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工匠学院如何树匠心育匠人?

2022-09-22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王艳
分享:

  从19岁到34岁,曾经的农民工许纪平辗转全国各地工地,当了15年“泥瓦匠”,在一砖一瓦中砌出幸福人生。现在的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最美职工”、“中原大工匠”,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还是中建七局工匠学院院长,承担起5个工种、9000余名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任务。这种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基地”为平台培育新工匠的模式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工匠学院建设参考案例。在全国,这样的工匠学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工匠学院是职工技能素质提升、技术创新的基地,更是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展示、交流转化的平台和载体,建设工作亟需理论和实践支持。近日,“新时代工匠学院建设,助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讨推进会在广东举行。会上,广东、云南等10个省、市工会组织,中建七局工匠学院等7家全国工匠学院建设案例单位负责人,以及企业代表、教育专家和媒体代表齐聚一堂,研讨交流“新时代工匠学院如何树匠心育匠人”。与会嘉宾表示,统筹推进工匠学院建设重点在多资源的联合、整合、结合,要紧扣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结合当地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推进工匠学院体系建设和数字化工匠学院建设,推动产业(行业)工匠学院建设,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实现共建共享。

  创新模式

  搭台教育、人社部门联合“建圈”

  工匠学院的主要功能是对职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重点聚焦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时代工匠学院要善于联合教育、人社部门优势“建圈”,实现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这一新模式已经有参考案例。2018年5月,广东省总工会在直属单位广东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广东工匠学院。学院着力打造总部+地市分院+头部企业培训基地的三级培养体系,建成素质技能培训基地18个,搭建了紫砂朱泥壶、端砚雕刻、彩瓷、陶塑、木雕、旗袍设计、茶叶加工、刺绣创作等“赛培一体”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机制,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我们的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提升基础理论水平,还可以和导师组成‘师徒’深入学艺,开展技术技能创新,实实在在把毕业论文写在岗位上。”研讨会上,上海工匠学院办公室主任顾洋介绍,2017年,上海市总工会与上海开放大学共同成立了上海工匠学院。学院根据产业工人的需求和特点,面向“现在工匠”开办“工匠研修班”,面向“未来工匠”开办“匠心学堂”,面向一线技术工人开办“工匠学历班”,为他们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配备工匠导师、引入德国工匠教育在线课程、融合工匠学院教学资源,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开启创新思维,让这批学员来自于岗位、学习在岗位、未来也将毕业于岗位。

  “八闽工匠学堂”是由福建省总工会、省人社厅联合打造的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计划通过3年培育,打造100个职业(工种)线上培训资源。福建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校长郑际坪表示,该平台最大优势是拥有实名认证、级次管理(省、市、县、基层工会)、班级管理、积分商城、职工书屋(书香工会)、人社对接等功能,实现职工线上学习、线上测评、线上发证、补贴申请、积分兑换等线上服务。截至今年8月31日,该平台注册人数116282人。参与学习人数54321人(其中人社补贴性培训34124人),完成学习32456人(其中人社补贴性培训26451人)。

  发挥优势

  以工会为链条整合各类社会资源

  据了解,在新时代工匠学院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工会组织重视发挥“桥梁纽带”优势,以工会为链条引导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主体责任,或者牵头建设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的特色工匠学院,引导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中小微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培育有特色的产业(行业)工匠人才。

  中专毕业的许纪平是从重庆的小乡村走出去的,初到中建七局建筑工地,他跟着师傅学习砌筑技术。一个礼拜,他就把“三皮一吊,五皮一靠”“上跟线,下跟棱,左右相跟要对平”等砌墙要诀熟记于心。18天,他出师成了能独立砌墙的“大工”。十年打磨,他从砌一般墙体的工匠变成能砌各种造型,甚至能建仿古建筑的多面手。2018年,在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他登上砌筑工冠军之位,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还被公司破格吸纳为正式员工,成为“许纪平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2020年,中建七局作为河南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进一步细化了建筑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体系。此时的许纪平已经成为中建七局工匠学院院长。学院开设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理论+实操”培训课程,累计开展了5个工种3000余人次培训,先后有10余人次在全国和省级砌筑工等工种技能竞赛中斩获大奖,100多人技能等级获得提升。

  戴上VR眼镜,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也能“亲临”变电站现场,在安全环境下模拟高压、危险作业,在“实战”中磨炼技能,这是江南电力工匠学院220kV变电站VR仿真实训课。该学院于2017年5月在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成立,由央企国家电网主办,致力于培养电力类专门的技能产业型人才。而“大同工匠学院”与“农民工实训基地”是山西省大同市总工会与大同泰瑞集团联合创办的一所培养建筑产业工人的学院。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多元,现已开设砌筑工、模板工、混凝土工、抹灰工、木工、建筑电工等9个专业,聘请了38名大同工匠作为特聘教师,主要针对在岗职工技能再提升及农民工返城务工无技术、无文凭、无保障的难点,集中进行培训。两年来,学院共培训职工(农民工)2万余人,发放各类证书6000余件。

  深挖潜力

  结合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做文章

  与会专家认为,如何结合当地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推进工匠学院体系建设还大有文章可做。

  “我们希望能将省级工匠学院的专业优势和教育师资资源更多地覆盖到市、各县(市、区)级工匠学院。” 研讨交流环节,清远工匠学院院长周琳表示,今年7月,广东工匠学院清远分院、清远工匠学院揭牌仪式在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举行,清远工匠学院成为广东省21个地市成立的第一个工匠学院和培训中心。“清远工匠学院的三级培养体系可用‘1+1+N’来描述,广东工匠学院清远分院和清远工匠学院为‘1+1’,至于最后的‘N’,或结合区域优势搭建工匠学院县区分院,或围绕特定行业产业建产业学院,或围绕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建学院分站,皆可做文章。”

  “建设工匠学院可优先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具有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技能培训资源的行业和产业协会。”肇庆市总工会副主席梁毅介绍,广东工匠学院分院将于9月底落地肇庆,分院将结合肇庆端砚、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开展工匠学院建设。

  “工匠学院的课程非常好,特别是大国工匠的授课,既教授高深的技术,也分享劳模工匠一流追求的励志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工人日报记者叶小钟建议,工匠学院创新授课内容和合作模式,与快递、外卖等新就业形态领域的优秀职工、党史专家等建立合作,请他们传授相关技术,分享励志故事,宣传红色经典和精神,在助力推进产业工人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王艳)

  责任编辑: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