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红土 粤工传承】他在抗日战场上为《新四军军歌》谱曲

2021-07-27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詹船海 林婷玉
分享:

  在阳江市江城区城南街道三铺社区大闸社,立着一块“抗日战争时期阳江同胞遇难旧址”纪念碑。1941年3月3日,日军占领阳江,在该址杀害阳江同胞80余人。该址已被辟为阳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着抗日战争在阳江的历史。7月14日,记者前往探访时,发现该址还陈列着两位阳江籍抗日英雄的故事,其中一位名叫何士德的革命音乐家特别引起记者的注意。

4.jpg

▲“抗日战争时期阳江同胞遇难旧址”纪念碑   林婷玉/摄

  据陈列介绍,何士德,1910年出生于阳江县江城镇(现阳江市江城区城南街道)近贤里,为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新中国电影音乐的奠基人之一,先后为新四军谱写《新四军军歌》《反扫荡》《青年之歌》《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等歌曲,传遍全国。

2.jpg

▲何士德 林婷玉/摄

      史迹追寻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一批革命音乐家创作了大量抗日爱国歌曲,最著名的有后来成为新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于延安、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以及《八路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由何士德作曲的《新四军军歌》等等。

  何士德从小就特别喜欢唱歌,经常到外祖母家跟她学唱广东民歌、童谣,音乐启蒙由此开始。小学毕业后,他考入广州培英中学,开始学习小提琴、钢琴和吉他,并加入唱诗班。

  1931年,何士德考入上海新华艺专音乐系,后转入上海国立音专。据“抗日战争时期阳江同胞遇难旧址”陈列介绍:“‘九一八事变’后,何士德满腔热血地参加了上海学生的抗日请愿和募捐支持东北义勇军活动,随后他带领合唱团,把聂耳、冼星海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传遍上海、南京、广州、香港等地。”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在何士德之前,出生于广东番禺的冼星海于1928年也曾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并于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

  1935年,何士德受聘担任新华艺专音乐系教授兼任上海美专音乐教授,其间,冼星海一度在上海和何士德合作,一个作曲,一个负责组织演唱;彼时,何士德组建了“洪钟乐社”合唱团并担任指挥。

  1937年“七七事变”后,何士德与革命音乐家麦新(《大刀进行曲》的词、曲作者)、孟波等人组织抗敌后援会——上海国民救亡协会宣传团,何士德任团长,领团离开上海,一路宣传抗日,到达南昌,与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汇合。同年10月他在南昌参加了新四军。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2月,周恩来前往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提议新四军应该有支军歌,得到大家一致同意,并委托陈毅写词。陈毅为此创作长诗《十年》,又经叶挺(新四军军长)、项英(新四军副军长、政治委员)、袁国平(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等军部领导集体讨论,修改确定为现在传唱的歌词:“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

  作曲的任务,就交给了时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文化队队长的何士德。何士德深感被信任和重托。他夜以继日,夜间就扑在一盏油灯下,谱出第一稿;又根据袁国平的意见,谱出第二稿(另有文章称,何士德是修改三次定的稿),曲调雄壮、节奏铿锵、高潮三复的《新四军军歌》就这样诞生了。

3.jpg

▲新四军军歌 林婷玉/摄

  1942年12月,何士德奉调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并当班主任。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召开,开幕式上,何士德指挥全体代表高唱《国际歌》。

  1946年6月,何士德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负责电影音乐工作,在他带领下,人民电影的第一支专业电影乐队诞生了。东影厂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桥》,便全是由何士德作曲。上映于1949年5月1日的《桥》,第一次在银幕上正面描写了中国工人阶级为缔造新中国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塑造了新中国建设者的崭新形象。何士德的乐曲表现了这种新的精神。

  2000年12月2日下午,何士德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新四军军歌》反复播放。

  红色传承

  开发红色旅游线路 推动乡村振兴

  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中共阳江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了《阳江红色印记》一书,内容包括中共阳江党史、大革命时期“阳江十七革命烈士”、阳江革命故事摘编、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点以及参观推荐路线。

  阳江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众多红色资源中梳理了一批革命遗址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点,推出阳江“革命传统教育五大参观线路”,以供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根据各自参观学习实际需求,一站式选择订制参观行程服务。

  从阳江地区诞生的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文昌宫,到阳江围歼战革命烈士纪念碑、阳江烈士陵园等……记者看到,参观线路涵盖了阳江市革命重大战役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旧址,系统梳理出阳江革命历史脉络,全景式展现阳江革命战斗历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参观线路还有潭簕、蟠龙、边海、鸡乸㙟、豪光等红色村,在革命先辈为之浴血奋战过的地方,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红色旅游开发等,呈现出由贫到富的可喜变化。

  工会之履

  阳江市总推进城市困难职工 解困脱困成效显著

  去年6月30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吕业升赴阳江督战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及调研挂点扶贫村脱贫攻坚工作时,对阳江市总工会在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中站位高、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了肯定。

  阳江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黄创智表示,为打好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攻坚战,工会快速成立了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部门共同参与,举工会之力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2016年,阳江市各级工会就对全市1.82万户建档立卡困难职工按照“分级负责、精准识别、一户一档、动态管理”的原则,即“一访二看三核四评”进行全面入户核查;通过精准识别关、审批建档关、资金发放关、脱困退出关,筛查出符合全国级建档立卡条件的困难职工共1814户,并为其建立档案和发放联系卡,实现“底数清、情况明”。

  “以制度保障为主线,把‘精准’贯穿解困脱困全过程是阳江市总工会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一大亮点。”黄创智介绍,5年来,阳江市各级工会共发放各类帮扶资金3726万元,开展生活救助9485人次共931万元,助学救助6221人次共1054万元,医疗救助6512人次共1706万元,工伤探视、法律援助等其他项目帮扶287人次共35万元。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1.82万户建档立卡困难职工家庭全部实现解困脱困,解困脱困率达100%。

  今年5月31日,全国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总结表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黄创智荣获全国“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个人”。阳江市工会也获得了广东省总工会2020年度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考核特等奖。

  职工心语

  阳江市总工会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林良勇:以前我不知道阳江出了一位何士德这样的革命音乐家,当得知阳江有这样一位红色文化名人,我很自豪。听《新四军军歌》,也让我焕发出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为民服务的动力,我要进一步树牢爱岗敬业、务实创新意识,真正做到“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用心用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

  策划:南方工报编委会

  文本统筹:全媒体记者 詹船海

  执行采写:全媒体记者 詹船海 林婷玉

  通讯员 谭漪凡 蓝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