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建设者“变身”撤侨行动志愿者:他们温暖了1900名同胞的万里归途

2023-05-30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徐丘濂 林清 张慧 吕华 袁杰
分享:

  原标题:海外建设者“变身”撤侨行动志愿者(引题)
他们温暖了1900名同胞的万里归途(主题)

W020230529483001584739.jpg

营地里,同胞们正有序领取食物。                            江坤东/摄

  苏丹当地时间4月16日凌晨5点多,巨大的爆炸声划破长空,人们在睡梦中惊醒过来。

  这天,远在非洲的苏丹港军用机场被炸毁,两公里开外是苏丹港新集装箱泊位后方堆场二期工程项目经理部。该项目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CHEC)签约,中交四航局承建,中交四航院设计。这里既是项目部施工人员的工作场所,也是他们的生活营地。

  近月来,苏丹首都喀土穆多地发生武装冲突。冲突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开始出现:飞机在头顶不停地盘旋,发出“呜呜”声,并夹杂着火箭炮发射和机枪扫射的声音;更糟糕的是,电断了,网络也断了……

  中交四航局一公司苏丹项目常务副经理王国立召集人员开会,决定暂停现场施工,将现场设备运回营地保护,人员非必要不得外出,选调部分人手出去购买生活所需物资。

  4月23日,中国外交部会同各部门、各地方,指导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和周边国家使领馆组织大规模人员撤离,将该营地指定为撤离集结地并就地设立指挥部。据中国驻苏丹大使馆统计,在苏中国公民有近2000人,初步预计将迎来至少1500位同胞。为此,王国立和他的同事开始忙碌起来,由建设者“摇身一变”,成了撤侨行动志愿者。

  毗邻战区 项目营地“变身”撤离集结地

  4月25日,经历数日的应急演练和前期准备,晚上10时许,营地陆续迎来了十台大巴和许多自驾车,来者共计约500人。他们大多数从距离营地800多公里的喀土穆交战区而来,经过长时间的紧张赶路,他们早已饥肠辘辘。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在厨房,1.2米高的大锅早已架起,厨师搬来凳子站在上方,不停地搅拌锅中的米。一起上桌的还有鸡蛋、馒头,同胞们吃起来,渐渐地,眉头也舒展了。

  与此同时,同胞们的信息统计工作也开始了。江坤东是中交四航院岩土与地下工程设计院的助理工程师,作为该项目设计代表保障现场施工,于4月4日飞抵苏丹,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祖国。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半点慌张,他说:“强大的祖国是我的后盾。家中父母方面,公司也给予了最大保障。”

  “单单复印就得每人5份,500多人的量自然不在少数。”江坤东和伙伴一起协助大使馆为同胞办理出入境签证。可此时,眼前出现了更大的“拦路虎”:时而断电,时而断网,工作进展很是缓慢。有些同胞撤离得太急,护照没带在身上;有些同胞护照过期……形形色色的问题,志愿者们见招拆招,有人通过手机蓝牙传送个人信息,有人手举无线电寻找网络信号。

  质检部部长雷鑫海则带领志愿者,将营地内的可居住房间提前进行编号,并安排老人、妇女、儿童入住,人员入住后,按照房间号码逐个统计汇总信息,再进行电脑录入。他介绍:“营地原本按60名工作人员的配置建设,一下子要接纳500多人,成年男子只能席地而卧,办公室、会议室挤满了人,就连过道也满是人。”

  与室内的热闹不同,营地外是一片漆黑,只见灯光映照处,一个身影独自徘徊。王国立见状,上前询问,只见一位50岁左右的大姐心事重重。原来,她18岁的女儿前一天乘坐邮轮,和其他留学生一起离开了苏丹。大姐担心到哭了,意欲独自离开营地去追随女儿。

  王国立劝阻她说,她的女儿已经成年且随留学生一同,又有中方工作人员护送,保持联系即可,眼下,配合志愿者办好签证以便及时离开方为上策。

  一通劝说后,大姐激动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她开始向王国立吐露心事:她和弟弟二人在苏丹苦心经营数十年,小有积累,在当地自建了三层房屋,楼下经商、楼上为家。不料,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武装部队冲进来,两个小时便将她家搬了个精光,家中1.5米高的保险柜也被抬走。大姐目睹这一切,心如刀割。

  指挥部发出指令,需在封控区接一名在联合国工作的香港同胞到营地统一撤离,了解到这位香港同胞听不懂普通话也不识中文,工程部部长谢家杰主动请缨:“我是广东人,我去完成这个任务。”

  驾车离开营地,谢家杰看见营地外沿路都是苏丹政府军,还设置了严密的关卡查车,绕了半个小时才接近封控区。彼时,耳边传来激烈的枪炮声,谢家杰进入封控区后,迎面而来的是当地慌忙的群众,他们正试图离开。好在,这位香港同胞顺利绕过交火区与谢家杰会合,两人安全回到营地。

  日夜连轴 20人完成1900名同胞撤离任务

  指挥部接到通知,有两艘可容纳700人的船将要靠港,可组织护送人员到港口登船。接到指示后,项目经理助理刘攀马上行动,出发前,他做足准备工作,对照手机地图选择最优路线,叫上当地司机,开着导航地图,认真观察着沿线的路况。

  4月26日下午,刘攀开车带队引领十几辆载着同胞的大巴前往苏丹港北港绿地码头。一路上,他标记了所有交叉路口、红绿灯路口及人口聚集区,并逐一跟沿途的交警对接,提前协调港口警察来接应。顺利到达码头后,刘攀发现自己掌心都是汗。

  中国海军南宁舰、微山湖舰早已停靠在码头,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本以为来的是两艘普通的船,结果竟是两艘军舰,在场所有人欢呼:“何其惊喜!何其有幸!”王国立指引680名同胞有序登上军舰离开苏丹,跨越红海,抵达沙特阿拉伯吉达港。

  有人离开,有人到来,营地的接待工作仍在持续。工程部部长王何民所在的小组24小时轮换值班,负责车辆安排、人员接待、餐饮发放、物资和设备清单统计、护照收集及复印。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84岁的老参赞,退休后依然活跃在国际舞台,他思维敏捷,行动却有些迟缓。从老参赞到达营地起,王何民便成了他的“责任人”,搀扶他上楼休息,专门为他熬制肉粥,细心打理他的日常生活。直至老参赞登军舰离港,也是王何民推着轮椅护送的。

  “终于吃上肉了!”4月26日,为活跃气氛,改善伙食,王国立安排厨房烤了一只全羊。孩子们第一时间吃上烤羊肉,开心得转起圈来。有了孩子们的笑声,瞬间,营地有了家的感觉,人们聚在一起说起各自的经历。

  老熊是某中资企业的代表,他和同事6人被困在地下室数日,接到通知后撤离到营地。他们6人开着一辆皮卡车离开地下室,迎面是死伤枕藉的场景,还伴随着阵阵腐臭味,他们来不及感伤,子弹又从耳边呼啸而过。中途,他们的车子还坏了,帮他们修好车子的竟是武装部队的人。

  另一位大哥则没有这么幸运,他在开车前往营地的途中,被武装部队抢去了车子和身上的财物,不仅如此,他还被打伤了……

  此次撤离的人员数量多、来源广,不乏老弱妇幼人员,还有外国友人。4月27日,营地迎来了221位巴基斯坦人和来自巴西的一家6口,不分种族、肤色,他们同样得到志愿者的关怀。

  4月28日,最后一拨人员撤离,10名志愿者护送同胞们登上军舰,还充当起国际友人的翻译。另一批志愿者在营地负责收尾,他们推开宿舍大门发现,一切井然有序,仿佛不曾有人来过一样。要说痕迹,就是那些被当作饭碗的杯子,在重复使用后,最终被放进了垃圾桶。

  按照撤离要求,项目部整理、封存物资,重点做好设备整理、材料归类存放、小型配件入库、加固仓库,并对贵重物品、物资设备、板房家饰等进行清点、拍照、视频留底,为他日返回做好充分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天色将晚。

  离开前,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王国立组织志愿者在营地外拍下了一张合影。

  这支由中交四航局一公司19人、中交四航院1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多日来“连轴转”,日均休息不到两小时,完成了1900名同胞的撤离任务。

  历经海、陆、空的长途跋涉,在首都国际机场,一位大姐在走下飞机后喜极而泣,“回来了,到家了……”

  是志愿者们——温暖了万里归途!(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通讯员林清 张慧 吕华 袁杰)

  责任编辑: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