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故事】阳江工匠蔡汝林:以技术为“魔法”,为生产“输能”

2024-04-19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黄细英 陈昭 冯国腾 苏少芳
分享:

  原标题:

  阳江工匠蔡汝林:(引题)

  以技术为“魔法”,为生产“输能”(主题)

3.jpg

  蔡汝林手拿仪器检测设备运行情况。全媒体记者黄细英/摄

  正值生产旺季,坐落于阳江阳春市潭水镇南山工业区的阳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随处可见工人忙碌的身影。蔡汝林坐在150兆瓦燃气发电机组中控室的操作台前,仔细查看满屏的数据,通过分析曲线走向,了解机组运行情况。

  蔡汝林是该公司的热能首席工程师、能源中心生产技术管理室主管,去年被评为“阳江工匠”。这些年,他发挥技术特长,与各种“能”打交道。钢铁生产需要能源保障,他便带领团队攻克难关,为生产“输能”。面对滚滚烟尘,他则化身“清洁工”,变废为宝,让烟尘转为电能。他说:“每多发一度电,就减少一度电的浪费,我感到满足和踏实。”

  回收利用蒸汽,一年“赚回”成本

  蔡汝林是贵州人,200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湘钢集团成为一名“锅炉工”。2009年,阳春新钢铁投产,应建设需要,他被派到该公司,从此安家在阳春。

  刚到新公司,蔡汝林就凭借一双“慧眼”,就发现了一个可以“变废为宝”的技改项目:把公司转炉余热放散的蒸汽利用起来。

  蔡汝林联系了四五家相关公司。然而,实地考察后,这些公司觉得改造难度太大,给出了否定答案。其中一家公司摇头道:只有两座转炉,蒸汽稳定性难以保证,要是有三座就好了。

  正是这句话,给了蔡汝林改造思路。“少一座转炉,那我就设计一台辅助锅炉,通过这台锅炉自产一部分蒸汽来进行平衡,就可以利用起来了。”说动就动,2014年,他牵头实施炼钢饱和蒸汽回收发电项目,参与全过程的余热蒸汽开发利用工作,并在项目设计初期提出“背靠背”并列双炉膛的创新思路,解决余热蒸汽压力波动大的技术瓶颈。

  这一项目实施后,余热蒸汽“变废为宝”,每年提供发电量4000多万千瓦时,一年多就“赚回”了该项目的成本投入。

  这些年,蔡汝林先后牵头实施20多项专业技术改造。2017年,他牵头攻克公司钢渣间加热炉脱火难题,解决制约豆钢产能的技术瓶颈。2019年,他牵头对余热锅炉的混合烟道进行创新性改造,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内混合烟道的固有缺陷。这两个项目,分别获得广东省冶金科技成果三等奖、二等奖。

  化身“清洁工”,让烟尘转为电能

  “这就是我们的150兆瓦燃气发电机组,目前,该机组年发电量达13亿千瓦时。”走进生产车间,蔡汝林指着一个圆柱形设备向记者介绍。

  150兆瓦燃气发电机组是目前广东省内单体容量最大、参数等级最高的煤气发电机组,每年减少碳排放33万吨。该机组的诞生,凝聚着蔡汝林团队的心血。

  此前,该公司只有三台25兆瓦的机组,年总发电量不足7亿千瓦时。2020年,蔡汝林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牵头公司150兆瓦燃气发电机组升级改造项目,组织工艺系统设计审查、设备招标技术功能规格书审查及五大类规程的编制,提出关键性设计优化建议30多项。

  “电厂是烧煤,我们是烧二次能源,该领域当时最大功率的机组只有135兆瓦,我们的项目可谓全国第一台,国内没有可参考的项目。”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蔡汝林想尽办法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技术,经常去国内类似的项目考察学习,边学习边摸索改造设计方案。光是收集资料,团队就耗时近一年,纸质资料堆满了四个档案柜。

  项目从无到有,每一步都充满艰辛。项目在实施阶段碰上新冠病毒疫情,制造厂商不能按工期保质保量交货,蔡汝林抽调一部分人到外地厂商车间一线蹲守,一待就是两个半月,直到看见各类设备装车发往阳春。机组安装过程,团队成员把行军床放在办公室,累了就躺四五个小时,半个月不回家成了常态。

  “我们要保证每一个设备都能够按照设计要求运转!”蔡汝林说,有时仅排查一根接错的线就要耗费几个小时,一个单体设备调试需要十几个小时;碰到问题大家经常一起头脑风暴探索解决方案,长时间的强度作业,有些同事疲惫地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2022年6月,150兆瓦超高温亚临界煤气发电升级改造项目投产运行的时候,蔡汝林比谁都高兴。因为,这是他带领团队多年来共同辛勤钻研的成果。他可以骄傲地说:现在,公司的生产用电实现自给自足了。

  项目投产后,阳春新钢铁的煤气发电机组效率由原来的23%提高到40%,不但能实现企业用电全部自给,降低外购电成本,还能余电上网,缓解区域用电紧张和降低外购电成本。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通讯员陈昭 冯国腾 苏少芳)

  责编:刘晓丹

  二审: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