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劳动纪事③之海洋强省】唱响“海洋牧歌” 广东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进入快车道

2024-04-09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誉建业 梁鸿杰 窦海铭 陈海东 陈晓燊 张赫翔 伍含
分享:

  原标题:唱响“海洋牧歌”  广东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进入快车道

  总策划:张英姿

  策划:詹船海 郭子健

  本期采写:全媒体记者 誉建业 梁鸿杰 通讯员 窦海铭 陈海东 陈晓燊 张赫翔 伍含

W020240408459023602587.jpg

广东电网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海上风电运维团队乘风破浪,护航绿电。陈海东 陈晓燊/摄

W020240408459003662444.jpg

广东华电阳江青洲三海上风电项目现场。受访者供图

W020240408458947740671.jpg

广东粤水电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成员邓凯测量漆膜厚度。 受访者供图

W020240408459106792096.jpg

大亚湾马鞭洲码头化验班人员在油轮上采油样。 单位供图

W020240408458932022581.jpg

胡一丞(右)和操作员进行技术交底。全媒体记者誉建业/摄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广东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要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2023年6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召开,作出了“1310”具体部署。会议要求,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牧场、海上能源、临港工业等现代海洋产业,强化涉海基础设施、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等支撑保障,为广东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蓝色动力”。

  因海而兴、因海而富。如今,广东向海图强,持续唱响“海洋牧歌”,“蓝色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强做优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把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迈出新步伐。

  凭海而立

  风电卫士在“豆腐”上“穿针引线”

  碧海蓝天下,阵阵海风劲掠而过,一排排风机立于海天之间,徐徐转动的叶片与蹁跹的海鸥、成群的游鱼、腾跃的海浪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迅猛,累计装机位居全球首位。拥有我国最长大陆海岸线的广东,是“十四五”规划的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之一,目前建有31个海上风电场。近日,记者走进华电阳江青洲三5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记录广东迈向深蓝海域的坚实步伐。

  提到项目海上升压站现场的建设投运,现场工作人员感悟颇深。作为国内离岸最远、水深最深、工期最短的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项目最大深度达17米的流塑状淤泥质黏土和长周期涌浪,让当时的施工如同站在“豆腐”上“穿针引线”,是同期世界海上风电建设行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项目于2020年11月开工,彼时,受海上风电“抢装潮”影响,施工资源极度紧张,为保障项目在2021年底如期投产并网,时任广东华电阳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的纪云松和团队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他常驻施工现场,设定了2小时一次的闹钟开展督办工作,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现实,为后续深水区海风项目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风从海上来,电从风中生。项目建设好,就需要将风机运维起来,这背后离不开一批海上风电运维工作者默默维护,护航清洁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近日,在距海岸70公里、水深50米的大海中央,记者见到了这批勇闯近海深水区的“风电卫士”。在项目现场,南方电网广东电网能源发展公司的海上风电运维团队迎风出海,顺利完成新一轮的日常化巡检。

  “我们就是要让风机不要‘打瞌睡’!”该海上风电运维团队技术负责人彭伟谦表示,他们团队20多人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着来自海上的清洁绿电,传递到千家万户。

  运维任务里,最惊心动魄的,是从晃动的船登陆海上升压站的那“两秒”。风浪大时,船的落差达2、3米,队员们只有两秒时间迅速作出反应,稍微不留神就会被夹伤或掉海里。除了速度,团队还要经受“高度”的考验。海上风机近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电气设备,团队需要对一处处设备进行巡检,对一个个数据开展核验,遇到故障时,还要携带零件进行排查和更换。

  在团队里,有一位时刻盯着人员、环境和机具设备安全的老大哥——项目安全负责人陈春桃,他深有体会地说:“与陆地干活相比,在海上工作真的很不一样。因为我们所见的一切都在海上,即使人没动,但海浪是一直起伏着的,感觉整个人都在晃动。所以安全风险是我们时刻要关注的。”

  事实上,广东海上风电项目能够呼风“换”电还离不开广东一批高精尖装备企业的添砖赋能。对于海上风电制造的发展,广东粤水电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粤水电阳江装备厂总经理章鹏有着高度的敏感性。2018年,章鹏与来自质控部、技术部、车间班组的技术骨干一起组建“章鹏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成果转化需求为导向,依托实际生产项目,围绕塔架生产过程中的筒节卷板、组对焊接、法兰镀锌、内外壁防腐四个方面对超大型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技术进行研发攻关。最终,工作室成员倾注一次次实验,一道道工序,攻克重重难关,成功研发了包括特大直径筒节卷板圆度控制技术、特大直径法兰与筒节精确组对焊接技术、风电塔架法兰智能镀锌技术、风电塔架内外壁自动除锈防腐技术等4项技术在内的“超大型抗台风海上风电塔架制造关键技术”成果,实现了超大型(6.5MW以上)海上风电塔架国内首次突破,助推广东海上风电装备高质量发展。

  采访结束,记者回望一排排带有中国企业标识的风机傲然挺立,不免心生感慨:巨大的风叶随风而动,将大海的馈赠转化为绿色电能,送到千家万户,他们一起绘就了海上新广东的壮美图景。

  向海图强

  敢“吃螃蟹” 临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惠州大亚湾地处南海,海上的气候瞬息万变。随着改革进程加快,20世纪90年代初期,惠州市在大亚湾建设惠州港并设立开发区,开始发展临港工业。为配套广州石化千万吨级炼油改扩项目,1994年,惠州市大亚湾华德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德石化”)在马鞭洲岛炸响了“惠州第一爆”,就此开启了马鞭洲岛波澜壮阔的建设之路。

  “将巨额投资投放在一块当时尚未开发的土地上,华德石化成了在大亚湾投资发展石化产业的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华德石化党委书记、总经理肖勇说道。尽管当时华德石化所选择的马鞭洲岛附近的自然水深才11米,为建成25万吨级航道(21米水深),华德石化在航道上的投资超过10亿元。通过对大亚湾的考察,华德石化的高层对大亚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事实上,25万吨级航道的建成投用,不仅极大提升了惠州港的地位,更为大亚湾的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华德石化从1994年开始拓荒建设,“华德人”便一直在这里扎根。在夏日骄阳下,上油轮、下机舱,他们站在滚烫的甲板上采油样、接卸输油臂;油罐林立、管廊交错,他们穿梭其间认真巡检;原油泵房、阀组区,他们精细操作。湿透的衣裳,总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但他们都习以为常;在冬日料峭的寒风里,虽然穿着防寒服,但在狂风呼啸的码头上行走一圈,手脚就被冻得僵硬。“华德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石化人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责任与担当。

  马鞭洲岛天气变幻莫测,海上风高浪急,时常面临狂风暴雨带来的威胁。但是,他们相信人定胜天。风里来,雨里去,他们同舟共济,戴着安全帽穿着雨衣,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罐区的积水里;他们腰间挎着强光电筒,一处处检查排水管网的工作情况,做好雨季清污分流。“保证没有一处设备事故,没有一处石化原料泄漏”这是马鞭洲首站负责人尧骏坚守的目标。清水归海,脏水入池,“华德人”始终践行“决不让一滴油污染大亚湾”的承诺,30年来保持了“零事故、零伤亡、零污染”的良好记录。

  近年来,面对部分老旧油田逐步枯竭,原油劣质化加剧的影响,油轮带水卸货的情况越来越多,含水原油让炼油厂苦不堪言。码头主管何望坚守码头刻苦攻关,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在2018年年底,终于形成了一整套大型油轮装载高含水原油的接卸办法,让原油脱水工作不再毫无头绪,也大幅提升了炼油厂的加工效率,为广州石化原油优质保供保驾护航。

  华德石化经过30年的壮大发展,码头接卸能力由建厂初期的900万吨/年增加到了3190万吨/年,油品储存能力由原来30万m³变成了111万m³,原油输送能力达到1300万吨/年,业务领域由单一原油向多种油品运营转变,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油品接卸、储存、中转基地。

  马鞭洲码头的繁荣兴盛只是广东发展临港产业的亮眼一隅。在广东,临港产业聚集效应愈加凸显,如深圳首推的“大湾区组合港”模式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全覆盖,东莞滨海湾新区加强与广深港联动融合发展成功引进一批重大龙头产业项目,宝钢湛江钢铁100万吨氢基竖炉项目加快推进……各沿海城市越来越重视港产城深度融合,为打造海上新广东注入新动能。面向广阔大海,广东正充分依托港口资源优势,以海洋经济作为新增长点,努力把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实景画”。

  耕海牧渔

  “芯片工程师”培育广东“蓝色粮仓”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广东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牧场。3月22日,记者走进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跟随胡一丞穿过两道消毒门来到保种车间,只见经过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兴”)良种选育的南美白对虾在池内自由游动。待其发育成熟,美味健康的对虾将成为饕餮盛宴,“游”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胡一丞是恒兴高级研发工程师, 2014年自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入职恒兴,从事南美白对虾种虾选育工作。据他介绍,恒兴对南美白对虾的良种选育工作已有20余年,主要希望通过培育生长速度快、规格均匀、美观以及抗病能力强和抗逆能力强的新品种。

  20多年如一日对该品种进行育种研发,意义何在?胡一丞举了个例子。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全球水产养殖产量最高的对虾,彼时的南美白对虾长期需要从国外引进,优质种虾资源长期面临“卡脖子”问题。特别是由于国内粗放型养殖,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渔业种苗也是海水养殖的“芯片”。经过6代家系选育和两代推广,恒兴成功将拥有抗病优良特性的性状进行稳定推广。良种选育新品种南美白对虾“中兴1号”成为国内首个获得认定的南美白对虾抗病品种,解决了优质种虾资源“卡脖子”难题。“我们希望选育的新品种不仅在湛江,在新疆、内蒙古等盐碱地都能养活。”胡一丞说。除了南美白对虾,该基地还坚持攻关高档海水鱼育种技术,成功突破了石斑鱼、金鲳鱼、军曹鱼、红鱼等10种特色鱼类的育种育苗技术。

  待育苗成熟后,为了最快速度将鱼虾送到消费者手上,恒兴建立了统一的中心全自动冷库,配合在中心城市设置的前置仓,各细分区域设置的日配仓,搭建全面覆盖的物流网络,以生产后2—6天的速度配送到全国的目标客户手中,把最新鲜的产品传递给消费者。不仅如此,恒兴还将产业链养殖端已有的“U鱼”系统数据接入终端的产品,建立消费者可见的全过程追溯系统。

  对于广东推进海洋强省建设,胡一丞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海洋强省是顶层设计,相比国外的高密度精养模式以及将选育的种虾转化养殖市场所需的商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希望通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参与其中,相信我们一定能迎头赶上。”如今,在以大海为背景绘制的“蓝色经济”图谱中,恒兴通过融合选育良种,助力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

  前列观察

  拓展海洋经济 增长“新空间”

  推动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为此,广东大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海洋科技人才高地。2023年12月13日,省总工会在汕尾市海洋工程基地组织“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广东省海上风电项目竞赛现场推进活动。作为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赛事充分调动广大参建单位和建设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我省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建设,提高风电研发水平、装备制造及产业服务发展,促进全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形成集海上风电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为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产业化是我国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建议强化市场运作,丰富产业融合模式,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

  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原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龙丽娟向记者表示,自广东出台实施海洋强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以来,全省正推动全域参与、全域行动经略海洋,重点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六大海洋产业,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如今,广东海洋发展空间格局不断完善,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海洋服务业能力大幅提升,成为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此外,广东还在不断加快全省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全省一张蓝图、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等大数据的作用,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共用共享,促进科技成果集成和转化,提升管理和决策效能,推进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南方工报)

  责编:黄瑜

  二审: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