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人间烟火,他们一心一艺

2022-05-02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许接英 彭新启 马大为 林婷玉 通讯员梁晓林 邹景云 叶国静 黄敏清 程首卉
分享:

微信图片_20220429123909.jpg

  饶宝莲正在创作铜凿剪纸          受访者供图


  当核电技术在走向世界,“广东智造”的电饭锅也在走出国门,一举逆转国人“从国外背电饭锅”的时代,一煲好饭,飘香世界。

  谁说匠心只是担起大国重器?谁说创新只为奔赴星辰大海?在匠心创新的另一端,一心一艺追逐的,一样有“银针锦绣”的不凡和“空中花园”的浪漫,一样可以守护那一方人间烟火的温暖。

  遍尝味道,煲出一锅好米饭

  走进广东佛山美的创新中心一楼的实验室,一股热腾腾的饭香味扑面而来,穿着白色实验服的黄兵正带领电饭煲研发团队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为电饭煲进行机械耐久测试和米饭营养测试。

  “我们已推出全自动电饭煲,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就可以实现自动送米、淘米和煮饭,下班回到家,饭就已经煮好了。”南粤工匠、美的生活电器事业部副总经理黄兵告诉记者,公司还推出了全自动的破壁机、炒菜机等,满足人们高品质智慧生活新方式。

  17年来,黄兵及其团队平均每天要煮大约290锅饭,平均每年研发用米量高达100多吨,出11万份测试报告。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IH加热技术电饭煲,引领中国电饭煲产业升级。如今,中国的电饭煲技术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可媲美日本产品。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为了煮出好吃的米饭,黄兵每天要做7—9轮实验,每轮实验有9-12锅米饭,每锅吃几口,一天下来要吃8—9碗米饭。他靠嘴巴、眼睛和鼻子去分辨千百种米饭,根据色泽、香气、软硬度、Q弹性、黏性、甜味(回甘)给饭分出十个等级。如今,煮熟的米饭,他只需尝一口,就能精准道出米种、温度与加热程度,甚至用鼻子就能分辨出一锅米饭的好坏。在千万次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黄兵还构建了包含1000多种大米数据库的“好米饭”模型,并建设专门的测评室。

  巧用力道,托起浪漫风景线

  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南粤工匠、中建二局华南公司高级工程师罗资奇用匠心主持建设的3个大型城市综合体均获国家级工程奖项。

  珠江河畔,一个耀眼的新地标正冉冉升起,这便是由罗资奇团队主持建设的腾讯广州总部大楼项目。这座200米高的大楼有4道最大跨度达28米的单边超大直挑结构,这4个“空中花园”的绝佳视觉设计却给罗资奇团队带来了高难度的施工挑战。

  为了呈现最佳建筑效果,28米直挑臂不允许任何下顶或上拉结构。如何让单边超长悬挑结构在高空站稳“脚跟”,更是这座大楼“启航”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在200米的高空,直挑结构每往外延伸1米,施工难度将呈几何数级增长。

  罗资奇迅速带领工作室开展科技攻关,多次联合设计方、专家等多方进行直挑设计优化和论证工作,决定在核心筒墙体埋置竖向预应力钢棒和具有回弹性的金属波纹管,为有效实现核心筒预先浇筑混凝土“强筋健骨”。

  最终,他敲定了“四两拨千斤”的方案,通过设置一定预应力,巧妙“借力打力”将悬挑结构的拉力转移回核心筒,像拉跷跷板一样牢固地支撑起28米的“空中飞桥”,解决了云端“架桥”的重大难题。

  精研艺道,刻画生动人世间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来自传统手工业领域的南粤工匠,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守艺人”,用一根绣针、一把凿刀、一支妙笔……描绘锦绣山河,刻画玲珑世界,延续千百年来南粤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搏,承载着匠人匠心的时代光辉。

  近段时间,南粤工匠、东潮木雕艺术创始人李中庆正忙碌于木雕技艺与题材创新。他去年创作的红色题材木雕作品《闯广东》,采用纪实的手法,描写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真实事件,展示了一幅内地务工人员登上南下火车,奔向开放前沿广东,把当年务工者南下闯广东的场面表现得栩栩如生,获得了一致好评。李中庆说:“类似的创新题材还有很多,都刻在我的脑海里,等待一一展现出来。”

  李中庆从事木雕艺术至今已40余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接触潮州木雕,后来在潮州开办木雕厂,让“东阳木雕”与“潮州木雕”擦出了艺术火花,形成了“通雕+圆雕+深浮雕”的三维木雕艺术的独特风格,开创了将这两大流派的木雕艺术同时表现于同一作品的先河。他创作出《清明上河图》《丝绸之路》等一大批工艺精湛、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的木雕艺术精品,先后荣获9项国家级特别金奖、金奖和14项省级金奖,为推动木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雕刻《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眼睛时,李中庆发现人物眼珠很难用现有的工具雕刻出来。“后来,我在缝纫机上得到了启发,于是,改用U型的缝纫机针作为微雕刀具,通过多次磨制之后,刀口最小只有1毫米,专门用来雕刻极为细微的块面。”李中庆说,随着作品的创新,刀具也必须创新,而且需要木雕艺人来主导和定制刀具。好的雕刻工具要靠木雕艺人去创新,以工具创新来拉动技艺和题材的创新,进一步促进木雕艺术发展。

  南粤工匠、佛山饶宝莲金铜凿剪纸艺术馆馆长饶宝莲,则是凭着几张师父保存下来、只有巴掌大小的铜凿剪纸,反复摸索钻研,一次次艰难的试验,终于成功创作出了新作,让失传30多年的铜凿剪纸技艺重现人间。

  秉持“从一而终,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的工匠精神,饶宝莲继续大胆创新,在铜箔表面镀上真金,营造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她还吸收唐卡绘画工艺,为铜凿剪纸添上浓郁艳丽的色彩,并在铜箔正反面分别凿刻,使铜凿剪纸变得立体生动。

  2010年,饶宝莲和师傅陈永才共同打造了全长2.66米的《佛山新八景》,这是当年世界最长的铜凿剪纸作品。人声鼎沸的祖庙、风景秀丽的西樵山、曲径通幽的清晖园等佛山景点都在其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作品一举夺得“佛山工艺美术创新市长奖”银奖,有评论称其为“失落工艺的再度复兴”。(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许接英 彭新启 马大为 林婷玉 通讯员梁晓林 邹景云 叶国静 黄敏清 程首卉

  责任编辑:蒋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