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齐聚广州研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11-22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马大为 彭新启
分享:

  原标题:

  大咖齐聚广州研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引题)

  “五社联动”让专业到家服务到人(主题)

3.jpg

“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与广州实践”研讨会现场 全媒体记者马大为/摄

  11月16日,“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与广州实践”研讨会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图书馆3楼学术报告厅举行。高校学者、研究专家及资深从业者齐聚一堂,共研共商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之道。

  现状

  残疾人口多,社会工作需求大要求高

  我国分别在1987年和2006年开展过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根据第二次的调查结果,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500万人左右,占当时总人口的6.34%,而广东省则是539万人,占比5.7%。“按照现在的人口规模推算,这一数字更大,涉及数百万家庭。”在此基础上,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蔡禾指出了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机会和挑战。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为参加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让更多残疾人有‘微信群’‘朋友圈’;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临时照顾‘喘息服务’、心理辅导和康复、教育等专业指导。这涉及到教育、就业、生活、康复、环境、文体等各个方面,意味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职业拓展空间是广泛的,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要有职业的敏感性。”蔡禾说,同时,残疾人领域蕴含着极大的商业潜力,残疾人对各种辅具的需求不断增长,数字化、智能化还带来了残疾人消费品的新需求。残疾人社会工作机构如何与相关产商发展关系,让双方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收益和发展的机会,是获取自身发展的重要渠道。

  蔡禾表示,残疾人领域涉及的部门较多,群团组织体系完备,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需要与各个方面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嵌入到部门或群团工作中,这也要求社会工作者要掌握社工之外的专业领域的政策和知识。另外,残疾人或其家属的自发性组织较多,如何运用其动员力,扩大服务面并使该领域的服务有序化也是需要考虑的。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袁琪博士关注的课题是,如何解决失智老人及家庭面临的照护困境。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范畴。他指出了失智老人照护存在的种种问题,“居家养老的失智老人的照护者主要是其配偶或子女,而大部分照护者缺乏护理知识;社区参与度不够,长者食堂仅仅提供午餐服务,且社工队伍等团队建设组织不够严密,难以提供及时服务;医保免费额度不够;社会对失智老人家庭的关注和帮扶力度低。”

  因此,袁琪建议,政府层面,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合理调整养老金的分配比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争取将失智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范畴;加快建设照护中心,为城乡高龄失智老人提供专业化程度高的养老护理公共服务;培养专业护理人才,鼓励引导高等院校开设老年医学、社工、心理等相关课程,增加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并提高其待遇。社区层面,加快建设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与周边医疗、康复等机构合作,加强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提供餐饮、洗浴等服务的场所和设施,以及进行文体娱乐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为失智老人提供高质量照护服务;开展失智老人照护培训,既帮助护理人员学好照护知识,也能提高对失智的早预防早诊断的意识。

  经验

  广州社会工作构建了“综合+专项”专业服务平台

  “近年来,党中央对社会组织的定位有一变化,就是从强调社会组织体制到强调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省社会工作学会常务副会长邓智平围绕党建引领广州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并对广州经验作了归纳。

  据了解,广州社会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6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后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项目化、市场化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构建了“综合+专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的专业服务平台,财政投入、社工人才、民办社工机构以及服务人群数量均居全国之首,逐步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项目运作、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广州模式”。

  邓智平将上述探索经验归纳为六点,分别是党建引领发展、法治规范发展、投入保障发展、队伍支撑发展、功能嵌入式发展、创新优化发展。“把党建工作贯穿于社会工作服务全过程,合力打造‘广州社工红棉守护行动’党建服务品牌”“率先在全国出台首部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条例》,出台制度文件40余份”“将社会工作纳入广州市国民经济与发展规划,将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组织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资金、场地和其他资源支持”“创新探索‘互联网+社会工作’发展思路,打造一个集数据采集、信息公开、服务评估、监督管理为一体的广州市社会工作智慧管理平台”……

  展望

  创新社工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展望社会工作下一步的实践,邓智平表示,“要提高站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创新党建引领机制;提升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兜底保障、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大局工作意识和能力;强化保障,创新社工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强化资源政策保障。”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理事长谢建社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质量的社会工作服务。”

  “中国社会工作需要重新审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立场,从‘个人自我’入手,创建以‘场景自我’为核心的本土理论框架,实现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转型。”谢建社说,这一方面能够将中国社会工作的关注点集中于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个人自我内生动力的生产,保证专业服务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能够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资源所强调的个人自我与环境协同改变的自然理性注入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中,进而使中国社会工作能承担起推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责任。

  “高质量的社会工作服务可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谢建社指出,社会工作主要依托社区平台开展专业服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直通民心冷暖;社会工作始终把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放在第一位,将专业服务开展到群众家中,畅通了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建设健全了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加“五工联动”机制,办成了很多实事好事;补困难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共同富裕短板,社会工作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应该有更强的动力,应该在更多层面介入和发挥作用。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马大为 彭新启)

  责编:刘晓丹

  二审: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