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钟文昭推动诊疗一体化,让肺癌变“慢病”

2022-05-06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许接英
分享:

三版1.jpg

钟文昭(右)和同事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他是外科手术的一把好手,从流域分析精准切除到微创单孔肺段切除再到复杂高难度胸部巨型肿瘤,总能给患者带来创伤小康复快的治疗。针对治疗难度和异质性最大的淋巴结转移肺癌,他在国内率先牵头建立Ⅲ期肺癌多学科门诊,通过发挥多学科协同优势,优化肺癌手术和全程管理策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而由其所在的广东省肺癌研究所牵头的一项研究,通过“靶向—手术—靶向”的联合治疗策略,更是使术后复发风险降低了61%。

  他就是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钟文昭。秉持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从医初心,他20年如一日在工作中修行,只为追求让更多肿瘤病人“治疗效果好、生存期长、生活质量好”。他曾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中国医师协会腔镜手术大赛全国冠军。日前,在2022年广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表彰大会上,47岁的钟文昭被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按四个维度分类患者 开展精准治疗

  从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后,钟文昭于2000年开始师从国际著名肿瘤专家吴一龙教授,走上肿瘤专项治疗临床和研究之路。

  从肿瘤外科医生发展到医学临床研究者的过程,在钟文昭看来,除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团队的力量,而吴一龙教授创建的广东省肺癌研究所(以下简称“肺研所”)的发展战略,就是培育一片给每位成员都能扎根于此,脚踏实地,茁壮成长的沃土。“从信息化肿瘤标本库建立到如今广东省肺癌转化重点实验室,从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的建立到如今的跨院区多学科会诊,无论是国际、国家级的奖项,还是一个个突破禁区的案例,都来自于吴一龙教授和肺研所同道的智慧和汗水。”钟文昭表示。

  提起肺癌,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关键词离不开“死亡”和“绝望”。在钟文昭看来,其实肺癌没有那么可怕,相当一部分肺癌是温和惰性的,甚至一二十年不管也没有变化,但是也有一些肺癌,它的生物学行为很具侵袭性,可能短短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内,就会从早期的病变发展成中晚期的病变,因此需要多维度的评估和个体化分类治疗。

  钟文昭的研究集中在肺癌的围手术期这一块。从2011年开始,聚焦于“精准治疗”的前瞻性研究。所谓“精准治疗”就是对病人进行分类,他们建立了四个维度的分类系统,首先将肺癌分成早中晚期,按不同病期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第二个维度是按照病理学分类,不同的病理用药和治疗方法都不一样;第三个维度是进行基因分类,使药物的使用更加有效;第四个维度是按照肿瘤细胞的微环境进行分类。通过四个维度选择不同的药物和手术方案,可以使一些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

  “前瞻、实证、敏锐、坚持”是对肺研所每一位成员的要求,钟文昭表示,重视不断迭代与反馈是个人和团队是否能从几十年如一日的临床工作中获得灵感和改良的源动力,对患者的痛苦和诉求共情,对新技术新方法敏锐,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跨学科跨领域的借鉴与合作,得以使精准治疗进一步深化。

  多学科研究互促 推动肺癌“一站式”诊疗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是国内率先按照单个病种来组织的医疗团队。钟文昭表示,治疗肺癌有很多手段,手术、用药,包括化疗药、靶向药、免疫治疗药,还有放疗,病理影像是治疗方案的基础,心脏、呼吸、骨科、康复等跨学科合作,甚至是医工交叉联合,临床和基础的相互推动,吴一龙教授很早就提出了肺癌单病种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念。“在很多医院都是以治疗技术或者手段来划分学科,外科内科放疗科,科室之间相对会比较割裂,容易产生专科医生选择性偏倚,我们的理念是一种疾病要多学科一起来参与,通过多学科诊疗模式(MDT),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法。”

  钟文昭认为,在肿瘤的治疗上,团队合作最重要。他把恶性肿瘤比作“一个复杂的生物体”,只有像多学科诊疗团队这样“更复杂的生物体”才能控制它。结合前期临床科研成果,在2019年,肺研所在国内率先牵头启动淋巴结转移Ⅲ期肺癌多学科联合门诊,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复杂疑难病例提供从诊断、治疗到随访一站式的个性化服务和多学科诊疗方案,让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一站式更高效的治疗。

  钟文昭介绍,在早中晚期肺癌中,中期的治疗最复杂,如果选择方案合理,中期可以逆转回早期,病人可以重新得到一个根治的机会。如果控制不好或者由于肿瘤的特殊生物学行为,就容易发展成晚期。而作为中期肺癌的Ⅲ期肺癌因其异质性被称为肺癌中“最沉默的群体”,最需要多种治疗方式的结合。

  一位70多岁的河南患者,肿瘤比较大且位置靠中,已经侵犯到左侧的肺动脉主干,在当地无法做手术。患者来到肺研所“多学科门诊”后,各科医生为他制定了免疫联合化疗方案,先把肿瘤缩小再手术,并用三维建模研究如何切除肿瘤又保留更多的肺功能。这个患者接受手术后恢复得不错,至今两年多了都没有复发。

  据了解,目前每周四下午,广东省人民医院开设有Ⅲ期肺癌门诊,近两年服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例疑难杂症患者,“这两年中我们也不断改进流程优化,希望做得更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让更多科研成果临床转化

  钟文昭每年除了主刀或者参加数百台手术外,同时还带着十余位在读硕博研究生,他认为,平衡好临床、科研,以及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问题。

  在他看来,临床与科研应互相促进,从临床实践中寻找科学灵感和思路,并付诸实践;科研成果又反哺临床,接着可能又发现新问题,这样不断循环,使治疗效果越来越好。管理工作则使各学科间得以磨合和更高效运作。“要成为一个很熟练的医生起码要1万个小时,灵感是建立在大量重复病例的打磨和思考基础上,从每个病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前瞻性验证,从而转化治疗理念的创新。”

  比如手术后要放引流管,引流管手指那么粗,拔了之后皮肤上有一个洞,缝线经常是十字交叉,伤口很难看,容易愈合不良。针对这个“小”问题,他们做了多次的迭代与改良,最后这个切口越做越好,放管的位置呈现线状愈合,并通过严谨的试验发表和推广,这个改良做法后来在很多医院得以推广应用。

  还有人工智能手术方式改良、三维重建都是钟文昭和团队聚焦课题。三维重建通过新技术转化纳入了服务于患者手术方案的项目,这对病人的手术安全、手术的统一和规划性、手术的适用范围以及大数据的积累,都有所提高。

  临床研究要转化成让病人获益,是钟文昭和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近年来,他和团队以患为师,先后推动云阅片平台、AI动态分析,三维重建流域分析等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临床转化,推动广东省肺癌诊疗一体化联盟,以提高肺癌早筛率,减少癌症医疗负担,助力高水平医院建设。

  “医生的初心就是治好病人,一个病人的痛苦解除了,寿命得以延长,我们医生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钟文昭希望目前这些研究成果、临床数据,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同时,他希望通过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将科研成果传播出去,教学相长,使整个团队能够更加协调地运作。(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许接英)

  责任编辑: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