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南粤工匠》第十四集:把脉电网听诊核电 他们守护万家灯火

2023-03-16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黄细英
分享: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动力,也是持续发展不竭的源泉。3月12日晚,纪录片《南粤工匠》第十四集走近两位守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工匠何满棠和周创彬,他们一个守护电力传输的稳定,一个守护核电运行的安全,为我们二十四小时不熄的霓虹提供了夜以继日的动力。

  何满棠,是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检修分部变电检修一班副班长、南方电网高级技能专家,在检修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余年,凭一双巧手、一颗匠心、一股牛劲,在专业道路上他越钻越深;周创彬,是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调试中心专项试验资深专家、研究员级高工、高级技师,从业核电领域工作多年,他始终深耕在一线,经常奔波在各个核电基地解决技术难题。

  他们,分别被誉为“为电网把脉的检修人”和“为核电听诊的守护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守万家灯火,护城市动脉”的故事。

  何满棠:为电网把脉的检修人

4_155990_b.jpg

单位供图

  纪录片一开始就为观众呈现了何满棠带领班组成员奋战在一线的劳动场景。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晒得黝黑的脸庞和布满老茧的粗糙双手,多年风吹日晒的基层检修生涯在何满棠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每年夏季,是用电的高峰期。我们做好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让设备以最佳的状态应用到‘度夏’这个阶段。”何满棠布置好工作任务后,跟同事一起奔赴一线,爬上电缆设备,把刀闸的触头拆下来进行维修。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湿了他们的衣服,也影响了检修的进度。为按时完成任务,何满棠决定,“以换代修”,把之前修好的刀闸进行清洁,待到雨停,直接将其装上设备。

  变电设备都靠螺栓连接,各种设备都会用到很多螺栓。这些螺栓依据材质、作用、强度等来区分超过100种。而每一种螺栓的扭紧力道大小,即扭矩,有不同的国家标准。能定量精确紧固螺栓的力矩扳手,是当代电力工人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力矩扳手的价格基本相当于一名电力工人一年的工资,电网企业配备的力矩扳手很少。30多年来,何满棠扭过的螺栓超过20万个,他有一门“看家本领”——可以抛开力矩扳手,仅使用普通工具扭螺栓,而扭出来的螺栓经过校核,扭矩均在国家标准之内,与使用力矩扳手无异。

  分秒必争的检修现场,让何满棠对“提升效率”四字念兹在兹,任何可以缩短检修时间的创新都成了他的研究对象。纪录片中,展现了何满棠的一些技能革新产品,如既能净化电力设备内部气体杂质,又能实现不停电作业的设备。凭借多年的工作积累和工匠精神,何满棠在气体处理、红外测温和分析、断路器机械特性测试、检修机器人等方面均具备行业领先技艺。

  十年磨一剑,不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后,泰山不敢挡。“看100遍不如动手做一遍。”何满棠师傅的一句话让他受用一生,他全靠自己在现场边扭螺栓边琢磨和积累,才练就这般绝技。这股“螺栓”精神,也被他用在了衣钵相传上。

  在变电检修一班担任班长多年的何满棠,始终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徒弟们。每次在一线作业,他都身体力行,手把手地把“看家本领”传授给徒弟。他带领的检修团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其所在的变电检修一班累计为行业输送各类技能及管理人才20余人,其中专家型人才7人、高级技师9人、技师12人。

  打开何满棠的电子邮箱,里面是满满的技术交流邮件,他与来自全国各地兄弟单位的专家展开线上技艺“切磋”。他平常会通过各种与同行交流的机会,搜集“千奇百怪”的缺陷,回来仔细研究。

  对一线的热爱,更是让何满棠多次拒绝升迁机会。“管理可能会脱离现场,我的长处是在现场里面,我要动手把设备问题一个个地解决,才能感受到快乐,所以我选择留在生产一线。”何满棠对电力的热爱也流淌在了女儿的血脉中,和父亲一样,女儿也选择成为电力系统的一分子,一根电线,牵起了父女二人的工作和生活。

  周创彬:为核电听诊的守护人

6_155992_b.jpg

单位供图

  “卟……”随着警报声响起,中广核的主控室内,工作人员开始忙碌地查看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有一台凝结水泵跳闸了,故障发生后,操纵员向值长跟安工汇报,进行降负荷操作。他们在处理过程中,同时也会不断地监视我们的主要参数是否正常。”周创彬介绍。

  这是纪录片中展示的一场发生在核电站的故障模拟推演,作为最佳基荷能源,核电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安全,是核电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核电调试是在核电站投入运行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在这一关里要消除核电运行的所有隐患。核电站调试堪比飞机试航,参数繁多,要求严苛。被誉为核电调试运行“全科医生”的周创彬,就是这道关卡的安全守护人,“我们核电厂对风险是(建立)多道屏障,没有出事之前就要预防它发生,出了事之后我们要怎么办,这种思想,其实是贯穿我们整个工作过程的。”

  一身干练的蓝色工装和淳朴的笑容,是周创彬的特色标志。1991年,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秦山核电站正式投产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也正是这一年,从北京核工业学校毕业后的周创彬被分配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成为一名现场操作员。自此开始了他与核电不可分割的一生。

  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前期主要依靠国外技术引进,国产化率(指技术引进项目投产后所生产的产品中,国内生产件的数量占整件产品生产件数量的比重)几乎为零,大到核电设备,小到一颗螺丝,一包水泥,都要从外国进口。“低头靠勇气,抬头靠实力,心里有一种不服输的感觉。”多年望其项背,周创彬深知自己与外国专家相隔的是理论与实践垒起的千岩万壑。跨越这道险峰,死磕技术是唯一途径。

  “刚进来时,我只有中专学历,通过自学考试读了大专,后来省总工会办了劳模工匠本科班,我立即报了名,还获得了学士学位。”面对复杂的核电工作环境,周创彬领悟到:只有更努力学习,汲取积累更多知识才能解决更多问题。靠着愚公移山和拔山超海的决心,几十年来,周创彬带领团队突破多项技术难点,弥补了国内核电的多项技术空白。

  继大亚湾核电站投产后,1997年5月,岭澳核电站一期开工建设,2005年12月,岭澳核电站二期开工建设。岭澳核电站二期项目建成后,成功采用CPR1000批量化建设,在批量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开启三代核电建设之路。为了和数字化先进主控室配套,周创彬和团队研发出了全新的数字化总体运行程序,能克服数字化主控室不能及时干预问题。经过欧洲专利局十多年的审查,2022年,获得了欧洲专利授权。

  周创彬自身也伴随着我国核电发展一路成长。他曾作为“华龙一号”副总工(调试),凭借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勇气,带领团队研究“华龙一号”调试关键技术,一起攻坚“华龙一号”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建设调试专题,形成“华龙一号”调试标准体系,承担调试专项,为推进我国三代核电机型建设进程贡献力量,加快中国商用核电“走出去”步伐。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责任编辑:张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