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劳动故事“写”在水底的“蛙人”

2022-06-30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詹船海 徐丘濂 詹欣金
分享:

  最美名:蛙人

  劳动者代表: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潜水员第三工程队队长陈巨康、第五工程队队长林忠弟、第五工程队队员李海巨

  美名解释

  2020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颁布《潜水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明确潜水员是从事水下救助打捞、海洋工程、港口和桥梁工程等水下作业的人员。

  潜水员装备中的脚蹼,仿照青蛙的脚形设计而成,脚蹼宽大的面积能提供强大的动力,不必靠划动双手以产生动力,使得潜水员得以把双手解放出来进行作业。不仅脚蹼宽大,潜水员水下的泳式也是蛙泳。蛙泳较省力,常用于渔猎、泅渡、救护、水上工程等。因此,公众将从事水下作业的潜水员称为“蛙人”。

  狭义的“蛙人”是指担负着水下侦察、爆破和执行特殊作战任务的部队。近年来,媒体在报道潜水员时也约定俗成用“蛙人”的说法。

  他们是潜水员,有一个劳动美名——“蛙人”。他们在水下从事生命救助、工程打捞和工程施工等工作,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工程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他们“写”在水底的劳动故事精彩而“鲜见”。

  “水中蛟龙”:奋不顾身救人于深海

10.jpg

李海巨           林景余/摄

  李海巨,出生于1991年。他身材魁梧,皮肤因为长期水上作业被晒成了古铜色,说话时还带着羞涩的神情。就这位“大男孩”,遇到险情瞬间化身“水中蛟龙”,劈波斩浪。2017年11月27日凌晨3点,在珠江口伶仃航道海域,两艘散运船发生碰撞,其中装载黄沙的“锦泽轮”整船倒扣沉没。“听到呼救声,我马上游了过去,给求救船员套上救生圈。他被困近30小时,又从海底游了十几米上浮水面,已经精疲力尽了。”李海巨回忆起救援时的情景,“我当时就在附近的工程船上,只穿着脚蹼,拿一个救生圈。他离我大概有30米,是第一名获救的船员。”

  “获救船员透露,船舱内仍有被困船员,包括他年近七十的父亲。”时间就是生命!救援队伍迅速制订缜密的救援方案。陈巨康成为第一批潜入水底施救的潜水员。8米多深的海底,眼前一片浑浊。即使开着头顶的探照灯,能见度也只有一只手臂的距离。时任第四工程队队长的钟海锋也在救援队伍当中。他进入舱内,绕过层层阻碍,终于发现被困的6名船员。李海巨也游过来和队友隔着面具,在水中比划着,教会被困船员使用设备上浮逃生。

  这样的生死时刻时有发生。每一位海上救捞人在执行任务时,都是在和死神搏斗。面对央视的采访,李海巨回答:“应急救援是潜水员的职责所在,我热爱这份事业,就当全力以赴。”一同经历这次救援的陈巨康,有着超过30年潜水经验,连连点赞这位90后:“他沉着冷静,危急时刻能迅速作出反应,几秒钟内穿上脚蹼拿起救生圈,为救人奋不顾身。”

   “水中工匠”:建设精度掌控于毫厘

WPS图片-修改尺寸.jpg

陈巨康          林景余/摄

  隧道建设是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的品牌工程之一。陈巨康作为其中的一员,从1993年起,参与过珠江隧道、洲头咀隧道、深中通道等7条国内外隧道的建设,完成近40节沉管隧道安装。明年,他就要退休了。

  深中通道航母级沉管长164米,宽40米。如此庞然大物,安装精度却达到了毫米级,其中E28管节更是实现了0.2毫米近乎零误差的高精准对接,远超50毫米的设计精度。这个成绩的背后,是陈巨康与他的潜水员团队一次又一次的水中探摸、指挥、测量。管节与管节在安放过程中需要留有2.5米的空距离间进行作业,这一空间被称为“暗埋端口”。需要两名潜水员同时在“暗埋端口”里反复检查,确认位置的正确,确保沉放安全。身上的潜水服重达百斤,水下环境又变幻莫测,不时会遭到不明海底生物的袭击,潜水员要学会和它们和睦相处。置身水底作业,要掌握全面的海洋工程、船舶构造、爆破、救生、摄像等知识和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总结起来就是要胆大,心细。”陈巨康说。

  接受采访的前一天,陈巨康才刚从深中通道工地回来。他高兴地向记者介绍,深中通道项目是世界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最后一节沉管即将在7月1日浮运出坞,大概在20日沉放完成安装。“能在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年参与这项建设,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荣幸。1991年我刚参加工作,便投身珠江隧道的建设。珠江隧道是我国大陆首次采用沉管法设计施工的大型水下隧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良好的开端,完满的结尾。作为一名即将退役的工程潜水员我非常自豪。”

   “环保卫士”:水下清污还清澈于海洋

9.jpg

林忠弟           徐丘濂/摄

  珠江口岸边、停靠在码头的“南天鲲”轮甲板上,穿一身白色工装的林忠弟在忙碌着。他和队友在为数日后“出征”北部湾做前期准备工作。

  来自潮汕农村的林忠弟,从事潜水员工作29年。他苦练基本功,2018年成为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第一批深潜水底90米的潜水员。据介绍,水深每增加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的压力,在水下90米要承受10个大气压的环境压力,这相当于在陆地的七八倍,人体能量消耗非常大,也十分考验潜水员的身体素质。

  2019年4月,一艘装载5000吨煤炭的外籍船因为操作不当,在海南三亚海域发生碰撞,搁浅在三亚外几十公里,不远处就是繁忙的港口航道。该船船体油箱有泄漏现象,石油入海后即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包括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形成沥青球,以及沿着生物链转移等过程,将会影响整片海域的生态环境。

  情况紧急!林忠弟和队友当时接到任务——解除这个化工污染源。作为首批混合器潜水员兼队长,林忠弟率先深潜水下65米探摸沉船破损情况及沉态。“沉船舱内结构复杂,障碍物多,要非常小心,否则可能和潜水员的装备发生纠缠、撞击,这是我的第一次在水下65米作业。”林忠弟告诉记者,“从下水到减压经历4个小时,终于取出了第一手资料,为后面成功卸油过驳及高位出浅奠定基础。”他还结合自身经验设计出解决办法:先封闭漏油口,再清理船舱货物,然后清理油污,最后抽取燃油。“同时,还需要指挥队员协同作业。”林忠弟说,“卸油过程可以说是小心翼翼。一旦操作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最终,现场救援队伍成功将油箱内燃油和货舱内煤炭卸载过驳,顺利清除污染,提前完成任务。

  劳动者说

  陈巨康:西沙群岛一带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作为守护这份清澈的“蛙人”,我感到无比欣慰。鲜艳的珊瑚、成群的鱼儿,还有我们的潜水员水下40米作业的身影,非常美丽。退休以后,还要将“蛙人”的故事讲下去,这是我一生的自豪。

  李海巨:生命重于一切,再遇到意外我还会选择奋不顾身。

  林忠弟:工作中经历过许多磨砺,也看过星辰大海,这是作为对“蛙人”的“奖赏”。

  (来源:南方工报 策划:全媒体记者部 统筹:詹船海 执行采写: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通讯员詹欣金)

  责任编辑:张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