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劳大” 开创中国工人运动新纪元

2022-06-27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黄细英 黄瑜 罗瑞雄 郗建新
分享:

5.jpg

“一劳大”旧址外观

  编者按

  在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西路有一座四层高的百年洋楼,向上望去,赫然可见一颗鲜艳的红色五角星,这里便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

  1922年5月,来自全国12个城市的173名代表在这里聚首,参加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大会巩固和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在党史和工运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开创了中国工人联合起来的新纪元。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广州市总工会对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以下简称“一劳大”旧址)再次进行整体修缮,对原陈列进行改造提升,并于今日重新对外开放。

  作为中国工运史上重要的红色史迹,“一劳大”旧址将以怎样的新面貌与广大职工朋友见面?跟随记者一起“拍一拍”“抖一抖”“探一探”,通过“纸上观展”,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工运之路。

  “一劳大”旧址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西路230号。整个旧址由南北两幢建筑组成,北面的西式混凝土主楼是当年广东机器工会办公场所,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南面的大礼堂(曾作为盐仓使用),即为“一劳大”会场,内部空间轩敞,中式金字顶砖木结构,辘灰筒瓦屋面,淡黄色外墙。

  1921年春,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曾在这里创办工人夜校、开展革命活动。历经百年风雨,这处建筑依然存留完整。至2006年,“一劳大”旧址历史身份被确认后,历经两次修缮。如今,这里已成为首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工人运动革命传统教育暨研究基地,由广州市总工会下属事业单位市第二工人文化宫管理。

  当记者步入主楼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国劳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言》,左侧是一幅展现广州工人运动的巨型浮雕,描绘了恢弘的“五一”纪念活动场景。

  穿过前厅,进入“后院”,“一劳大”会场便展现在眼前。记者在探访过程中发现,修缮前,主楼的老旧方格地砖上铺了层地垫,修缮后,地垫已不复存在。观看“一劳大”历史展陈的间隙,低头便可观赏到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方格地砖。据介绍,本次修缮提升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一劳大”会场布置完全参照历史记载还原了100年前的实景,而主楼的原木旋转楼梯、长廊、老旧方格地砖、西式壁炉等也完整地保留下来。

  沿着百年前的原木旋转楼梯,记者来到主楼二楼,《扬帆:红色工运全国联合之路》“一劳大”历史展陈全面呈现在眼前。

  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报《广东群报》,广州第一个革命工会——广州土木建筑总工会章……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一一公开亮相。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海内外的文物118件(套),图片约240张,集中呈现了百年间尤其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辉煌历程,着力凸显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运动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展示手法包括油画、雕塑、触摸屏、视频、造型、沙画等,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兼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加沉浸感、科技感与参与感,突出广州特色。

  据了解,此次展陈在内容编排方面,以党的领导为主线,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为重点,将第一、第二、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历史加以展示,辅之以同期广东三次大罢工,集中呈现19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据广州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还会打造“一劳大”文创产品,希望有效扩展红色工运文化传播及全媒体、立体化、多元性、流动式的全新“红色工运文化传播长廊”,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爱党爱国的情怀,让“一劳大”旧址成为广大职工的红色“打卡地”。

“拍一拍”

6.jpg

大礼堂根据历史照片和历史记载还原了当时的陈设,内设有工人讲堂,台下摆放复古长凳,修旧如旧。

7.jpg

“一劳大”会议现场老照片资料图片

“抖一抖”

  五大知识点

  ❶ “一劳大”的历史意义

  会议全称: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

  时间:1922年5月1日-6日

  地点: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西路230号

  参会代表: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73人,包括邓中夏、林伟民、李启汉等人,代表了12个城市、110多个工会、34万多名有组织工人。

  历史意义: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胜利召开是中国工人运动史和中国工会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向联合、走向团结的里程碑,开创了工人联合起来的新纪元。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威信,巩固和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❷ “一劳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随着各地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开展,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越发认识到,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指导开展工人运动,各劳工团体在斗争中也深切感受到联合的必要性。于是,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牵头,召集各工人团体(不分地域、党派,只要是工会和工人团体均邀请代表)参加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融合并联络全国劳动界之感情”“讨论改良生活的问题”“讨论各代表提案”等,达到“建立一个全国工会的统一组织”的目的。

  ❸ “一劳大”的“五个第一”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创造了“五个第一”,即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全国性的空前盛会;第一次实现了全国工会和有组织工人的团结与联合;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八小时工作制案”;第一次明确了以“产业组合”作为建会的组织原则;第一次提出成立全国总工会。

  ❹ “八小时工作制”在这里诞生

  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产业工人诞生。旧社会的中国工人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劳动条件差、生活如牛马,处境十分之艰难。中国工人恶劣的劳动条件必须要被改变。于是,当“一劳大”在广州召开之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代表李启汉向大会提出《八小时工作制案》。最终,《八小时工作制案》通过大会的讨论,成为“一劳大”影响深远的决议案之一。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八小时工作制案”。

  ❺ “一劳大”还有这些成果

  会议讨论通过了《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等十项决议案,其中第十项议案由大会临时动议,提出在全国总工会未成立之前,先设立一个全国总通讯处,委托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担任,事实上承认了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一劳大”闭幕后,发表了《全国劳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言》,宣言展示了劳动大会的精神,并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以《宣言》的方式,向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工人阶级呈现,为此后的中国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探一探”

  六大“打卡点”

  大礼堂:会场修复还原百年前的实景

  本次修缮提升,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场布置完全参照历史记载还原了100年前的实景。主席台中央设有工人讲坛,上方悬挂标语和口号。会场正上方的红色五星代表了工人阶级团结抗争的坚定信念,周围悬挂的小红旗上写着“劳工神圣”“工作八小时”等劳动标语。

  巨型浮雕:展现广州工人运动辉煌历程

10.jpg

广州工人运动巨型浮雕(局部)

  进入主楼一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国劳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言》,左侧是一幅展现广州工人运动的巨型浮雕,整个浮雕动静结合,将当时的人物、事件、场景等通过艺术化的处理,融合成一幅展现广州工人运动的巨型浮雕,反映了广州工人运动的辉煌历程。

  码头搬运实景:再现近代产业工人工作场景

9.jpg

码头搬运实景

  进入主楼二楼,来到展陈第一部分的打卡点——沉浸式码头搬运实景场景体验,再现了广州近代产业工人生存、工作的原生态场景。近代产业工人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各省和水陆交通沿线的少数大城市和大型企业,是传播革命思想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重点。而码头,见证着我国工人阶级的诞生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石柱”雕塑:寓意全国工人联合起来

11.jpg

“石柱”雕塑

  主楼二楼第二部分展陈现场,特设了一组雕塑诠释大会核心内容。“一劳大”旧址建筑元素“石柱”周围错落有致的石柱寓意全国工人联合起来(“石柱”上写着参加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工会组织的名称),共同支撑伟大的工人运动。天花板装饰为小旗帜,与会场呼应,上下相连,成为此部分空间的打卡点和吸睛点。

  时间轴:从“一劳大”到中国工会十七大

  展览的尾厅介绍了从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到中国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时间轴。从100年前,只有173名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到有2009名代表参加的中国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百年峥嵘岁月,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工会始终坚定跟随党的脚步,中国工人阶级始终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不懈奋斗。

  “彩蛋”:巴金先生的寝室

8.jpg

巴金寝室

  此次全新亮相的“一劳大”旧址,在三楼除了设置临展区,还有一特殊之所在——巴金先生的寝室。1933年6月,巴金曾居住于此。当时他最日常的活动之一,就是步行海珠桥。巴金在散文《海珠桥》中写道,“我爱都市,我爱机器,我爱所谓物质文明。那是动的,热的,迅速的,有力的。”

  广州第一个革命工会——广州土木建筑总工会章

11_133916_b.jpg

  二楼展厅现场特设一面透明触摸屏,轻轻一拨,一组珍贵的20世纪初广东特别是广州地区部分工会的徽章等即呈现在眼前。据记载,1921年广州已有各种工会130个。本次展出的广州土木建筑总工会章就是展陈的重要文物之一。

  1921年春,广州第一个革命工会——广州土木建筑总工会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成立,有4000多名木匠和泥水匠参加。

  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报——《广东群报》

6_133911_b.jpg

  1920年10月,谭平山、谭植棠等由北京大学返回广州后,鉴于“所有社会组织的基柱,已呈锈蚀的现象,非向根本上重新改造,旦夕间就会发生栋折梁崩的危险”,基于“改造社会”和“宣传新文化”的目的创办《广东群报》。

  《广东群报》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俄国研究等专栏,介绍马克思与列宁的生平、演说、著作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并在显要位置大量刊登或转载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理论先驱者的文章。1921年,《广东群报》出版“劳动者增刊”,报道、指导工人运动,引导工人阶级斗争由自发走向自觉。

  1921年广九铁路行车时刻表和粤汉铁路车票(复制件)

14.jpg

  1919-1920年间,广州机器工人掀起组织俱乐部的热潮。均和安机器厂和协同和机器厂工人组织的互劳俱乐部、粤汉铁路机厂工人的工余群旅俱乐部和群艺工社、广三铁路的职工养老团、广九铁路的维机俱乐部、河南觉然俱乐部、电灯局工人互联俱乐部、机器木样工人的木样工社等工团纷纷成立。这是1921年广九铁路行车时刻表和粤汉铁路车票。(来源:南方工报 策划:本报编辑部 执行: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黄瑜 通讯员罗瑞雄 摄影:全媒体记者郗建新)

  责任编辑:张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