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青年就业困局】年轻人求职遇上专业不对口,破局之刃在谁手上?

2023-09-15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徐亚辉 黄细英
分享:

  【破解青年就业困局系列报道①】

  开栏语:在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要看到当前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还是存在的,青年人的“求职难”和部分行业“招工难”并存,稳就业需要持续加力。

  稳就业的关键点之一是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目前,青年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有哪些?如何破解青年就业难题?今起,本报将从就业岗位与专业匹配度、职业教育就业情况、新职业激活就业新动能等方面展开系列报道。

W020230914452913522833.jpg

招聘会现场,青年求职者众多。    全媒体记者黄细英/摄

W020230914452903098866.jpg

求职者在企业摊位面试咨询      全媒体记者黄细英/摄

1_173379.jpg

  青年求职者针对职业规划和面试技巧咨询职场导师     全媒体记者黄细英/摄

  原标题:年轻人求职遇上专业不对口,破局之刃在谁手上?

  当前,在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就业观念多元化、市场用工需求变化快的情况下,就业时是否选择专业对口岗位,是大多数青年困扰和纠结的问题,也是影响他们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实中,往往出现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好找,而许多缺口大的岗位又与所学专业不符等现象,导致技能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那么,青年目前想要或者正在从事的岗位与专业匹配度如何?他们在择业过程中是如何看待专业匹配度问题?求职期间经历了什么样的困扰和抉择?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于青年应聘者所学专业有什么需求?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名青年职场人士、企业管理方及有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青年就业“专业不匹配”问题如何破局。

  现状: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无论是否对口,都要提升职场竞争力

  “毕业后,我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匹配,而且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让我感到既充实又踏实。”2021年从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林小婷开心地告诉记者,读大三时,她通过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教学模式,在某大型房地产的物业公司以新锐培训生身份学习一年,其间由物业项目客服经理作为企业导师手把手带教,且通过轮岗熟悉工作内容并最终定岗,毕业后就顺利留在该公司工作至今。

  在林小婷看来,所学专业对于就业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她认为,有相关专业的学习基础,在就业上能有相对优势,“大学期间对物业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提高了我对目前工作岗位的认知,为后期在行业上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林小婷一样,今年22岁的廖方在大学期间就明确地把专业对口的工作作为择业第一选项。廖方是2023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今年毕业后顺利通过广州一家医院的招聘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岗位工作。

  林小婷能够在专业对口岗位顺利就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产教融合 校企共育”的创新教学模式;而廖方则是由于所学专业技术性较强、专业壁垒高等原因,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专业对口岗位就业。

  与林小婷、廖方不同,现实情况下,更多的青年在择业时,往往并不能非常顺利地找到与专业完全匹配的工作岗位,最终只能选择从事与专业有所联系或完全不对口的工作,在岗位中重新学习,在摸索中寻找适合的职业发展道路。

  8月23日,在“广聚英才 智创未来”2023年第二届广州人才就业节暨广州人才现场招聘会现场,求职者郑绍杰逛了一圈后,没有看到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只能无奈地走向“公益面试技巧&职业规划咨询”专区,向职场导师团求助。“我是学数字媒体艺术的,想去游戏行业找份绘画工作,因为专业比较小众,工作很难找。”郑绍杰向记者讲述着自己艰难的求职经历,今年6月,刚毕业的他从陕西西安来到广州求职,两个多月过去了,一直没找到跟专业相关的工作。

  “找工作期间,最困扰我的就是没有一个特别对口的岗位。看着招聘要求差不多,就一股脑地投递了许多五花八门的岗位。”2021年研究生毕业的张佳怡说,回想起来,择业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她介绍,读研时在国外一所高校学习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由于课程设置比较宽泛,与专攻某一方面专业的人没法相提并论,导致没有一个工作岗位能够完全匹配。

  记者了解到,张佳怡最终通过校招进入广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做项目管理工作,岗位与专业并不完全对口。在张佳怡看来,择业时,对于专业对不对口的问题不需要太过于纠结:“入职后基本要从0开始学习,大学期间打下的学习基础,能够让我对工作快速上手。而且许多公司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培养体系。我们公司举办了很多培训讲座,帮助我这类跨专业的‘门外汉’迅速熟悉业务。”张佳怡说。

  毕业于肇庆学院秘书学专业的方芳,目前就职于广州一家建筑公司,从事企业文化工作,日常的工作内容涉及新媒体运营、活动策划等。大学期间,她对公众号运营产生了兴趣,便明确了自己的求职方向——新媒体。但跨专业求职并非一帆风顺。求职过程中,方芳发现,许多招聘新媒体岗位都要求职者有相关工作经验。最终,经历了半年多不断的投简历、面试,她才进入目前就职的这家公司。“我们本来就是一张白纸,但是企业都希望简历上写满内容。”方芳抱怨道。

  谈及本专业,方芳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属于“万金油”专业,大学期间学习的内容也是理论偏多,对实际工作帮助不大,“工作需要掌握的技能其实大多在学校里没机会接触到,都得在工作实践中慢慢摸索,不断学习,才能够成长”。

  对于目前的岗位,方芳觉得能让她学习到许多综合技能,工作内容也逐渐轻车熟路。她表示,虽然入职新媒体并非专业对口,但只要感兴趣,肯学、肯干,也一样能做好。如今,方芳还在不断学习,时刻为进一步提升职场竞争力作准备。“我目前正在备考一些职业方面的证书,比如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她说。

  超七成受访青年就业“专业不完全对口”

  今年7月,南方工报在广东省总工会官微发出了一份题为《关于找工作这件事——年轻人求职意向小调查》的调查问卷。根据2560份有效样本数据,青年就业时,专业完全对口的占28.24%,专业和岗位有部分交集的占46.34%,而毫无关联的也有24.41%。此外,46.1%的青年表示找工作比较顺利,毕业即就业;而有53.39%的青年则在为找不到对口的职业而困扰。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青年认为,找到与专业完全对口工作岗位的难度比较大。

  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受去年经济增速放缓、新冠病毒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数减少;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部分高校毕业生实际能力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并存。”佛山市政协委员、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吴成平表示,相比往年同期,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下降,大部分优质企业提供岗位数减少,不同程度缩减了校园招聘岗位的需求。此外,行业间、专业间的就业不平衡性也在加大,部分专业对应的产业或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产业或者行业恢复需要时间和过程,毕业生就业岗位较少,也让很多青年人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资深人力资源服务专家汪张明向记者介绍,企业校招一般看重的是求职者的专业背景,主要考虑培养价值;社招则看重求职者的从业背景,考虑实用原则。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面分析,专业对口就业率还是偏低的,这是因为供应与需求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当前需求招募人才,而高校是围绕学生愿不愿意学,根据学校师资力量,结合未来社会需求做专业设置和招生名额匹配。加上经济环境的快速演变,结构性矛盾和岗位评价视角变化,导致应聘部分岗位的求职者“挤破头”,而部分岗位却无人问津。

  某科技企业创始人由曦认为,不同岗位对求职者专业匹配的要求程度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医学、计算机、土木工程等技术性岗位,企业通常会优先考虑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求职者。他进一步举例说,一家IT公司在招聘软件工程师时,会更倾向于选择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因为他们具备相关技能和知识。而对于销售、客服、营销、文案等岗位,对于专业性要求就没那么高,企业则更倾向于考察求职者的综合能力,例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破局

  一揽子政策打出“组合拳”促招聘精准匹配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今年规模达到1158万人。作为就业大省的广东,今年高校毕业生约97万人,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将超120万,促进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

  8月1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拓宽渠道促进青年就业、强化帮扶兜牢民生底线、夯实基础提升服务效能四方面提出十六条政策措施。

  在拓宽渠道促进青年就业方面,通知提出,鼓励吸纳青年就业,对2023年1月1日后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1个月以上的企业,按每招用1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或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

  广东还召开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部署推进会,要求精准招聘促匹配,持续开展线上线下对接活动,做到周周有招聘、时时有岗位。要求聚焦困难毕业生,实施“一人一策”“一人一档”,组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100%实现就业,同时,密切关注长期失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早日就业、融入社会。

  记者了解到,为打好就业攻坚战,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就业工作,广东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今年已开展2000多场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

  麦可思研究院2023年版就业蓝皮书分析,近年来,我国专业优化调整频率加快。今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推进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频度足够高的专业结构改革。

  观点

  青年就业时没有必要过于纠结“专业对口”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家勇认为,青年就业时没有必要过于纠结“专业对口”,绝大多数的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不太可能直接从专业教育中直接获得,学校学习过程只是为工作打下基础,没有后期工作单位的岗前培训和实践,很可能专业对口也无法直接上手。在新职业、新岗位、新业态不断更新迭代的信息时代,需要从业者不断适应职场变化,适应“转岗、换岗、创岗”的要求,不应该将自己局限在某个狭窄的专业领域。

  “青年人在就业时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专业对口性、个人兴趣与实际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等。”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对正在择业的青年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专业对口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就业成功的唯一因素。青年人应该认识到,就业市场时刻在变化,可能存在专业需求不稳定、新兴职业涌现等情况。因此,不仅要关注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机会,还要放开心态,有所准备地去适应其他领域的工作机会,某些岗位可能与专业不对口,但能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徐亚辉 黄细英

  责编:蒋灵茜

  二审: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