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工业工会首次引入劳动竞赛“四轮驱动”评价体系

2021-04-08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王艳
分享:

  3月7日,一辆高速机车在广州地铁18号线番禺广场至祈福区间试运行,时速最高达176公里/小时,创造了世界地铁运行的全新时速。试运行中,徐加兵坐在车厢紧盯着轨道、电缆等各项参数变化以及机车运经的平顺度和隧道通风系统、最大限界的各类数据,直到机车安全平稳地停靠在车站,他和所有参加试运行的技术人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广州地铁18和22号线是目前国内设计时速最快的高标准地铁市域快线,具有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工程体量大等特点。该项目部打造了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加兵带头的“徐加兵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在全线大力开展“十赛十建”、技术创新活动,为该线路吹响了“保安全、报开通,决战决胜”的冲锋号。

  事实上,自2019年4月10日省工业工会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劳动和技能竞赛以来,大湾区重大工程项目以赛工程质量、赛技术创新、赛素质提升等10项竞赛内容为中心,助推广东经济建设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1个分赛区、384个项目、134万一线劳动者积极参与,促进企业创新创效2000多亿元,产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近150个,荣获100多项省级以上奖励。劳动竞赛也首次引入了“机制、责任、平台、文化”等“四轮驱动”评价体系,不断壮大竞赛“主阵地”,发出湾区竞赛“好声音”。日前,该项目被广东省总工会评为2020年工会工作创新奖一等奖。

3.jpg

■中建二局华南公司3D打印技术 单位供图

  竞赛成孵化高新技术人才催化剂

  “该线路体量大,地下有孤石、溶洞、花岗岩残积土等复杂地质,堪称国内‘地质博物馆’;地上高楼林立,交通网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作为该项目常务副总经理,徐加兵刚接到任务,就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巨大的施工挑战,项目部发挥劳模带头作用,成立“徐加兵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施行“标准化建设的示范线、信息化管控的数字线、新技术应用的创新线、绿色化建造的生态线、精细化施作的品牌线、劳务人员转变为产业工人”的“五线一转变”管理理念,将“十赛十建”劳动竞赛与月度动态检查评比有机结合,从竞赛组织、安全生产、工程质量、工期进度、投资管理、技术创新、信息管控、民工转变、党群建设、廉洁自律10个方面,推进项目建设全面受控。

  徐加兵以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对新设备进行改良,如采用冷冻刀盘技术、刀具在线监测技术和连续皮带机出渣技术等新技术运用,让设备具有地层适用性广、人性化强、施工契合度高等特点,适用于穿越地层为残积土层、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和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等多种复杂地质结构,“这一项技术也是国内极端复合地层掘进纪录保持者。”徐加兵骄傲地说。

  劳动竞赛也成为孵化高新技术人才的催化剂。如今,徐加兵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在盾构机掘进技术保障、刚性接触网系统研究、基于BIM技术的机电装配施工及GIS等方面累计获得16项国家专利技术,21人申报并获得广州南沙区骨干人才奖励,4个创新工作室被省工业工会命名。团队在广州地铁18和22号线首创气压辅助掘进工法,创造了全部盾构机顺利穿越花岗岩残积层的奇迹。

  竞赛挖掘出基层一线的创造潜力

  走进河源龙川县阳光智造公司3D打印建筑展示区,一栋7.2米高的双层小楼闯入眼帘。2019年,中建二局华南公司用3D技术在该公司打印了这栋世界首例原位“轮廓工艺”双层建筑,用时不到60小时。建成后,该公司在该双层建筑原址,通过内部布展,升级打造国内首家建筑3D打印展馆。2020年,该项目还获选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科技创新示范案例”,是仅有的5项入选建筑服务专题板块的案例之一。

  “我们依托青年创新工作室平台, 通过一次次头脑风暴讨论施工过程中的棘手问题。”该3D打印建筑施工工程负责人苏铠告诉记者,在3D打印建筑时,打印头通过一圈一圈连续喷吐打印材料,经过层层堆积建造墙面。但是如果下层混凝土砂浆凝结慢,没有形成足够的硬度,就无法支撑上层材料的重量,导致墙面变形甚至垮塌;如果凝结太快,又会出现和上层材料的黏合问题,而混凝土的水化时间是定的,“后来,我们发现要控制水分蒸发的速度。于是在一般的混凝土砂浆中添加了外加剂,解决了这一问题。”苏铠介绍道。

  “我们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早已不仅局限于生产一线的比武练兵,而是成为涵盖‘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五小’传统活动、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等众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广阔平台。”省工业工会主席傅培德表示。

  编辑: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