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创新工作室里的超级“智造力”

2024-04-09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徐丘濂 孔炼英 秦志光 高松
分享:

  原标题:

  劳模创新工作室里的超级“智造力”

2.jpg

  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 单位供图

  长165米、宽46米、高10.6米,面积超半个足球场,总重可达8万吨,这是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一节标准管节的规模,如何建造并移运这个“庞然大物”,曾是陈伟彬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攻关的方向。2023年6月11日,同样的技术,在深中通道的舞台,最终接头与E24管节精准对接,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沉管隧道、海底沉管隧道正式合龙,深圳和中山两市在伶仃洋深海实现“牵手”。

  陈伟彬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6月,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交四航局技术中心总经理陈伟彬为领衔人。多年来,该工作室围绕工程痛点、难点及客户需求开展创新,从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120年使用寿命,到深中通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智能制造预制移运浇筑关键技术,突破国内DCM法水下软基处理核心技术,聚焦新技术新设备研发,为“一带一路”项目保驾护航……2023年12月,该工作室被广东省总工会命名为“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沉管预制“滴水不漏”

  2011年5月,陈伟彬任中交四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III工区二分区总工程师兼管施工生产。在无水无电的珠海牛头岛,面对紧张的工期和无沉管隧道经验,陈伟彬带领团队夜以继日,仅用14个月就建成一座56万平方米的世界级沉管预制现代化超级工厂。

  港珠澳大桥沉管每节重约8万吨,180多米长,需沉入40多米深的海底,必须保证在120年的使用期内“滴水不漏”,这对沉管预制的品质要求近乎完美。陈伟彬带领团队仔细分析全断面浇筑工艺,建成最先进的钢筋加工中心,加工误差不超过1毫米;利用集温湿度监测、报警和自行调节于一体的专用养护系统,解决混凝土内外温差在可控范围内;首次在中国建筑领域采用T型拉钩筋工法和摩擦压接焊加工技术。这些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创造了10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不开裂的纪录。

  完成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建设任务,陈伟彬创新工作室团队重整形状再出发,转战深中通道项目,该项目采用钢壳混凝土结构沉管,填充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每个管节有 2265个封闭式内部仓格,质量要求仓格混凝土脱空小于5毫米的控制精度,为此,陈伟彬团队研制智能浇注机。该装备实现混凝土浇筑自动管寻孔、浇筑管高度自动适应,浇筑速度自动调节,全过程自动作业和实时记录施工参数,并且实现可视化监控和自动输出施工记录报表。

  技术创新不曾停歇

  近年来,陈伟彬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的脚步不曾停歇:2021年,为中交四航局秘鲁钱凯港项目长周期波海域而研发设计桩顶移动打桩平台,该平台步履式行走于桩顶,随打桩进展向前推进,实现了海上打桩施工的“水转陆”,解决长周期波、强涌浪海域传统打桩船打桩工效低的工艺难题,工效提高4倍,避免海上长距离调遣、长周期波浪的影响,大幅节约工期并节省工程造价;2022年,开展模块化建筑技术与市场调研;2023年,针对城市建筑渣土、河道底泥、港池淤泥开展技术研究,推动科研立项……

  “在项目立项和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学习,经过大量、全面的分析论证,邀请相关行业专家研讨指导,目前,凿岩装备已完成样机制作。”陈伟彬介绍,“我们将在近期开展工艺试验。”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陈伟彬带领团队成员主持技术研发项目共获得省部级特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14项;获评国家级工法1项,交通部级工法7项;共申请专利105项,已获批42项。特别是8万吨巨型钢壳沉管混凝土浇筑与移运上驳而研制的智能浇注机与大吨位智能台车组,为国内外行业首创,有力提升了国内沉管工厂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行业水平,在社会上获得广泛赞誉。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通讯员孔炼英 秦志光 高松)

  责编:刘晓丹

  二审: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