兔子形象惟妙惟肖,跃然一现。

  紧接着来到让饶宝莲精神为之一振的上色环节。她潜心研究色彩,从自然界矿植物中提取数十种细腻色阶,用绘画西藏唐卡的颜料上色,将这份千年不褪的颜色,融入铜凿剪纸。“老祖宗是单色很简单,红色就红色,绿色就绿色,但是我的绿色,有渐变的深绿到浅绿,能产生不同的反光效果,有光感有质感。”

1_151577_b.jpg

饶宝莲正在创作生肖兔

  饶宝莲坚持每年创作一幅生肖作品,在记录时光的同时,也将生肖独有的美好寓意留在人间。“一开始,我以整个动物的全貌去设计创作。从牛年时候开始,以生肖动物的头像进行创作,难度更高。”饶宝莲说道。

  历时两个月,兔子生肖铜凿剪纸作品终于完美呈现。“我用作品给大家送年味。”除夕夜,饶宝莲将带着这份手艺走进花街。年初一至年初八,她和她创作的新版铜凿剪纸作品将会在工作室与广大市民如期而遇。

  潮绣绝技传承人李淑英:

  “二针龙鳞转针法” 承载着潮汕人的美好寄寓

  寻找年味最浓处,纪录片的镜头把观众带到岭南沿海的一座千年古城——潮州。

  潮绣与广绣统称“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发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区。潮绣讲究构图饱满均衡,色彩浓烈,富丽堂皇,纹理清晰,独异于其他绣法,以其粗犷雄浑的艺术魅力秀立于世。潮绣也承载着潮汕人精神信仰和美好寄寓,常用于年节祭祀、庙堂装饰以及潮剧服饰。

2_151571_b.jpg

李淑英在创作中

  李淑英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绣代表性传承人、潮州市湘桥区潮绣研究所所长。出生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的她,祖辈四代从事刺绣艺术,八岁起随父学艺。“自懂事起,我就开始拿针了。没想到一绣就是一辈子。”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愈近,李淑英的绣坊也平添了一丝忙碌。潮绣中的“垫—浮—勾—勒”技法是现代机械无法替代的,李淑英每天早上8点准时“上班”。

  潮汕人的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拉开序幕,李淑英也在这一天来到博物馆探访吉祥正气的《九龙屏》。该作品耗费了李淑英和绣娘们的数年心血,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最高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作品“龙身”采用“二针龙鳞转针法”,该技艺不仅是潮绣独门绝技,更是刺绣工艺中的顶峰。自幼学艺的李淑英因能够娴熟地使用“二针龙鳞转针法”且独具个人特色,被不少业内人士尊称为“针神”。“这个二针龙鳞转针,就是头尾各钉一针,一个龙鳞就要三圈,三圈不能太紧,太紧就缩下去了,也不能太松,太松就不像了。这种针法比较难,全世界只有潮绣有。”李淑英介绍道,“作品不满意,要舍得拆,拆了重绣才能更好,才能做到完美。”

  家族传承的潮绣事业,如今只剩李淑英一人在坚守。与很多手工艺人境况一样,她十分担心潮绣这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手工艺后继无人。为此,在上世纪80年代末退休后,李淑英不忍放弃潮绣事业,组织了十几名绣工成立“淑英绣庄”,重新拾起曾经熟悉的绣花针,靠着出色的技艺发挥余热,坚守这门流传了千余年的手艺。

4_151572_b.jpg

李淑英正在创作

  李淑英的潮绣研究所,既是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也是潮绣“不断针计划”的培训点。对于各地慕名而来的求学者,李淑英无偿传授潮绣手艺,每年培养出百名潮绣技艺人才。她坚信:“只要针不断,潮绣永不断代。”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责任编辑:张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