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劳动纪事②之“百千万工程”】在希望的田野上 唱响南粤大地共同富裕之歌

2024-03-22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 詹船海 王艳 誉建业 沈莹 陈喜娟 张广林
分享:

  原标题:【走在前列·劳动纪事②之“百千万工程”】在希望的田野上 唱响南粤大地共同富裕之歌

  总策划:张英姿

  策划:詹船海 郭子健

  本期采写:全媒体记者 詹船海 王艳 誉建业 通讯员 沈莹 陈喜娟 张广林

  统筹:詹船海 王艳

1.jpg

丁管洪(右)和公司技术负责人对接茭白种植技术。全媒体记者誉建业/摄

3.jpg

工人在进行茭白二次分拣。全媒体记者誉建业/摄

4.jpg

杨永春(右)到下沉服务的村委会开展农户培训。全媒体记者誉建业/摄

5.jpg

陈志华拿到资格证后,可以找到更多的工作。全媒体记者王艳/摄

2.jpg

惠州市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建筑工匠扮靓自己的村屋做民宿。全媒体记者王艳/摄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求广东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为广东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指明努力方向,注入磅礴动力。

  厚望如山,使命如磐。对照这一战略擘画,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决定启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一年多来,广东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以县域经济为抓手、以乡镇做强为节点、以和美乡村为基础,加速描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图景。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如今,产业转移工业园内,车间内机器忙碌地运转着,工人们在抓紧赶制订单;乡村工匠齐动手,变家乡成为网红打卡点;希望的田野上,农业的本色没有丢,农业的特色更充足……近日,记者奔赴田间地头一个个劳动现场,感受乡村振兴之变。

  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走进惠州市贝凯斯日用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凯斯”)厂区,只见一片繁忙景象,满载货品的出柜车进进出出;车间里,缝纫机“哒哒”响个不停,女工在专注地工作着。“她们都是本地人。我们工厂有460多名员工,95%是本地人。”该公司工会主席车志兰介绍。

  贝凯斯是生产童婴产品的,产品以出口为主,总部在中山,前些年在惠州龙门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内也开了厂。在车志兰看来,让这些本地人就近就业,就是“高质量发展”和“百千万工程”应有的场景。

  在贝凯斯电脑裁剪作业区,作为为数不多的男工之一,裁剪部组长刘君顺正在盯着电脑,设计裁剪工艺。

  刘君顺是龙门县平陵镇人,2020年,贝凯斯入驻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大量招聘龙门县本地群众做一线操作工,刘君顺随即成为第一批入职员工。

  “我没有做过裁剪,只读过初中,对自动电脑裁剪技术更是一窍不通。”刘君顺说,他应聘的是裁剪工,工作内容就是将布块车成半成品,交由车缝部缝制成成品。入职第一个月,他先跟着从中山来的师傅学习,很快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仅用1年就升职为班长。工作之余,他还参加公司组织的电脑知识培训,掌握电脑设计、下料、裁剪等技能,成为产线的多面手,还竞聘上组长。

  现在,刘君顺每月能挣到6000多元的工资,夫妻相守,每天看着孩子的成长,还在公司附近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他感到很幸福。

  “去年,公司投入了自动化裁床、手动液压裁断机等智能化设备,开设了自动裁剪产线,部门只需要6个人就能完成任务。”刘君顺率先掌握了自动化裁剪技术并教会了其团队的每一位员工。

  车志兰介绍,公司还在附近村镇开办了6个乡企联合班,招聘留守妇女做车缝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20人就业。

  平陵镇乡企联合班有37名员工,今年40岁的赖大妹是组长,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车间职工平均年龄40岁左右,都是需要在家照看孩子的妇女。赖大妹说,她们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约定上班时间为每天7点30分到中午11点30分,下午1点30分到5点30分,方便接送小孩上学。“现在工厂开在家门口,大家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家庭,收入也固定,生活越来越好。”赖大妹说。

  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短板在县。2023年12月,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发布的《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广东全省57个县(市),县域面积占比为71.7%,县域常住人口占比为28%,县域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2.39%。为此,广东省支持各县(市)立足优势资源,打造1至2个特色产业集群,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位于龙门县的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是龙门县贯彻落实惠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3+7”工业园区建设的部署要求,在园区原来10.57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升级打造成28.6平方公里的千亿级工业园区。记者在园区看到,生产和建设同步繁忙。

  记者了解到,园区瞄准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深圳龙岗、仲恺高新区合作,推动双向“飞地经济”,已引进德赛、TCL上下游产业、光学材料、新能源、装配式等项目落户,将企业科技创新力转化为县域经济新质生产力。

  “龙头企业助力薄弱县”。今年1月,在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地市专场记者会上,省人大代表、惠州市市长温金荣以图片分享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取得的明显成效,认为这是惠州推动企业和县区之间双向奔赴、合作共赢的一个典型例子。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是广东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力抓手。一年来,广东县(市、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有技术、有证书,农民实现以技养家

  春节过后,潘杏芬下乡打工去了。

  潘杏芬是龙门县城人,是一位年轻妈妈。今年2月,城西村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试运营,咖啡厅需要一名店长,潘杏芬应聘成功。“这里空气好,环境美,离家就10多分钟的车程,上下班还能接送孩子,很方便。”潘杏芬对工作充满热情,她爱好烘焙,在城里学过,在乡下也有了用武之地,独创许多点心,让客人赞不绝口。

  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中,惠州市龙门县有1个镇和7个村入选,龙城街道城西村正是其中之一。城西村通过打造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以“百果农场+作坊体验”为核心,规划果园种植、休闲度假、精品民宿等业态进一步盘活村里的闲置资源,打造出独具人文特色的乡村风貌。

  今年2月22日至23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到龙门县开展“百千万工程”专题调研,城西村是他的调研点之一。

  闲置荒废农房变身乡村特色民宿,因地制宜打造乡村咖啡厅、生态采摘园,平整干净的沥青路直通村内,道路两旁的洋紫荆、黄花风铃木盛情怒放,房前屋后,生机盎然……阳春三月,记者也来到城西村。

  城西村村貌的变化离不开本村农民工匠。早在上世纪80年代,城西村就以木匠、建筑工匠的精湛手艺小有名气。迭代相传,至今仍是工匠如林。陈志华就是其中一位泥水工。

  曾经,陈志华像父辈一样外出接单,挣钱养家。“经常是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经常是做完一家再找下一家,有时能马上找到,有时候要等三两个月,很不固定。”陈志华说。

  针对城西村建筑工匠较多的情况,2019年4月,城西村成立了我省首个村级行业协会——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会员都是本村的工匠。协会积极组织会员进行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并参加考核,通过后颁发《广东省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让大家真正成为一支“有技术、有证书、安全意识高”的农村建筑工匠“正规军”。

  去年,由一家公司运作,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向村民租用了500多亩闲置地以及11栋闲置农房进行创意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民宿、文创街、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科普馆、研学基地等,陈志华成为项目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泥水工,参与村道建设、绿化等工程。他们打造村庄别致花草景观,在农房建筑外立面手绘龙门“非遗”农民画,形成别具一格的视觉形象。

  “城西工匠馆”辨识度最高。馆内陈列着木匠、竹编等各类乡村工匠的手工家具、工具等,并有泥瓦工们创作复原的墙体作品,充满沧桑感和地域特色。另一个展厅内,还陈列着十数幅龙门传统民俗农民画,形象地讴歌着乡村的劳动和生活。

  陈志华和他的小伙伴每天走出家门就到公司上班了,“一碗汤”的距离。公司办公室就设在乡亲们的房子里。村里的各种新建筑,都从乡亲们的老房子改造过来,改造时要注意不能破坏那些老旧的元素,要非常小心;另外,这都是左邻右舍的老房子,也是现在乡亲们“共同富裕”的新房子,以后还要朝夕相守,陈志华是怀着一份特殊的、深厚的感情为这些房屋“添砖加瓦”。

  “我大约每天工作8小时,可以挣400元左右,在赶工期加班时每天收入超过500元。一期施工完了还有二期,而且后续还能做维护、管理等工作。”等本村建好,公司也会组织他们外出承揽更多的工程。

  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理事李展区介绍,目前,该协会有工匠216人,几乎涵盖设计师、泥水工、扇灰工、油漆工、水电工、木工、管护员等建筑施工工种。协会通过“以老带新传帮带,薪火相传共成长”的方式,打造一个技能交流平台,帮助农民找到更多工作机遇,实现以技养家。

  农技特派员下乡助农民增收

  在种满茭白的水田田埂上,广东西九丽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人们熟练地挥舞着镰刀,将茭白的根部和叶子切除后装袋。经过二次精捡的茭白再被工人分拣、打包、分发后,将在集市面向千家万户。

  茭白一直是江浙沪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近两年在茂名试种成功获得推广。这其中,离不开丁管洪等茂名市农技特派员的努力。

  丁管洪是茂名市茂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中级农艺师,今年是他进入农业系统的第17个年头。此前,茂名高州首个茭白产业基地喜迎丰收,这也让茂南不少合作社提出要合作。然而,由于迥异于原产地的气候和育种问题,茭白要想顺利落地并不容易。1月27日,广东印发了《关于开展千名农技特派员精准对接“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暨百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建设工作的通知》,丁管洪也成为精准对接“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首批农技特派员。

  在对接服务的鳌头镇塘边村,丁管洪和公司技术负责人对接茭白种植技术和精良品种的秧苗,最终在235亩的土地上试种成功,成为茂南全区首种。从年初八开始,200多位农民和工人在田间收割、在分拣场精拣茭白,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

  记者从茂名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市农技特派员从“轻骑兵”人才库(主要由机关事业单位农技人员以及农机手和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组成的社会化农技服务人员选拔),以就近就便服务为原则,由各县区推荐精通业务工作,常年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服务。

  产业发展有所需,农技特派员有所应。作为茭白种植田间管理指导,令丁管洪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开春以来,茂南多地遭遇了高温干旱的状况,这对于喜阳喜水的茭白而言将是一场灾难。看到天气播报后,丁管洪多次驱车前往田间,和公司负责人详细对接,指导企业确保茭白灌溉的水位保持在20—30厘米,从而度过了这次劫难。

  记者在公司分拣场看到,工人们忙着挑拣、分类、去皮、装袋、上秤,这些工人都是当地的村民。种植茭白的土地归村集体所有,经土地流转出租给承包商后,种植全过程他们都被雇来田间帮忙。企业负责人介绍:“在农技特派员的指导下,茭白的种植成功让我们实现了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看到茭白丰收和村民增收,丁管洪心里很有触动。他说:“我们有义务引进技术、服务农民,希望从细小部分为推进‘百千万工程’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相比以往的技术指导,这次‘百千万工程’设立的农技特派员更加以点到面、‘对症下药’。我们借力科技手段,手把手指导未就业的农户将撂荒地盘活。”

  这样的触动也是农技特派员杨永春的感受。今年开春以来,他每周至少一次下沉到服务的村委会去,主要开展水稻种植的培训、技术示范和指导服务。相比往常的培训,杨永春认为农技特派员主要面向合作社负责人,向他们传播机械插秧、无人机施肥、病虫防治等技术知识指导,让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群体受惠。

  3月15日,在春耕的田间,记者见到了正在为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黎山聚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农民“把脉开方”的杨永春。“秧好一半禾,苗好一半收。水稻种植要做好控肥、控苗、控病虫‘三控’,使水稻的有效分蘖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无效分蘖和增加空秕粒的数量。”在杨永春的指导下,该合作社今年的水稻长势格外喜人。

  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农业的“本色”没有丢,农业的“绿色”还要足。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一条好路。因此,茂名农技特派员下乡,好钢能用在刀刃上;也因此,位于惠州博罗县泰美镇的粤港澳大湾区(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成为大湾区的“菜篮子、米袋子、大厨房”。该基地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联农带农,目前,已链接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带动农户约2万户。

  走进泰美镇楼下村供销蔬菜专业合作社,农户们正忙碌地种植蔬菜。合作社经营托管土地290亩,采用“供销社+村集体+小农户”的运作模式。据该合作社农场负责人陈胜汕介绍,农场会根据农业订单来制定种植计划。时下正值春种,玉米、茄子等逐渐播种。“基地给订单到我们合作社,我们根据订单要求,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农作物种植,等到成熟后销往基地企业。”

  前列观察

  变“短板”为“潜力板” 广东开了一个好头

  目前,广东区域发展仍不平衡。2023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然而,省内的配比却走向分化,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1.24%,粤东、粤西、粤北12市拥有广东近70%的面积、近五成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却不足全省的20%。

  如何将粤东西北从“短板”变成“潜力板”,是广东实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继续走在前列的“必答题”。

  事实上,广东一直在不断探索解决之道,从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到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从全链条产业升级,到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顾问委员顾益康表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改革仍是最重要的引擎和动力源,广东开了一个好头。”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也印证了广东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交出的答卷:目前,全省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416条,初步建成5800余公里。其中汕尾乡村振兴示范带覆盖面积最广,广州10条新乡村示范带、佛山“百里芳华”、茂名“精彩100里”等初具规模。系列举措之下,农民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多,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6∶1。

  2023年,广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194.8亿元,同比增长5%;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2.3%。

  着力补齐短板,广东确定了奋斗目标:到2027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正在“百千万工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责编:黄瑜

  二审: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