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总工会70年团结职工铸魂圆梦从未止步

2023-05-23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詹船海 黄细英
分享:

  

        中国工会组织有四项社会职能,即参与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和教育职能。其中,教育职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

  广东省总工会成立70年来,在履行教育职能方面,始终把握时代要求,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写好“工”字这篇大文章,团结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为广东的建设和发展不断锻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工”字要“出头” 工会办学堂

  解放之初,工人多为文盲。省总工会筹委会刚成立,筹委会主任林锵云要求,工会文教工作,应以学习文化为中心。迅即,全省各地创办了职工业余学校613间,参学职工近10万人次,而当时广东省职工仅63万。

  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提高思想觉悟。林锵云又对省总工会筹委会文教宣传部同志讲:“你们要编好教材,要针对‘工字不出头’的思想来编。”随后,《工人阶级的伟大前途》《工会法基本知识》两本小册子出版,各发行17多万册。

  广州女工向秀丽的英名迄今流传。1958年12月13日,为保护国家财产,身被烈火,英勇牺牲。向秀丽生前是工会干部骨干,考其成长轨迹,也多得益于职工业余学校。

  后来,省总工会及各级工会,均围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开展工作,工会办职工业余学校被摆在突出位置。如1982年1月,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等5个部门发出《关于切实搞好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工作的联合通知》提出,凡1968年至1980年初,高中毕业而实际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程度和未经专业技术培训的三级工以下的职工,均应补课。是为“双补”。于是,广东各级工会通过职工业余学校开展“双补”工作。据统计,1984年年底,青壮年职工参加初中文化补课累计合格已有74.5万多人,占应补对象59.4%,参加初级技术补课累计合格有63.8万多人,占应补对象的63.8%。至1985年,青工“双补”工作基本结束。据统计,全省各市、县、区工会共创办144所职工业余学校。

  除办学之外,省总工会还利用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引领教育职工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劳动、热爱学习。如1984年成立广东省“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演讲团;1992年12月,颁授“广东省优秀自学成才者”“读书自学积极分子”等奖。著名劳模刘铁儿于当年获颁“自学成才”奖项。1993年,省总工会还与省委宣传部联合,授出“广东省职业道德优秀集体”及“杰出个人”荣誉。

  “求学圆梦”打基础 “产改”创新出佳绩

  春接春到,花续花开。

  2013年4月,全总下发意见,决定在广大职工中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从此,省总工会有了属于新时代的职工教育宣传主题。

  2015年1月8日,在时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黄业斌的策划下,广东工人艺术团成立。一场场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寓教于乐的职工文艺节目盛大巡回送演,全省各地职工舞起了手中的荧光棒。

  此前,2014年2月21日,黄业斌还策划成立了“广东职工大讲堂”,其宗旨为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广东职工大讲堂”通过项目化运作,先后邀请成思危、郑永年、王鲁湘、吴小莉、于丹、李肇星、钟南山、刘纯燕(金龟子)、董明珠、郭明义等国内外专家学者、明星大咖、先锋模范担任讲师,抵穗登台开讲,专为“职工粉丝”传授思想、分享心得。职工在“家门口”便能尽享精神盛宴。

  一代代职工都有以提升学历和提高技能为目的的现实学习需求。2013年,引入“不脱产不离岗学习”的灵活教育模式后,省总工会盛大启动“求学圆梦行动”(原名“千万职工大培训行动”),每年为此投入至少1000万元,各级工会配套补贴,用于一线职工,尤其是农民工提升学历、提高技能。

  2017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2018年,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我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推动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向纵深发展。

  “产改”启动以来,广东整体联动,出组合拳,得好成绩:5年间,全省产业工人总数达2500万人,技能人才总量18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31万人、占比34.1%,位居全国前列。这其中,有着“求学圆梦行动”的良好之基,更有着“素质上提高”的进阶作为。

  2018年10月,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精神,由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吕业升谋划,省总工会联合省教育厅开办“求学圆梦行动”广东省劳模工匠本科班,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开放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为有需要的劳模、工匠、优秀职工提供本科继续教育,学费由省总工会承担。该班以“办出广东特色、劳动特色和工会特色”为工作目标,针对学员实际需求,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使学员们上班“上学”两不误,这也是扎实推进“产改”的创新举措之一。

  广东省级工会劳模工匠本科班,全国首创,目前已开办5届,有400余名劳模工匠学员藉此步入大学课堂,接受学历提升教育。首届劳模工匠本科班开学和毕业典礼上,吕业升出席并讲话,他勉励同学们要在学习中展现劳模、工匠风采。

  目前,首届劳模工匠本科班的47名学员已顺利毕业。其中,年过五旬的周创彬获学士学位,他说:“今年是省总工会成立70周年,我在广东工作30余年,一路走来,一直有工会助我成长。”

  劳模工匠本科班不仅为劳模工匠群体“圆梦”,也面向整个产业工人队伍“提素”。它通过对劳模、工匠的培养,发挥以劳模、工匠人才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职工一同进步向上。

  2022年7月,广东省人社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总工会联合印发《广东省新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明确通过实施产业“新工匠”培养、龙头企业技能强企战略发展、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新职业开发五大计划,围绕产业导向和更高质量就业目标,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与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产业“新工匠”队伍,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树立万千标杆 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劳动模范是劳动者的榜样,也是社会和时代不可缺少的精神标杆。从1953年到2023年,广东共推荐评选了1572名全国劳模、1759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评选表彰了21758名省劳模、4662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汕头机械修配厂工人罗木命(1930年5月—1988年2月),1952年为抗美援朝赶制喷雾器,因电石爆炸负伤,双目近乎失明,但仍先后成功研制铣边机、磨十字头机等十余种机器,且三十多年如一日,与小组工人先后技术革新八百多项。1955年,罗木命被授予“广东省特等劳动模范”。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赴京出席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观礼,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获颁省总工会“自学成才”奖的刘铁儿,今年已经81岁,原是广州南洋电器厂货运司机,靠自学摸索机械知识,于1971年成功自制出第一台简易叉车,用于搬运厂里生产的电柜,大大减轻工人负担。其后又发明制造出手动葫芦式叉车、叉车吊车一体的万能车等,先后发明60多台(套)装卸机械,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1995年,刘铁儿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工人”;同年,省总工会发布《广东省总工会关于向刘铁儿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职工学习刘铁儿胸怀大局、爱岗敬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铁儿精神”。2004年,62岁的他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罗东元,1949年出生,侨眷,广东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原主任工程师、高级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被誉为新时期知识工人的杰出代表。罗东元也是一名自学成才者。1990年以来至退休,共完成韶钢铁路运输自动控制技术等大小革新项目140多项,获得多项省、国家级重大奖项和国家专利。罗东元是1995年和2005年两届“全国劳动模范”。2005年4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全省广泛开展向罗东元同志学习的决定。

  罗木命、刘铁儿、罗东元三位高技能人才工人劳模,恰是“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典型,也是当下产业工人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也承载着广东工会接续奋进履职的记忆。他们是工会“伯乐”发现的“千里马”,他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工会的培养。刘铁儿说:“我很感激工会对我的培养和重视,荣誉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

  在各个时期,广东还有来自各条战线的“劳模明星”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如粤剧大师红线女、企业家董明珠、“抗非战疫”领军人物钟南山、运动员冼东妹、全国首位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等,他们虽职业各不同,身上却都体现着共同的劳模精神。

  标杆无界,精神同归。2019年,广东省总工会首次将在粤工作的港澳台职工纳入了省五一劳动奖章评选表彰范围。截至目前,广东共评选表彰了10名港澳台职工。

  2020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为内涵的劳动精神是基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劳动精神的极致体现,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的特定体现,其中蕴含着对高品质中国制造的现实诉求,也是“产改”之下的一个特定命题。

  2016年,广东省总工会在全国率先开展“南粤工匠”学习宣传活动。一年一度,至今已经选树100名“南粤工匠”。

  2022年4月27日,以“技能强国 创新有我”为主题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开幕式在深圳举办。交流大会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广东省总工会是承办单位之一。此次大会围绕“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工作任务,展示了大国工匠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开幕式当天,广东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伟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广东省总工会在省委和全总的领导下,不遗余力培养劳模工匠和技能人才,突出抓思想政治引领,抓建功立业活动,抓素质技能提升,5年来广东工会组织投入约1.1亿元,直接补贴一线职工10万多人次,16万多名职工参加学历技能培训。

  2022年6月23日,省总工会举行《南粤工匠》纪录片开机仪式,这是广东省首部为工匠技能人才立传的纪录片。吕业升担任总策划。

W020230522543686975768.jpg

2021年“南粤工匠”发布仪式现场(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林景余/摄

  《南粤工匠》共15集,一共拍摄了20名南粤工匠的高超技艺炼成故事,有现代高技能人才,也有“非遗”类手工艺大师。以民间视角、诗意语言、哲理深度,讲述工匠故事,弘扬工匠精神,也精彩呈现了“中国梦·劳动美”之母题。纪录片于2022年11月18日首播,2023年3月19日圆满收官。目前,全网融媒传播声量超1.5亿人次。在未来的时光里,我们还能随时从网上搜到“南粤工匠”那些人、那些事儿,这是长线传播,不是“易碎品”。

  纪录片第八集讲述了轴承业女工程师王冰的故事,题为《以轴劲儿承托中国制造的王冰》。开篇文案写道:“轴承,藏身物内,却运转万物;隐于深处,能承托千钧。王冰,专注轴承制造四十年,于圆转间支撑起技术赶超的刚强,在无声处绽放着女性工程师的柔韧。”

  王冰是2018年度“南粤工匠”。2015年,王冰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她所领衔的“王冰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对接职工文化需求 致力文化阵地建设

  广东省总工会一直着力于职工文化阵地的建设和打造,使教育不落空,教育有品牌,满足广大职工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据《广东工人运动大事记(1840年—1995年)》一书记载,1993年10月28日,省总工会机关报《南方工报》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广东省唯一一份覆盖全省工会系统和面向各行各业广大职工的工人报刊,经30年打造,成为广东职工和工会干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的“新闻纸”。

  2020年4月26日,广东工会融媒体中心成立,通过整合既有工会媒体资源和力量,按照省总工会党组成员、经审会主任冯建华提出的“内容为王、移动为先、创新为要”的要求,在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工会融媒体生态上展开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现已形成一报(《南方工报》)、一刊(《广东工运》)、一网(南方工报网)、一端(“粤工惠”App)、两微(省总工会官方微信、微博)、两号(省总工会官方视频号、抖音号)的全方位媒体矩阵和立体化传播格局。广东工会融媒体中心成立寓含的新意是:用职工接受、喜欢的语言和作品,讲述职工故事、工会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平等交流、积极互动的姿态,引领团结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建功立业。

  “职工书屋”是全国工会的一个职工文化阵地建设品牌,开始于2007年。截至2022年12月,广东省已累计建设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946家,推选在职工书屋建设方面表现出色的“书香企业”超百家,带动全省各级工会建设职工书屋1.5万余家,覆盖服务职工900多万人。

  2020年7月4日,作为“职工书屋”品牌建设活动的延伸,“决胜小康奋斗有我”全国职工主题阅读活动广东专场暨“粤读点亮人生”广东省十大书香企业评选活动启动仪式在东莞举行。启动仪式上,广东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伟东向全省广大职工发出读书邀约。在这次活动上,因业余在东莞图书馆读书12年而成为“网红”的农民工吴桂春被聘为“东莞市职工书屋公益代言人”。

W020230522543693865427.jpg

职工在职工书屋内阅读讨论 资料图

  2019年,广东省总工会印发《关于工人文化宫建设改造经费补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经费补助暂行办法》),为全省县级以上工人文化宫的新建、改建、扩建、重建和修缮工程进行补助。各地新建、改扩建的文化宫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后,省总工会进一步推动工人文化宫建设。2021年修订《经费补助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大对珠三角地区山区县(市、区)和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民族地区自治县工人文化宫建设扶持力度,提高补助限额。5年来,省总工会已投入近1.3亿元补助全省22家市县级工人文化宫建设改造项目。

  工人文化宫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职工文化阵地,一度辉煌,也一度“没落”,省总工会按下“重启键”,使其重新成为职工群众的“打卡”之地。

  广东工人艺术团则是一个新的、流动的阵地,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全省企业、基层职工演出400余场,持续把“中国梦·劳动美”的声音传到更广阔的时空。

  精神需要引领,文化更须传承。广东有着丰富的红色工运资源:第一、第二、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都在广州召开,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省港罢工委员会也设在广州,苏兆征、邓中夏、林伟民等早期工运领袖在广东留下了不朽的奋斗足迹。活化这些资源,使其成为职工“知所来、明所去”的精神家园,使职工在参观中赓续红色血脉,凝铸理想信念,这也是职工文化阵地建设工作的一部分。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省总工会先后启动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以下简称“‘一劳大’旧址”)的提升改造,深挖主题、丰富陈列,呈现技术更令人耳目一新。各展馆都引入三维映射、互动屏、微剧场造型、沙画等展示手法,在传统风格基础上,兼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加科技感、沉浸感;同时,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上线VR馆,打造“微党课”、智慧课堂等开放式、全景式、体验式课堂。

  2022年,全国首场沉浸式职工主题阅读活动在“一劳大”旧址举行。今年,广州市总工会沿珠江两岸的工运地标建筑,打造了全国首条水上“红色工运之旅”主题航线,受到了职工群众的广泛欢迎。而有“红楼”之称的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就在省总工会办公大楼隔壁。

  引领全省3000万职工听党话、跟党走,汇聚磅礴力量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广东省总工会将继续书写更新更美的“粤工”大文章!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策划:全媒体记者詹船海 采写:全媒体记者詹船海 黄细英

       责任编辑:张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