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会语】“中国+1”与全球生产链重组下的劳动关系创新

2020-06-23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王侃
分享:

慧眼会语.png

  6月份,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报告指出,受到疫情和全球生产链重构的双重影响,在华外资企业普遍采取了“中国+1”的战略,即分散各企业现有的在华生产能力,把这部分产能分散到中国之外的国家,在不放弃中国生产网络和中国市场的同时,减少对华依赖。据《福布斯》估计,外资搬离会影响到25%的在华外企工作岗位。这对中国的就业、劳动者权益将产生巨大影响。

  面对全球生产链重组过程中的劳动关系风险,我们需要站在全球发展的战略层面,审视我国劳动关系管理实务,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抵消外资流出的不利影响。建议我国劳动关系创新可从如下三个维度着眼。

  首先,要构建劳动关系大格局。新时代,是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相融汇的时期。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重塑了生产一线的劳动组织形态。尤其是,当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大量企业延期开工的时候,一些广泛应用了智慧仓储、无人智能生产车间的企业抗住了疫情压力,仍然能够高效率地组织生产。比如京东、顺丰一直没有停工;以传统劳动关系管理为主的盛虹、富士康在七八年前开始部署工业互联网,疫情下,它们还能够投产新的口罩生产线,凸显出工业互联网与智能生产的强大力量。我们要做好劳动关系的战略发展规划,构建多元、灵活的劳动关系模式。

  第二,增强工会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工作的效能。面对全球生产链的变化,集体谈判与企业、职工的利益联接出现了变化。首先,平台经济企业、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对市场信号极为敏感,而集体谈判需要时间收集资料、开展对话,经常会持续几轮,很容易错过发挥竞争优势的最佳时间点;其次,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广泛进入工作场所,企业主、经理人、员工之间的权力界限逐渐模糊,传统的、基于清晰劳资边界的集体谈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劳动场所需求,亟待进行升级操作。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探索新时代集体协商的升级路径。在集体谈判升级和员工参与领域,西方国家工会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创新中国工会工作,将更好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扩大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第三,以职工为本,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来,如果3.91亿中国职工都进入中产阶级,那么,我们将实现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的相互促进,夯实我国在全球生产链的中心地位。为此,应进一步深化户籍改革,打破户籍限制,同时,放宽农村土地流转、宅基地退出的条件,为农民工创业提供制度性支持;二来,持续加大对职工教育和职工技能提升的投入力度。在全球范围内,劳动关系学界普遍担忧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的“去技能化”倾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技术的双刃剑作用,以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为引领,善用技术成果,扩展劳模工作室、现代师徒制,依托新时代职工民主管理体系,拓宽职工职业生涯发展通路,实现技术进步、职工素质提升的同步。

  综上所述,全球生产链重组对我国劳动关系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1”包含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双重因素。我们的应对,要放眼长远,构建以职工为本的包容性、多元化劳动关系管理模式,化危为机,巩固和强化我国在全球生产的中心地位。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