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之感受劳动美②】从医24年儿科主任的龙年春节

2024-02-20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徐丘濂 周晋安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0220105839.png

       原标题:从医24年儿科主任的龙年春节:(引题)

  “第二次回家过年,生怕错过一个电话”(主题)

W020240219532812047185.jpg

陈壮桂(右一)查看PICU病房患者。受访者供图

  时间:2024年2月12日,甲辰年正月初三

  地点: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MR?”“磁共振。”“好,马上安排!”2024年2月12日,甲辰年正月初三10点半,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PICU(儿科重症监护室)医生办公室内,一个关于14岁小患者治疗方案的电话讨论正在进行。

  前一天晚上,该名患者从其他医院转入中山三院,电话那头是该患者的前主治医生,近半小时的通话,双方讨论出最适合患者的救治方案。通话结束,儿科主任陈壮桂拿起手机先后拨通了放射科、血液科、移植科负责人的电话,说明患者情况后,电话那头传来让人心安的回复:“没问题,马上回来。”

  “该名患者因嗜血细胞综合症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产生排斥反应,出现眼球震颤、尿崩等症状。可能是肾部问题引起的,也可能是中枢神经问题,孩子血小板很低,所以我们选择无创的磁共振,通过影像观察查找病因。”儿科PICU主任黎雅婷告诉记者。

  “通知孩子家属到医院来。”黎雅婷又对一旁的年轻医生说。

  来到患者病床前,陈壮桂轻抚患者的额头细声问道:“弟弟,能听到我说话吗?”“嗯……”患者艰难发声。这时,护工已经推来了转运床,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

  “孩子的情况不容乐观,我们要给他生的机会,这需要各科室通力合作。”陈壮桂健步如飞,穿行于儿科各个工作间。“春节期间有40多个孩子住在这儿,其中PICU就有4个,但其实住普通病房的孩子也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否则不会大过年的住在医院。”

  2000年千禧龙年,属龙的研究生陈壮桂进入中山三院学习,至今已是第24个年头,再迎龙年,他早已从医学生成了大儿科主任,身份有了新的转变,而不变的是这一份坚守。

  医者父母心。2015年3月20日,由陈壮桂主持创办的儿科重症监护室成立。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多年前唯一一次春节回家的情况,“当年正月初一就接到同事电话称,一个孩子严重抽筋,应该是颅内感染,能帮忙来看看吗?”陈壮桂坦言,有过纠结,一直以来春节坚守岗位,好不容易才与家人团聚。“然而,救死扶伤才是医生最重要的责任。”于是,陈壮桂放下电话随即驱车从汕头回广州,经过团队的努力,孩子最后痊愈。“那个孩子现在已经7岁了,很健康、学习成绩还很好。”陈壮桂很是欣慰。

  两年前,已能独当一面的黎雅婷接捧成为PICU主任,陈壮桂成了大儿科主任。“今年终于可以回家过年了。”今年春节是陈壮桂从医以来第二次回老家与父母团聚,“但我睡觉时还是会把手机放在枕头边,怕错过电话。”陈壮桂说。

  大年初三早上8点,和平日上班一样,陈壮桂又回到了忙碌的岗位,他说:“我也为人父母,深知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老百姓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要对得起老百姓的这份信任。”

  ○记者手记

  他们为生命筑起“铜墙铁壁”

  走进中山三院儿科,只见走廊处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这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刻骨铭心的故事,过程可能惊心动魄,也可能牵肠挂肚,好在,结果皆令人欣慰。

  在小患者与死神对抗的战斗中,正是有了这些与时间赛跑的白衣天使,他们在新春佳节阖家团圆之际,仍坚守工作岗位,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而舍小家顾大家。他们的无私奉献,筑起了守护生命健康的“铜墙铁壁”,让更多家庭守住了生命之花,让新年有了更多的期盼。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通讯员周晋安)

  责编:黄瑜

  二审: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