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劳动纪事①之绿美广东】不负春光“植”此青绿 绿美广东“值”此青绿

2024-03-14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林婷玉 徐亚辉 彭新启 誉建业 通讯员 林荫 黄瑞兰 饶慧君
分享:

  原标题:【走在前列·劳动纪事①之绿美广东】不负春光“植”此青绿 绿美广东“值”此青绿

  总策划:张英姿

  策划:詹船海 郭子健

  本期采写:全媒体记者 林婷玉 徐亚辉 彭新启 誉建业 通讯员 林荫 黄瑞兰 饶慧君

  统筹:徐亚辉

  

编者按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同年6月20日,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了“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广东各界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推动省委“1310”具体部署全面展开、初见成效。

  即日起,南方工报推出《走在前列·劳动纪事》系列报道,聚焦省委“1310”具体部署“十大新突破”,讲述全省广大干部职工为推动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在各自岗位上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投身高质量发展的劳动故事。

1.jpg

■林业高级工程师谭鹰。单位供图

2.jpg

■护林员廖天倾。全媒体记者彭新启/摄

3.jpg

■韶关市始兴县周前古村的一株古树郁郁葱葱。全媒体记者徐亚辉/摄

4.jpg

■林业高级工程师张苇在讲解红树林。单位供图

5.jpg

■“林木医生”叶少萍在为古树体检。 单位供图

6.jpg

■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叶广荣(后)和助手在古树下埋白蚁箱。   全媒体记者徐亚辉/摄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催人奋进。

  春回大地,放眼南粤,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如火如荼:肇庆林场,护林员深入林区进行例行巡山,及时记录林区一线情况;湛江红树林,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巡护系统,让红树林能够得到实时、精准的管理;韶关古树公园,技术人员用专业设备为古树进行全面体检和救护,保障古树健康生长。2023年2月印发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以深入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为重点任务,加快构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2023年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列入“1310”具体部署,提出要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

  在今年3月12日第46个植树节到来前夕,本报记者深入全省多地,走近奋战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一线的劳动者,聆听和记录他们守护绿水青山的动人故事。

  从“岳山造林”传统中汲取高质量发展动力

  2023年10月15日,是广东人民敬爱的习仲勋老书记诞辰110周年的日子。在这个充满崇敬和缅怀的日子到来前夕,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到肇庆开展专题调研,首站就来到位于怀集县的岳山林场,来到了习仲勋同志曾经高度关注并视察调研的地方,追忆当年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火热历史场景,深切缅怀习仲勋同志为广东改革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半个世纪前,这里曾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岳山造林大会战”,将荒山残林改造成万亩林海。

  1979年,习仲勋同志在岳山林场视察时曾亲自抚育3株怀集名木蓝钟杉。时至今日,这3棵蓝钟杉傲然挺立、生机勃勃,在岳山林场的蔚然林海中守望见证南粤大地“绿起来”“美起来”。1987年,习仲勋同志在怀集视察时,对岳山林场提出了“合理砍伐、永续利用、绿化荒山、青山常在”16字要求。

  造林的火热实践,也孕育出了“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成为激励广东人民团结拼搏、接续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3月1日下午,记者走进如今的岳山林场——广东怀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三岳自然保护区”),站在入口处的小广场远眺,习仲勋同志提出的16字要求清晰可见。区内的“岳山造林”历史展览馆以“林业贡献,源远流长”“岳山造林 艰苦奋战”“绿化荒山,发展林业”“增创优势,绿色发展”四个篇章再现了“岳山造林大会战”的全过程,向社会各界人士全面阐释“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精神内涵。

  从展馆出来,记者与护林员廖天倾一起巡山。漫步在三岳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罗汉松、樟树、楠木等古树名木挺拔耸立,满目翠绿,蔚为壮观。“今天是我值班,从早上9点值班至明天早上9点。”廖天倾告诉记者,展馆访客登记、骑摩托车巡山、拿大喇叭开展防火宣传、电子打卡是他每天的工作内容。7年前,他和妻子来到岳山林场工作。他负责护林工作,妻子则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多年来,他每天都要深入现场一线,及时记录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对于如何弘扬“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廖天倾认为,就是要扎实做好本职岗位工作,守护好岳山林场,让子孙后代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提到“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传承,不得不提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鹰。1992年,林学专业毕业的谭鹰来到岳山林场工作。从林业技术员到林业高级工程师,再到如今的三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入职当年,他带领50多名林场职工一起投身到木框打穴任务中,带领大家一起修电站、清理排水沟、修路。

  1994年,谭鹰与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秃杉苗进行引种试验,并在岳山林场采用无性系插育苗技术,培育1万多株秃杉苗。“那时,不管刮风下雨,我们每天都要奔波在山上仔细观察秃杉苗生长情况。”谭鹰说,经过精心培育,秃杉的插育苗技术终于成功,第二年便在林场陆续种下了100多亩秃杉苗。经过三十年的洗礼,如今的秃杉已变成高20多米、胸径30多厘米的参天大树。

  谭鹰认为,岳山造林实践带来的启示是建立健全一套植绿护绿、造林护林的长效激励、正向循环机制。对此,他所在的团队重点推进了资源管护、科普宣教、科研监测、社区共管四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在科研监测方面,三岳自然保护区布设了生物多样性、土壤气候、负氧离子监测等设备,及时将相关数据传输到指挥中心,安放了界碑、界桩,布设了93台红外相机,其中20台相机实时传输到生物多样性平台,拍摄了诸多野生动物的生活日常场景。豹猫、野猪、黑领噪鹛等三种动物在中央1台《秘境之眼》频道播放。

  2023年7月,三岳自然保护区新来了6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谭鹰特地为6名年轻人上了一堂主题教育课,用自身的成长经历感染身边的年轻人,希望他们传承发扬好“岳山造林”光荣传统。

  采访结束,记者再次回望习仲勋老书记提出的16字要求,不免心生感慨:在一代代“护林人”的传承下,“岳山造林”光荣传统及其留下的珍贵自然资产,正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这片红树林

  万里晴空、千亩红树交相辉映,白鹭、蓝天与高楼相映成趣,游人在岸边与鱼虾、蟹贝嬉戏……在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徐徐铺开。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的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他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当天的讲解员是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林业高级工程师、工会主席张苇。在22载红树林的守护中,她为绿美广东的高质量发展倾注了自己的青春和心血。

  2024年新春开年后,张苇又忙碌了起来。她联系团队结合卫星影像,开发了一套“无人机+人工巡护”相结合的无人机巡护系统,让红树林能够得到实时、精准的管理。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对接红树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学生、群众科普和知晓红树林的保护意义。

  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也是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这里又是另一番光景。彼时,当地群众还未知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因而电鱼、捕鱼等破坏环境的情况时而发生。

  张苇回忆,随着2001年我国与荷兰合作开展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以此为契机,湛江红树林的保护也提上了日程。彼时,她不仅和外国专家交流学习动植物保护的知识,她还每天扛着各种仪器设备,脚踩泥土,钻进红树林里,为红树林病虫害等方面的科研监测收集了众多一手资料。22载寒来暑往,张苇选择扎根红树林,体现了守护者的情怀,和对红树林保护事业发自肺腑的热爱。

  随着张苇等人的努力,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20年种植了约1500公顷的树木,科学扩大了红树林的面积,同时还为更多野生物种提供了家园保护,目前鸟类已从2007年的194种增加到314种。

  近年来,令张苇感到可喜的是,从政府到群众,越来越多人自发地加入保护红树林、保护自然资源的队伍。作为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的80后,从山到海,在扎根湛江红树林20年后,张苇说保护红树林的工作正在接力传承,一代代年轻人正用青春、汗水为之努力奋斗。

  对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张苇有自己的理解。她说:“绿美广东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老百姓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共享绿美生态的红利,从而让老百姓有更高的幸福感。对我而言,接下来希望在工作中努力提升红树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继续在绿美广东建设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南粤8万株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古树名木是国家宝贵的生物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也是发展旅游经济、促进文化繁荣不可多得、不可或缺的景观资源。

  2023年,广东扎实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新建古树公园24个,促进古树名木与城市乡村、历史人文和谐共存,留住绿美广东乡愁记忆。让古树得到复苏、焕发青春,背后离不开广大古树名木保护从业者的坚守与付出。

  3月7日一早,记者随古树名木保护技术人员一同,从韶关市始兴县出发,驱车沿着346县道,穿过一段段蜿蜒碧绿的林间小道,半小时后到达距离县城约20公里的孔坝绿美古树公园。漫步在公园内,记者看到,一株株高大挺立、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树分散在步道沿线,些许还冒出嫩绿色的新芽,为初春时节的公园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对古树主要采取了复壮、病虫害防治、枯病枝修剪、设立保护标识、建档挂牌、树体加固等措施,并为每株古树都购买了保险。”始兴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占地面积83亩的孔坝绿美古树公园位于始兴县罗坝镇淋头村,是利用当地现有古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倾力打造的景点,目前拥有挂牌百年以上古树41棵,最大树龄四百多年,品种有樟树、枫香、木荷等,均为国家二级、三级古树。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公园内古树的生长状况及存在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复壮方案提供数据支撑。”广东飘之绿名木古树保护有限公司的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叶广荣,一边观察古树长势,一边向记者侃侃而谈。今年是他从事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第20年,日常工作主要是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抢救复壮、白蚁防治、树洞修补等,长期出差在野外是他的工作常态。孔坝绿美古树公园古树的保护及复壮,正是由他带领专业团队负责。

  在一株粗壮的古樟树旁,叶广荣停下了脚步,仔细观察起古树表皮,“这株古树有被白蚁侵害的迹象,需要进行防治。”话音刚落,他便拿起铁铲,在贴近古树根部的土地上挖出一个小坑,将提前备好的白蚁箱埋了进去。“大多古树都会受到白蚁危害,尤其是古樟树。有句俗话叫‘十樟九空’,说的正是这个危害。”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古树医生”,叶广荣说:“每救活一株古树,等于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令我成就感满满。”

  近期,也是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的“树木医生”叶少萍和团队最忙碌的时候。他们要为树龄约354年的木棉古树进行每年一次的例行体检。这株古树位于广州中山纪念堂东北侧,植于康熙年间的1669年,树高约27米,斑驳的树皮及通体的附生植物,让“木棉王”充满了沧桑感。“我们每年都要对‘木棉王’开展彩超拍CT、补营养补水分、杀虫杀菌等保护工作,给它无微不至的照顾。”叶少萍说。

  此外,叶少萍和团队还曾为广东省“天下第一樟”“红锥王”等共计107株重点一级古树名木,以及广州近万株古树名木提供科学保护。她介绍,“古树医生”拥有一整套完善的“望闻问切”诊断评估方法,必须做到“对症下药”。

  针对古树名木保护,全省各地也出台了不少新政策、新举措。截至目前,广东21个地级市均已颁布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或规定。此外,广东还善用科技手段赋能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工作,其中,PiCUS-3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仪、木质针刺检测仪、激光雷达、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古树名木健康监测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古树名木数量为85561株,古树群907处。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进一步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制度体系,强化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措施,力推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工程。同时,挖掘古树名木的生态、文化、旅游价值,积极打造古树名木与人居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提升城乡绿色生态品质,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前列观察

  让绿色成为 广东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广东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林业大省。数据显示,全省森林面积1.43亿亩,森林蓄积量5.78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处于全国较好水平。2021年,广东省林业产业总值8607亿元,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广东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俊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扎实开展省级森林城镇、省级森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积极推进古树公园建设,建设一批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广泛宣传生态建设者、生态护林员的奋斗事迹,引领带动广大党员、群众持之以恒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研究员任海认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不仅关乎绿化、美化,更关乎生态化、乡土化,接下来,要多用广东本土的植物提高生物多样性。同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筛选一批高生态价值、高经济价值和高文化价值的高值化植物加以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林婷玉 徐亚辉 彭新启 誉建业 通讯员 林荫 黄瑞兰 饶慧君)

  责编:刘敏

  二审: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