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改体验报道:“高铁硬币不倒”背后的秘密

2022-09-14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段松连 阳军 郭盛宇 郝黎明
分享:

  在时速超200公里的高铁上,一枚一元硬币,在列车的窗台上可以“站立”好几分钟。“高铁硬币不倒”是旅客们对列车平稳最直观的感受,而这背后却是铁路人矢志不渝的坚守。

  为了确保高铁安全高效运行,广铁集团广州大机段职工以工匠之精神、毫厘之细致,为高铁线路毫米级的误差、旅客每一秒的舒适,提供了最有力的后盾。8月15日,记者跟随他们,探寻“高铁硬币不倒”的秘密……

  一颗螺丝也不能少

4_140913_b.jpg

田雯到达检修地点挂好防护旗           全媒体记者林景余/摄

  田雯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铁集团”)广州大机段设备检修车间液压电气班工班长,广州大机段是养护广铁集团管辖范围内铁路线路基础的单位,拥有183台套大型养路机械。除了进厂大修,这些动辄上千万一台的设备日常的维修保养都要在广州大机段完成。

  液压电气班主要负责大型养路机械(简称“大机”)的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的检修工作,大机设备故障有一半都出在这两个系统。广州大机段设备检修车间就像是一个“4S店”,而田雯,则是“店”里关键工序的带头人。

3_140908_b.jpg

田雯(左)和同事搬运WD-320稳定车的电子摆传感器,传感器很重,需要两人才能搬得动。  全媒体记者林景余/摄

  “今天要进行502大车机器通讯故障排查,616、612油量检测……作业时要戴安全头盔!”8月15日早上8点,在例行的班前会上,田雯交待完当班各项工作任务后,戴好安全头盔,携带工具便前往车间股道,对动力稳定车(工程车)的传感器进行拆卸检修。到达地点挂好防护旗后,田雯和另一名同事进入1米深的股道地沟,快速地拆卸出2个电子摆传感器和1个测量正矢传感器,然后爬上车拆卸左右2个小抄平传感器。“传感器属于测量系统里比较核心的部件,它测不准,所有的作业都是白干。”田雯一边作业一边介绍道。

  钢轨承载和引导着列车的运行,在长时间巨大的动力作用下容易产生磨耗,这不但会影响旅客的乘车体验,还会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及时捣固线路解除钢轨的“小症状”是列车安全的重要保障。

  线路捣固后,钢轨会上浮,若不平,就需要动力稳定车对铁路钢轨压紧稳固,给钢轨线路做水平、方向检测。压平的过程需要通过传感器把钢轨数据传输到显示台,养护人员再根据传感器传输的数据调整动力稳定车的作业方式。因此,传感器传输的数据准确与否,会直接导致对钢轨平衡度检测的准确度。

  “这里是电路板,拧这个螺丝只能手工操作。”尽管电动工具就在旁边,但田雯都选择手工拧紧加固传感器的螺丝,“因为电动工具无法判断螺丝是否滑丝,如果产生滑丝,会极大地影响数据传输检测的稳定性,产生的数据不精准,更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线路几何尺寸参数不正确。从而导致更大的安全事故。”

  “用手轻轻拧出螺丝,再用胶带包好,清点工具……”半个小时不到,田雯和同事就拆卸完该车的5个传感器。这看似简单的拆卸工作,却考验着操作人员的“细心和责任”。拆卸的过程需要检查胶带是否绑好,螺丝是否有缺少,工具是否有遗漏等,“一颗螺丝也不能少,工具和螺丝如果遗漏掉下钢轨,很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列车安全事故。”

  记者在现场动手操作加固螺丝的过程中感受到,力度和操作姿势的正确性以及对感受螺丝是否滑丝很重要。不可否认,用电动工具拧紧加固螺丝,会节省速度和时间,但电动工具的机械性决定着它无法像手工操作一样去感受螺丝是否滑丝,一个小小的动作,也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看似简单的工种 人才却很短缺

  在检测台上固定好收回的传感器后,田雯在操作台上输入机器型号,开始对传感器进行检测。

5_140909_b.jpg

田雯(左)和同事将拆好的传感器运回检测室      全媒体记者林景余/摄 

  12345……检测台屏幕上的参数快速地滚动着,田雯左手摇摆锤,右手按按钮,眼睛直盯屏幕,根据对应参数快速地按着数据采集键。随着摆锤摆动,一排排的数据跳到了显示屏上,并发出采集数据成功的“嘀嘀声”。不一会儿,记者的眼睛就被电子屏上快速闪烁的数字刺得眼泪直流。“是不是最累的就是眼睛?其它操作是否只要根据给定的数据操作按钮就可以了?”记者问道。“不不不。”田雯马上否定了记者的说法,“整个班组只有两人能做好这项工作。”除了田雯,就只有一位将近退休的大姐可以完成这项工作。

  面对人才的短缺,田雯说:“人的动手协调力有时是后天很难培养的,只能等待有此天赋的人出现再被培养。”“似乎没那么难!”记者跃跃欲试,“实时位移:-5.117mm,实时输出:61.0mV,传感器ID:B,主控制器ID:38。”左右手脑眼同步到位,当记者自我感觉良好,按下采集键时,屏幕提示:传感器脉冲识别未通过!

  这项检测工作看似简单,但操作人员需要眼睛紧盯屏幕、手眼脑同步协调,且操作过程身体要保持平稳,才能准确地采集到相应的数据。检测完毕并安装好传感器后,田雯划好防松线,以方便后续施工人员了解螺丝是否有错位。并对整车电气系统的精度进行标定,传感器的检修才算是完成,“一个工班下来,最多能检测两台动力稳定车传感器。”

  车间工人成长为技改带头人

  10年前,田雯从生产车间调到检修车间,从只熟悉一两种车型到掌握十几种车型,电气知识并不丰富的他,捧起了厚厚的《大型养路机械电子电路技术基础》,利用业余时间一点点地“啃”,不但系统性地补足了知识短板,还在管理上苦下功夫。

  在田雯的办公桌上,一张小小的工序卡格外显眼,这张卡就是他带着大家一步步从无到有、从粗到细地琢磨出来的。工序卡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要带什么工具、技术要求是什么、该怎么干。而实际上,五年前,他们并没有这样精细的“工作指南”,有的只是口口相传,凭经验、凭印象干活。2017年,广州大机段从修程修制改革的角度出发,对设备检修车间全面梳理检修工艺,确保检修流程精细化、检修工艺标准化的要求,拉开了产改的序幕。

  为了修订液压和电气两个系统的年修检查表,田雯和同事们白天上班,晚上则聚在一起一项一项地讨论,新的检查表就像一个“大白”教育手册,写明车前要检查什么,车的两侧要检查什么,相关部件各在什么位置,“只要懂得一些基本的检修知识,就能顺利完成全车检查。”

  就靠这张表,两个检查人员只用一两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三四天时间完成的检查工作。五年间,田雯班组共设置和改进了年修检查表71个,检测报告62个,工艺卡496张,工序卡501张,极大提高了检修质量和进度。

1_140919_b.jpg

田雯检测电子摆传感器的接线       全媒体记者林景余/摄

  2018年,田雯作为检修工艺工装改造攻关领域的带头人,了解到DC—32捣固车上的气动雨刮器比较容易发生故障,且每次维修都需要花费近8万元更换进口气动阀。他就琢磨着是否可改成既安全又普及的电动雨刮器?“寻找配套的雨刮电机、设计控制电路、绘制短连杆CAD图纸、加工出了样品。”在田雯锲而不舍的钻研下,一个不到千元成本的电动雨刮器应用而生。截至目前,针对DC—32捣固车的气动雨刮器故障维修,已节约成本高达60万元。

  2022年,设备检修车间开启了改进大机车轴齿轮箱离合器控制模式的研究和实施,在诸多种类的大机设备的车轴齿轮箱离合器中,齿轮啮合是“硬”模式。田雯所带领的液压电气班从生产实际中发现,“硬”模式较容易出现齿轮断裂甚至粉碎的现象,而一旦断裂,只能停工申请购买造价高达几十万的新齿轮箱。他们正进行探索,将“硬”模式改造为“软”模式,降低离合器齿轮损坏概率,从而系统性降低离合器这样重要部件的故障风险。

  而田雯也在产业改革过程中获得了更好的成长,他的创新成果先后获得集团级和段一级的奖励,并拥有了双师证书(工程师+技师),为传帮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两年,田雯签约了三个徒弟,并且都如期转正,田雯也因此获得了公司的奖励。“涨了薪、买了房、女儿读上了理想的学校。”谈起产改这五年,田雯的幸福感满满。

  记者手记

  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

  从田雯拧螺丝的细节里,记者看到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零距离感受到什么是工匠精神。“清点工具、核实工序卡、检查每个螺丝、查看胶带、画防松线。”这些看似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动作”,田雯和同事们都配合默契,一“丝”不苟,并当成“大事业”去对待。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没有这细小处的认真态度和动手能力,高铁上“硬币不倒”的安全、平稳、舒适的乘车环境,就不能实现,也不会有我们国家高铁事业的高度繁荣,更不会有中国高铁技术输出、中国价值输出,惠及全世界人民。

2_140911_b.jpg

田雯(左)和同事拆卸WD-320稳定车的小抄平传感器         全媒体记者林景余/摄

  在采访体验中,记者特别感悟到,产业工人队伍改革,核心是工人,须知“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工人在技术方面的天赋、兴趣和热爱是第一位的,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呵护、培养和提高、善待和奖掖,让“懂技术”者有实惠,“会创新”者能上升。田雯在工作中不仅能做到常规的一“丝”不苟,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有成绩和成果,他获得了奖励、职称,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是产改之果,也是产改之因。

  记者在现场还体验到,无论有多么现成和发达的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仍然不能最终取代工人的“动手能力”。智能技术也是手工转化的结果,不断精确和提高,不断创新和突破,以及那种主动灵妙的把控能力,还需要人手和人脑;而“理想和信念”的加持赋能,更凸显着人的作用。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技师,一支技艺精湛的技工队伍,是机器人不能替代的。

  可以这么说,在价值的天平上,一支优秀的技工队伍,其分量要大于一位卓越的企业家。应有这样的价值衡量,以使产改继续进行、深入进行。

  产改经验谈

  让职工“皆可成才 尽展其才”

  广铁集团按照国铁集团党组部署和有关要求,聚焦“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于2019年1月制定并推进实施了《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若干具体措施》,包含5个方面20个项目52条改革举措,同时,建立了季度推进会等跟踪问效落实机制,定期组织各相关部门召开推进会,并每半年收集梳理一次推进落实情况,着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落实落地。

  广铁集团将“组织专题研究工会工作听取工作汇报”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和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内容。将帮扶救助、健康管理、工会重点任务清单落实情况等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考评体系。推动“互联网+”普惠性服务,重构再造工会10大主体业务、25项服务职工具体工作的网上流程,深入拓展工会服务、教育、活动资源网络价值增量空间。完善产业工人培训条件,截至目前,已建设集团级培训基地4个,站段级培训基地38个,完成了30个车间班组小型练兵场的建设,今年还将完成10个车间班组小型练兵场建设目标,使职工“来之能学、学之有用”。 

  广州大机段党委就是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紧扣集团公司全面开启铁路强局建设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和工人阶级先锋队作用有机融合,在“安全强局”“人才强局”“科技强局”目标上精准发力。

  广州大机段党委通过邓雄杰劳模创新工作室,组成6支创新攻关团队,主要负责大型养路机械作业过程的难题攻关、运用技术的创新攻关、检修工艺工装的改造攻关等。

  近年来,邓雄杰劳模创新工作室党员采取创建和课题攻关同时进行,围绕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深入钻研、探索攻关,工作室成员先后探索研发出“清筛车旋转输送带远程控制”“DC-32捣固车电气化雨刮器改造”“大机制动梁拆装专用工具”等攻关创新成果9项,其中,“大机制动梁拆装专用工具”成果使大机制动梁检修效率大幅度提高,仅用2人4小时即可完成之前4人8小时拆装1台大机制动梁的工作量。

  广州大机段在培育人才创新管理方面更是有一套。该工作室创新动态管理模式,在每月工作例会上,由工作室成员轮流交流学习技术理论、业务知识;领衔人不定期对创新攻关团队成员的学习成长情况、技术攻关情况、日常工作情况等进行抽查;每年度接受段工会检查考评。对个人考评年度不达标者,实行淘汰制,由工作室另行选拔优秀职工予以补充;对表现突出者,则在推报先进、组织疗休养、考察交流、学习深造等方面优先考虑。

  广州大机段将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和工人阶级先锋队作用有机融合,为职工搭建了更广阔的成长成才平台。5名工作室成员先后被提拔为管理人员,5人获得技术级别晋升,成为生产车间技术骨干。2021年,该工作室发明成果被广铁集团公司“五小”创新创效成果展展示。

  近三年来,广州大机段获评“集团先进单位”“全国铁路文明单位”“全国铁路体育文明单位”“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段工会荣获2018-2020年度“模范职工之家”;段工会民主管理工作荣获2020年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最佳‘三有’创新成果”荣誉;段团委荣获全国铁路安全生产“先进团支部”。同时,还涌现了一批“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路优秀党务工作者”“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段松连 通讯员阳军 郭盛宇 郝黎明)

  责任编辑:张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