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技师学院打造“学习型”工厂

2021-01-04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王艳 周辉 何小华
分享:

  甘启羽是东莞市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2020级新生,2020年10月,他参加了校内竞赛选拔,入选学校竞赛集训队。现在,他课余时间都泡在“工控世赛训练基地”,练习电动机的控制线路组装,观摩师哥们训练,和大家切磋探讨技能。

  像这样的实训基地,该学院已建设7个,涵盖自动化控制、数控车、烘焙等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等省级重点产业。基地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将技能训练融入到课堂知识讲解和训练中,将竞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将竞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将竞赛成果融入教科研成果,实现“赛教融合”培养现代产业人才。

  280503_tpzz_1609399365812_b.jpg

  ■驻点外教指导学生实操 王艳/摄

  以世赛标准培养学生

  “我们用的设备是西门子的PLC,实训场地和世赛场地一样,学习内容也根据大赛赛项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安排,注重培养我们的综合运用能力。”2020年12月22日下午3点,记者见到谭锦承时,他正在“工控世赛训练基地”训练。谭锦承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获得工业控制项目第九名,得到了国家集训队的“入场券”。现在,他每天和师弟们一起培训,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熟悉世赛的试题。

  “世赛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是适应工业从3.0向4.0转型人才需求的。”东莞市技师学院“技能竞赛办公室”主任刘惠强说,2016年,学校抽调精兵强将,成立办公室,把世赛的竞赛内容和技术标准转化为人才培养标准,让竞赛成果更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上,做到技术、技能上与国际接轨。

  “国际化”办学无缝对接企业需求

  让机器具备像人一样的视觉功能,是江俊程的工作。江俊程是东莞市技师学院首届中德国际合作班的毕业生,现是广东一家科技企业最年轻的一名工程师。设备人员在初步设计出自动化机台后,大到一个150毫米的手机框架、小到0.2毫米的点焦针头,任何细节性误差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江俊程需要不断地修改编程、微调摄像头位置、进行数十次的验证,每个步骤做到分毫不差。

  “我们率先在广东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就是想让教学和世赛对接,与国际一流对接。”东莞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海光介绍,这种职教模式好比“学习型”工厂,把培训内容与企业流程紧密连接,将企业的产品作为工作任务和教学对象,将教学融入生产中的每个实践过程,即产教融合。学生像在真实企业一样,学习运作接订单、生产、设计、销售4个流程,从而实现培训内容与企业流程无缝对接,毕业即能直接上岗位工作。在引进德国、英国教学模式基础上,该学院结合本土进行创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走出了一条“技能+学历+国外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转化世赛成果推动产业发展

  杨志彪是2019届中德机电班学生,2020年,他和6名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了100ml自动罐装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包括自动送瓶系统、自动罐装与拧盖机、自动贴标机、自动开箱机、自动装箱机、自动封箱机、自动码垛机,从送瓶开始到码垛出货,整个生产过程无人化,且还适用于大部分液体产品的生产。

  “我设计了自动送瓶系统,技术要点是通过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气缸、步进电机带动丝杆滑台、传动带,实现瓶子和托盘的搬运及传送功能。”杨志彪说,他还将该系统和其他系统联机,实现实时监控,做到提前准备保养所需材料等。

  “这条生产线从原理设计构图、元件选用和采购、非标准器件设计制作、整机安装、调试都是由学生亲手完成,目前还在调试阶段,一旦投产,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刘海光表示,他现在思考的是如何把竞赛成绩,更好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从而转化为教学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

  据介绍,目前,该学院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已在机电一体化、模具、数控、机械产品设计4个专业建设了“产学研”平台,与企业合作建设了鸿泰自动化3D打印、蓝海智能视觉、固高“工业4.0”等“学习型”工厂,推出了“轮椅机器人”等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编辑: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