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剑岗:汕头经济特区第一位“公关先生”

2020-10-27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詹船海 林婷玉
分享:

  

  

  ■吴剑岗(后排左一)和工友们一起到厦门白鹭宾馆考察学习时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吴剑岗 林婷玉/摄

  姓名:吴剑岗

  年龄:61岁

  建设坐标:汕头(1984年至今)

  公关,全称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Public Relations),英文缩写:PR;是改革开放初期引进中国内地的一个新词汇和新职业。1989年,一部“广味”电视剧《公关小姐》风靡全国,也使这个职业变得广为人知。1984年,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率先挂出国内第一块国有企业公共关系部的招牌。1985年,吴剑岗成为汕头经济特区第一位公共关系经理。

  为特区招纳、培训外向型干部

  如今已届花甲之年的吴剑岗回忆起参与特区建设的往事时,仍然感到自己正值风华正茂之年。

  1984年7月,吴剑岗从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放弃到北京和留在省城的机会回到家乡汕头。父亲对他说:“汕头已经是特区了,你应该回来拼搏。”彼时,汕头经济特区已经成立4年。

  吴剑岗被分配到中共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宣传部任宣传科员。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的工作重点放在外引内联和“三来一补”方面,外语人才十分紧缺,吴剑岗在宣传部深得重用。

  为了让特区建设者们及时了解海外及港澳台的经济形势,由宣传部与深圳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合作,将在港澳较具影响力的《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澳门日报》第一次引进汕头特区,作为领导、干部的内部参考资料。初出茅庐的吴剑岗便是这项工作的负责人之一。

  1985年,正处于经济建设热潮中的汕头特区求贤若渴。“当时的特区管委会决定大力引进人才,由汕头经济特区宣传部和组织部牵头,在汕头大学的支持下成立了汕头经济特区外向型管理干部培训中心,面向全国招贤纳才。”吴剑岗担任面试、笔试考官,并且是出题老师之一。“考外贸常识、外贸英语。”第一期学员30多人,吴剑岗还被任命为这批学员的班主任。“他们都是精英,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英语水平很高。有的学员比我大十岁,小两三岁的也有。他们后来都成为特区经济管理部门和各大公司的领导。”到了第二批培训班开班时,吴剑岗为全面提升自己,紧跟时代步伐,也当起了学员。

  汕头的第一个公关经理

  1985年9月,汕头特区旅游总公司向特区组织部打报告称,所属龙湖宾馆亟需配备有外语水平的公关人才。经商定,吴剑岗成为首选。在正式任职之前,组织部先派他到中山大学培训班学习公共关系管理数月。

  龙湖宾馆是汕头特区重要的、具有标志性的改革开放窗口单位,建成于1984年,1985年正式营业,曾是接待外国嘉宾和海外侨胞的唯一一家宾馆,特区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都在这里召开。龙湖宾馆是汕头第一家设置公关经理的酒店,而吴剑岗也是汕头特区内第一位“公关先生”。

  其实,在宣传部任职时,吴剑岗已与龙湖宾馆有密切接触。由于特区一些重大的外事接待活动都在龙湖宾馆,因此懂英语的吴剑岗经常参与其中。他还记得自己接待的第一批外国客人来自新加坡,到汕头特区考察,除了接待,吴剑岗还全程担任翻译。“他们还想挖走我,询问我要不要去新加坡工作,因为他们急需一位英语、潮汕话、粤语都会讲的人才。我都符合。”吴剑岗笑着回忆。

  还有一件事,让吴剑岗记忆深刻。“有一天,宣传部接到龙湖宾馆的报告,说是有一个美国客人想看龙,在宾馆却到处找不到。”吴剑岗告诉记者,原来那位客人从前台领到一本服务指南,上面的英文翻译写着“Dragon Lake Hotel”,即“龙之湖”,以此他断定,宾馆藏有中国龙。

  “这个笑话是‘中式英语’惹出来的。当时由于熟悉英语专业的人才很少,这种翻译不规范的情况屡见不鲜,已经影响到汕头特区的形象了。”吴剑岗被宣传部安排至龙湖宾馆后,首先把整本服务指南重新订正一遍,把不规范的“汉译英”全部改过来。

  龙湖宾馆公关部经理主要是做好接待外宾的服务,处理好企业与外宾的关系,以及相关公关危机。

  吴剑岗任职公关经理期间,有一年春节前夕,一位中央领导视察汕头。龙湖宾馆接到接待任务,为了安全起见,所有客人必须退房离开。宾馆里长住有几位由一家花岗岩企业聘请的意大利专家。接到“无理由”退房通知,他们十分生气,拒绝配合。吴剑岗耐心细致地用英语与他们沟通,使他们明白宾馆将有重要的人物到访,最后同意搬出。吴剑岗则马上安排不常接待客人的副楼客房让他们入住。为降低不利影响,他还给几位专家送了果篮,又邀请他们一起过了个“潮味”浓浓的春节。圆满解决了这一公关危机。

  “敢为人先”在不同领域拼搏

  1997年,因工作需要吴剑岗被调派到汕头特区经济发展局,在招商引资办公室(简称“引进办”)工作。办公室就在特区管委会大楼七楼。“我负责外引内联的工作,同时参与重大项目的洽谈引进和外事工作。”这又是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吴剑岗说,每天都会接到来自美国、英国、韩国和日本等各国的投资项目,有时一天就有数十人前来递交材料。他们有些不会讲中文,材料也是英文的,吴剑岗负责材料审核,此外,他还要跑工地、银行,确认项目符不符合立项的红线图和规划,以及银行账户证明和资金情况等。

  1987年,汕头特区管委会在国内率先承诺的企业服务“24小时内答复”制,作为特区招商引资的对外窗口,亦严格执行这项规定。24小时,实际上是指三个工作日,而当时有些外国客商则把非工作时间都算上,理解为递交材料后24小时内一定答复,吴剑岗则负责去给他们解释。

  1991年年底,吴剑岗调到了中国广澳开发集团公司工作,并在此退休。退休后,吴剑岗受聘负责一家外语培训机构的教学管理工作,并在汕头外语翻译协会担任独立监事。

  2020年10月15日,记者采访吴剑岗时,他向记者展示了由他协助引进“粤东TESOL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考试”项目。他在项目中担任专家委员会秘书长。TESOL课程内容被国际上100多个国家的8000多所学校认可,该项目的落地填补了粤东地区的空白。

  对话

  记者: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到汕头视察,作为特区建设者,您有哪些思考?

  吴剑岗:我觉得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南下潮州和汕头视察为契机,继承汕头先辈人的“红头船精神”,继续开拓,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让在新形势下再出发的汕头特区,更加光彩焕发,壮丽辉煌。

  记者:您如何评价自己在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工作以及出任公关经理这段经历?

  吴剑岗:汕头特区就像一个大熔炉,许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这里得到锻炼并迅速成长。在特区度过的岁月,是我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更融会了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挑战不断进取,在不同的领域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编辑: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