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故事】船长魏永鹏:广袤的大海是他的主战场

2024-04-03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徐丘濂 李佳玫
分享:

  原标题:

  乘风破浪 填海造陆(引题)

  广袤的大海是他的主战场(主题)

  怀揣着对航海事业的向往,生于安徽农村的魏永鹏选择成为一名船员。高考后,他进入武汉理工大学,开启对航海及海上工程的探索与实践。2008年,他入职中交集团,历时13年,成长为一名工程船舶的船长。

  经马六甲海峡,横跨印度洋,穿越赤道,航程越来越远、航时越来越长。去年10月,魏永鹏登上央视舞台,在亿万观众面前讲述他乘风破浪、填海造陆的故事。“每一次出发,我都用心领略着航海的奥秘,做气象分析、研讨航线、做好进港和施工准备,用好每一分钟。”魏永鹏说道。

  这个从田里入海的男人想一直游。大海无垠,探索无界。

8.jpg

  魏永鹏驾驶船舶扬帆启航。单位供图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从业16年,魏永鹏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汕头东部经济带吹填造地、港珠澳大桥岛隧基槽精挖、香港人工岛吹填、NH远海项目、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科伦坡港口城吹填、肯尼亚KOT油码头疏浚、菲律宾帕赛吹填、马尔代夫吹填……

  2021年6月24日,魏永鹏驾驶“浚洋1”前往菲律宾马尼拉湾,参与“一带一路”项目菲律宾帕赛吹填项目建设。

  到达现场时,现实给了魏永鹏“当头一棒”。依照合同,工程回填用砂的砂源由业主提供,可业主购买的砂源并不能满足项目的用砂要求。砂源出了问题,项目无法正常推进,怎么办?“必须推进项目顺利进行。”魏永鹏立下“军令状”,他一边进行基槽疏浚,一边寻找新砂源以解燃眉之急。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魏永鹏团队就在河流入海口发掘大量可供回填使用的砂。但河口地势陡峭,高低落差极大,挖泥船在此区域取砂,很容易被风浪推上岸而搁浅,导致耙具损坏,安全风险极大。而且该处水域狭窄,每个施工段仅150米宽,相对于170米长的“浚洋1”要在这个区域施工,“无异于在小客厅里骑大单车,根本施展不开。”可这里毕竟是来之不易的宝藏砂源,他告诉船员兄弟们:“这个单车必须踩,还要踩得漂亮!”

  魏永鹏带领团队通过一遍遍往返勘察施工环境,又对一系列施工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终于钻研出耙吸式挖泥船河口定点取砂、淤泥层走抛、摊铺等施工工艺,成功突破项目施工的瓶颈。

  带领船员劈波斩浪奔赴美好

  2023年1月20日9时40分,菲律宾马尼拉湾口海域,偏北风6级,浪高1-1.5米。“浚洋1”值班船员发现右舷艉部约700米处有一小渔船上下漂荡剧烈,随后用望远镜观察发现,远处小渔船的船舱已进水,船身大部分已没入海中,落水人员不断发出求救信号,值班驾驶员马上拉响汽笛并立即向魏永鹏报告。

  “操耙手立即起耙,驾驶员操纵船舶慢慢驶近渔船!”放下电话,魏永鹏查看了船舶位置和动态,马上赶到驾驶台,下达指令。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启,他用对讲机呼叫大副、水手长准备营救工具,安排值班船员持续观察落水人员情况。相比于10米出头的散架渔船,“浚洋1”无疑是巨大的,施救区域涌浪较大,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对方造成二次伤害。

  观察风力方向、判断潮流走向。大船围着小船,魏永鹏不停调节速度、打着舵把,慢慢靠近后,船员纷纷抛下救生圈和救援绳,一个落水人员被成功救起;随后,再次调整船舶位置,相继救起第二、第三、第四个落水人员。25分钟,救起四名菲律宾落水渔民。

  “得益于魏船长高超的船舶操控能力和果敢冷静的决断力,我们完美地完成一次人道主义救援。”全程参与救援的三副曾晓裕点赞道。

  “浚洋1”是现代化大型耙吸式挖泥船,作为船上第一责任人,魏永鹏躬身其中:与船舶工会探索形成“双导师带徒”培养机制,搭建青年船员成长“快车道”,为公司各船舶输送优秀人才;带领团队自力更生攻破“卡脖子”修理技术难题,推进备件国产化;与水手长共同发明的“一种耙吸式挖泥船耙头耐磨块液压定位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关心关爱船员,在船上营造起“家”的氛围。在他的带领下,“浚洋1”先后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广东省模范职工小家”等荣誉。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通讯员李佳玫)

  编辑:刘晓丹

  二审: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