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庆:把人物感情性格“刻”进蜡像

2020-11-16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段松连 邹蓉 王思静
分享:

  “创作一尊蜡像,首先要充分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背后的故事以及性格,才能创作一尊有灵魂、有温度的蜡像。”在刘志庆看来,蜡像雕塑的表现形式就等于高度还原雕塑人物,不仅是人物的特征,更要把人物的感情、性格“刻”进蜡像里。

  刘志庆是中山市大象东方蜡像艺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象东方”)的高级雕塑师,谈起长达十多年的艺术道路,他说:“那是一个艰难而快乐的旅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并在多个展览中获奖,其中他参与创作的作品《孙中山》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今年他被评为“2020年中山市身边好员工”。

  269059_tpzz_1605248542562_b.jpg

  ■刘志庆在雕刻蜡像泥稿 段松连/摄

  1997年,当时任职于东莞一家工艺品公司的刘志庆,在偶然机遇下进入蜡像雕塑行业。“当时中国的蜡像雕塑行业还比较冷门,从事蜡像雕塑的人也寥寥无几,2012年我来到了大象东方,并遇到了我的恩师周雪蓉。”刘志庆回忆道,刚接触蜡像雕塑创作时,刘志庆也有过找不到方向、“刻一刀,毁一刀,无从下手”的经历。工艺品雕塑与蜡像雕塑两者的工作方法大有不同,工艺品雕塑一般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而蜡像雕塑完全按一比一的手法,在保证人物特征与神韵的前提下,高度还原人物的所有细节。最初,刘志庆雕塑一个泥稿需要2-3个月时间,经常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反复复地修改无数次,才能得到周雪蓉老师的认可。

  “在蜡像泥稿创作中,很多时候我会因为一个细节不到位,找不到应有的感觉而无从下手,我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搜索、查看蜡像人物的照片、视频、新闻报道等相关信息,每当找到有用的信息,我的心里就乐开了花,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真好!”刘志庆说,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周雪蓉老师主持设计、创作的一组作品《亲家》,题材取自于周雪蓉老师的父亲和家公闲暇时光对弈的场景。刘志庆加入创作团队后,负责周雪蓉老师父亲蜡像的雕塑造型。经过3个月的雕塑出来的泥稿并不如意,“一位要表现出被“将军”而陷入沉思;另一位要表现出旗开得胜,禁不住露出胜利的微笑。这两个看似平常的情绪,那微妙的变化多一点就过了,少一点又不够力量。”于是,刘志庆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了解主人公的特征、性格以及脸部表情细节,并多次调整修改,才使作品得以完美收官,通过了周雪蓉老师的审核。最后该作品获得“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作设计大赛金奖。

  编辑: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