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系列报道·向新而行·风采录⑬】从“我的中国心”到“我们的中国芯”

2024-05-24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徐亚辉 港科广
分享:

  原标题:

  从“我的中国心”到“我们的中国芯”

1.jpg

  须江在工作中。全媒体记者徐亚辉/摄

  “很荣幸与来自全省各行各业的精英们一起获得这项殊荣。”5月17日上午,参加2024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接受表彰的须江表示,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与同事一起建设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我国在芯片领域的高等教育上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须江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微电子学域主任,也是今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工作20多年来,他专注于高端芯片研究事业,带领团队不断攻克芯片技术“卡脖子”难题。同时,积极创新人才培育方式,培养出众多高质量人才,为我国在高端芯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作出积极贡献。

  “只有回到祖国,才能真正感受到收获与价值”

  1998年,须江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其后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其间,曾在多家企业任职,并首先发现且攻克SoC芯片设计工具中的“第一代困境”问题,参与研制并成功打造智能手机的SoC芯片。

  尽管在国外已取得一定的科研成绩,但身在异乡的须江始终牵挂着祖国的发展,“虽然我国在芯片领域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是难以比肩国外,容易遭遇‘卡脖子’危机。我希望能为自己的国家作贡献。”

  2007年,须江毅然选择回国加入香港科技大学,成为一名大学教授,正式投身于中国芯片事业,带领学生在高端芯片设计领域不断探索和突破。须江始终认为,发展微电子产业,最难的不是技术,最难的是解决人才和平台两个根本问题,而广州南沙已聚集很多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发展空间很大,有希望成为湾区的硅谷。因此,在得知内地和香港科技大学要在南沙共同打造一所融合学科大学时,他积极参与学校创建工作,选择从香港来到南沙,是最早从香港科技大学全职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教授之一,并在该校创建了微电子学域。

  须江看好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前景,更感受到国家对于学术研究的高度重视。“香港回归祖国前后,我们陆续从海外回到香港,一边对接国际前沿研究,一边加强与祖国内地的学术交流合作,我们觉得,只有回到祖国,才能真正感受到收获与价值。”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次开学典礼上,须江作为教师代表上台发言时饱含深情地说,祖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我们在国际学术界的底气越来越足、声音越来越嘹亮。

  “任何一点核心突破,意义都是巨大的”

  近年来,我国在多个领域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危机,其中,对芯片技术领域的制约尤为严重,尽快打破垄断、让芯片关键技术不再受制于人刻不容缓。

  “但高端芯片极其复杂,最新的AI加速芯片,其晶体管数量超过4万亿个,比银河系里恒星的数量还要多几十倍,设计和制造这样的芯片,成本非常高,风险也非常大。”须江说。因此,在高端芯片这巨大的设计空间里,如何找到最优路径?便成为他一直以来潜心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须江介绍,复杂芯片的仿真是极其缓慢的,在芯片设计出来后,往往需要长达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仿真测试,才能确定其性能是否达标。且芯片有其生产周期,如果仿真后发现性能不达标,重新设计的时间成本就会很高。

  “所以,长期以来大家只敢在上一代芯片的基础上做细微改动。”但须江并不满足于此,他积极寻找着新的设计方法和开发设计工具,其中,就包括中国芯片“卡脖子”核心难题之一的EDA技术。他坚信,这是高端芯片设计中的一个核心难关,在这上面做任何一点突破,它的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回忆研发历程,须江感慨万千。“在最初的那10年,是整个研究阶段最艰难的时候。”他说,那时没有确切的实验和理论根据来证明他的方法是可行的,也没有什么成果,更缺少经费的支持,差点就要放弃,“在遇到瓶颈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还是有希望的,再坚持实验半年,不行再换方向。”

  幸运的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有企业看到须江团队的成果,便开始投入经费与他们合作,一边研究一边解决产品设计的实际问题。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努力,最终他带领团队突破传统芯片设计框架,创建一套全新的高端芯片设计方法和EDA工具,可提升芯片仿真速度达130倍。目前,他开发的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已成功用于国产高端芯片。

  “人才是创新的种子,更是技术的源泉”

  在须江看来,人才是创新的种子,更是芯片技术的源泉,想要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人是一个必要因素。

  为了培养更多高端芯片领域的高质量人才,须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带领招聘团队从境外引进二十多位芯片领域的专家回国,全职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承担教学任务。

  基于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微电子领域学科特性,须江还带领团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高质量芯片人才快速培育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的各个方面。他说:“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邀请企业专家作为导师、先进实验设施向各年级学生开放等方式,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此外,须江也会经常到中学普及芯片知识,为数千名中学生做过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他培养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有许多在国内外知名大学任教,或在一些头部企业的芯片团队任职,为高端芯片领域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须教授比较注重对我们学习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为我们的研究指明道路和方向。”刘振国是须江的在读博士生。在他眼中,须教授是一名负责任、有担当的好导师,“这两年,尽管作为新校区创建者和系主任的须教授工作非常繁忙,但他还是鼓励我们在学习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要直接找他。当同学们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时,他也会及时关注和关心。”

  据了解,在须江的带领下,目前已成立广州市EDA重点实验室,并建立起世界一流芯片实验平台。其完善的先进芯片设计和测试设备,也为培养更多芯片领域高质量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展望未来,须江说,他将继续坚持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这个大舞台上,带领团队一起在高端芯片领域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积极贡献。

  ○生活掠影

  闲暇时喜欢看电影逛古迹

  “我比较热爱思考问题,但是偶尔也想换换脑筋。”平时研发和教学工作异常繁忙的须江,在闲暇时光喜欢看看电影、纪录片,逛逛博物馆、历史古迹,或是在城市间自由漫步,这些兴趣都为他带来了难能可贵的松弛感,有时也能从中激发他一些不同的灵感和思考。

  须江也擅长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前段时间,他与几位同事一同来到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纪念馆内的介绍和展示给他带来很大触动。他说,黄埔军校曾培养出诸多拥有坚定信念、对国家及人民尽忠尽责的杰出人才,对我国近代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今我们已经迈入信息化新时代,反观自己的工作,不也是在为国家的一个新发展阶段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

  想到这里,须江内心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我相信在芯片领域肯定能够成功取得更大突破,最终实现赶超甚至领先于世界。”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徐亚辉 通讯员港科广)

  责编:刘晓丹

  二审: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