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玉雕走进直播间,壶艺登陆小红书(引题)
他们让传统“潮”技艺“潮”起来(主题)
春节期间,潮汕地区的年俗活动热闹非凡。记者走近潮汕工匠传承人,感受他们为传承和创新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工匠传承人的工作现场,记者采回一副副承载着工匠智慧与工艺传统的春联。
李楚一家三口合影 受访者供图
“一年一岁对玉器的雕琢也是对自己的打磨”
正月初一,李楚与妻子佘琳运营的直播间开播,他们为新中式和田籽料镶嵌首饰带货,同时宣传玉文化。
今年春节,夫妻俩收到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那是李楚的师兄王炳阳泼墨挥毫,赠送给他们的一副春联,横批:“珠光宝气”,上联:“握瑜怀瑾结缘善”,下联:“见性明心知品佳”。这副春联,将玉雕艺术的精髓融入字里行间。春节期间前来拜年的同行见之,都赞不绝口。
“中国文化自古提倡君子如玉,做人的品行要和美玉一样,对待手艺要耐得住性子,把自己的心性打磨好了,自己的手艺也就好了。玉不琢不成器,一年一岁对玉器的雕琢也是对自己的打磨。”李楚说。
李楚的父亲是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李克生,他子承父业成为玉雕青年工匠。妻子佘琳也转型成为珠宝设计师,两人在珠宝玉器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李楚和佘琳是新一代工匠的代表,他们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展示其作品创作过程和背后的故事,同时与粉丝积极互动,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他们的作品。夫妻俩采用优质的新疆和田籽料和18k金,创新设计出时尚的“守护”系列手牌,在市场上获得热烈的反响。新颖的尝试得到老一辈收藏家的肯定,也赢得各年龄层消费者的喜爱,让传统玉雕艺术焕发新生。
利用“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体验非遗技艺
正月初四,广东老字号裕德堂手拉壶第五代传承人张泽锋在潮州市潮安区裕德堂壶艺研究所开工了,他正手把手教旅客制作手拉壶。他告诉记者,今年潮州旅游市场火爆,来潮过年体验民宿、非遗文化的游客数不胜数。
在该研究所门口,有一副承载了4代人传承精神的对联,横批:“裕德堂”,上联:“裕后抟觚师造化”,下联:“德先传法得心源”。对联用漆金字刻在黑色木板上。张泽锋告诉记者,此对联是由裕德堂第二代传人祯美于1926年创作,意为富裕之后要专心学习以掌握自然的规律,品德高尚要传承方法以领悟艺术的真谛。
张泽锋说,这副对联不仅是工匠精神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工匠深厚底蕴的体现。历经岁月风霜,对联的载体不断更换,但工匠精神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为了让更多人体验到潮州的传统手工艺,张泽锋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网络平台开放免费名额,每天接待50名游客体验非遗制作。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他每天忙得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却过得既充实又快乐。
为了迎接龙年,张泽锋创作了《腾渊·龙壶》,壶身修长、线条流畅,犹如一条腾飞的龙;壶身鼓起,象征着深邃的龙潭;壶盖上的壶钮形似浪花,象征青龙吐珠,充满动感与生命力。他说,命名为“腾渊”,不仅寓意着龙在深渊中腾飞,遨游天地之间,更寓意着新的一年中充满活力和好运。
作为非遗传承人,张泽锋不仅在技艺上有所突破,且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出非遗体验、趣味短视频等,让这一技艺走得更远。近年来,该研究所共接待观众8000人次,提供给30多所高校的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和调研,以此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学习这门传统的手工艺。
○记者手记
“互联网+”把传统手艺变成流行
潮汕地区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工匠人才辈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手工艺人正积极拥抱这一新兴媒介,以此来拓展他们的创作和业务。他们通过互联网扩大受众群体和市场,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宣传来分享制作过程、故事和技艺,从而增加传统手工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传统手工艺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林婷玉 通讯员孙俊雄 卢秀樱)
责编:刘晓丹
二审: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