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2万平方公里海域上建设“蓝色粮仓”

2023-06-08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誉建业 林婷玉
分享: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考察时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日前,记者走访发现,广东渔业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并在更多场景中得到使用。

  培种育苗 丰富广东“蓝色粮仓”

  6月初的湛江东海岛阳光明媚,煦风轻拂下,海水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记者走进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育苗车间看到,经过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兴”)良种选育的南美白对虾在池内自由游动。待其发育成熟,美味健康的对虾将成为饕餮盛宴,“游”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在20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当时,国内的对虾亩产不到百斤,而从国外引进的南美白对虾,亩产高达2000斤,是当时全球水产养殖产量最高的对虾。然而,一场白斑病毒席卷国内,将行业“打回原形”——20多万吨产量直接下跌到几万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渔业种苗也是海水养殖的“芯片”。但要培育优质种虾谈何容易。彼时,种质资源长期被国外企业把持。2002年,科技部、农业部把对虾抗病毒选育的工作纳入国家863计划,成立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开展对南美白对虾等水产的育种研发工作。

  “我们的育种概括起来有两个方向:一是‘快大’,即对虾生长速度快、规格均匀且美观;二是‘高抗’,即抗病能力强和抗逆能力强。我们希望选育的新品种不仅在湛江,而且在新疆、内蒙古等盐碱地都能养活。”恒兴高级研发工程师胡一丞介绍。他于2014年自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就来到恒兴,从事南美白对虾种虾选育工作。

  记者走进镌刻着“蓝色硅谷,种业芯片”的恒兴育种中心,跟随胡一丞穿过两道消毒门,来到保种池前。只见现场技术员在仔细检查南美白对虾育种的生长情况后,再用酒精消毒,确保种虾培育万无一失。胡一丞称,经过6代家系选育和两代推广,研发部门已成功将拥有抗病优良特性的性状进行稳定推广。良种选育新品种南美白对虾“中兴1号”成为国内首个获得认定的南美白对虾抗病品种,解决了优质种虾资源“卡脖子”难题。

  除了对虾,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广东在贝类繁育方面也走在前列。早在2008年,汕头大学理学院教授郑怀平就率领团队开展华贵栉孔扇贝遗传育种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人工养殖这种扇贝。然而,经过长期的人工养殖,产量低、品质低、价格低、病害严重等问题日益严重,华贵栉孔扇贝养殖效益非常低,产业发展迫切需要高值、抗逆的新品种。

  彼时,郑怀平刚到汕头大学,“麾下”可供调遣的研究生较少。为了培育华贵栉孔扇贝新品种,他凡事亲力亲为,多次到养殖户现场调研,并反复进行科研探索,带领团队成功地研发出一套高值、抗逆的新品种培育技术,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历时6年辛勤努力,于2015年成功培育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由于新品种具有感官品质高、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养殖效益高等四大优点,广受养殖者和消费者的喜爱,很快就在我国南方海域广泛养殖。

  此后,郑怀平带领团队致力于“南澳金贝”的养殖推广工作,同时,踏上育种新征程,在华贵栉孔扇贝育苗、养殖和育种等技术研发方面均有新突破,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5件,培育的“南澳金贝2号”和“汕大黄金贝”两个新品系也于近期通过专家组的现场验收。这两个新品系都有望被培育成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将助力我国扇贝养殖产业的新发展。

  郑怀平及其团队并不满足止步于此。近年来,他们瞄准育种前沿技术,继续开展华贵栉孔扇贝育种研究,在精准育种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在贝类中,成功将基因编辑后的幼虫培育到稚贝,对贝类分子设计育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广东各大高校和研发企业也正在以高品质新品种培育和优质、健康育苗繁育为抓手,让更多的鱼虾贝水产育种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为打造广东“蓝色粮仓”添砖加瓦。

  智慧养殖 开启深水网箱养殖先河

  4000多公里海岸线、42万平方公里海域、1963个海岛……这是广东得天独厚的殷实“家底”,也为广东水产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旖旎秀丽的“粤东海上明珠”汕头南澳岛上,记者见到了因经年暴晒而皮肤黝黑的汕头南澳耕泰洋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耕泰洋”)养殖技术员刘伟先。刘伟先一家三代都从事水产养殖工作,他的爷爷一辈开着木帆船在海里“讨生活”,而他的父亲是村里最早一批从事网箱养殖的人。刘伟先多次参与课题研究,在贝类、鱼类养殖方面有20多年的经验。去年,他入职汕头南澳耕泰洋公司,从事鰤鱼、扇贝等水产养殖工作,负责近海网箱和深水网箱喂养。

  每个到刘伟先手上的扇贝都经过人工催产,而他则化身“奶爸”,为水产“接生”,“带大”小苗。“水温、盐碱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小苗生长,我们必须频繁照料着。”每隔一段时间,刘伟先就得回到实验室观察扇贝的生长情况,并用本子记录下来。

  5月30日上午,记者跟随刘伟先搭乘船只,来到离岛一公里的近海养殖网箱边。只见网箱里成群结队的鰤鱼跟着他的脚步聚集,似乎在等待喂食。而刘伟先则观察鱼群的行动情况,在心里盘算着当天饲料的投放量。“等这一批次鱼苗长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从近海网箱送到深海网箱喂养。”他说。

d.jpg

刘伟先在观察其养殖的鱼      全媒体记者林婷玉/摄

  作为养殖技术员,刘伟先也被戏称为养殖场的“幼儿园主任”,他总结说:“我的工作就是把‘小班’的鱼苗养大,送到‘中班’的近海网箱,再送到深海网箱。”而他日常的活动场景大多在近海网箱,每天早上六点出船,到晚上才返回,一天主要的时间都待在网箱边上,跟鱼相处的时间比人还久。

  在淡水养海虾的过程中,恒兴还与优鱼(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结合使用物联网养殖设备和U鱼智慧渔业管理平台,通过智慧感测、智慧控制、智慧分析等新兴技术,对养殖环境、水质、鱼类吃食及生长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监测和管理,提升水产养殖的精准性和管理效率,提升水产养殖生产过程的质量管控能力和质量安全可追溯性,推进了水产养殖信息化水平,达到科学生产、降本增收的目标。


  s.jpg


工作人员在操作U鱼智慧渔业管理平台      单位供图

  养殖先养水,养水先测水,测水先懂水。水是整个水产动物养殖最重要的一环,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养殖的成败。记者在恒兴的养殖数字化平台上看到,采集、监控、储存、展示溶解氧、水温、pH值、氨氮等24种养殖环境数据显现其中,一目了然。系统还配备水上水下高清摄像机,能观察鱼塘环境、生产情况,以及水下养殖动物生长状态,结合饲料、动保使用情况等,可建立动物生长模型,形成养殖产品溯源记录,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除了近海养殖,广东还开启了我国深水网箱养殖先河,并最早实现深水网箱装备国产化研制推广应用,养殖装备总体水平国内领先。

  深水网箱养殖是指在远离岸边的半开放海区,将具有高附加值的鱼类放置于用网衣兜住的水域内。相比近岸的鱼排或者网箱养殖,这里的鱼类生长速度快、肉质好、品质天然,同时,具有一定流速的海水还可快速带走鱼类排泄物,减少深水网箱养殖鱼类病害。部分欧美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采用了这项养殖技术,并长期把持配套装备、技术和应用程序等方面的科技。但近年来,我国已在该领域奋起直追。

a.jpg

深海网箱养殖人员将鱼类放置于用网衣兜住的水域内     单位供图

  由于生物附着等情况,网衣每隔20天左右就需要换网。清洗网衣是深水网箱养殖企业的日常工作之一,以往的做法是将网衣拖到陆地上进行清洗,但这样有两个缺点,一是对陆地环境造成污染,二是浪费水资源。

  耕泰洋经理陈煜说:“我们找厂家针对作业船上的具体情况,设计了6支高压洗网枪。利用这6支高压洗网枪,我们可以在作业船上进行网衣冲洗,就地取材,抽取海水冲刷网衣,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此前,在南澳岛南边、平屿以西海域的深水网箱换网过程中,耕泰洋10名工作人员负责调配两艘作业船只,其中一艘33米大型专业铁船还专门配置上25吨吊机车,配备起网吊钩、洗网手枪等设备。工作人员在船上即可操作一张宽30米、高8米、重达3吨的网衣,能轻松吊起并更换网衣,些许海浪也不影响操作,全程用时大约1小时,使鱼群在干净的网衣中拥有充分的含氧量,能在充足水体交换空间下更好地生长。

  在饲料投料方面,传统的喂养方式是由养殖辅助船装载鱼杂外出进行喂养,通过人力抛洒投料。对此,耕泰洋寻找厂家,根据鱼杂饲料的特性,升级改造了适合喷洒鱼杂的投料机,大大地提升了喂养效率。在出现台风等恶劣天气、人工无法进行喂养时,还可通过自动喷料机继续进行投料。

  增鲜增值 预制菜香飘海内外

  在3月10日召开的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议中,广东明确提出建设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现代化海洋牧场正是广东打造“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有力抓手,而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也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广东水产品预制菜近年来发展迅速,2022年市场规模达168亿元,占全国17%。

  恒兴市场部总监许毅介绍,在国内的餐饮流通渠道和零售渠道中,水产品相比肉禽类食材,其在食材处理、烹制工序上更为复杂。但把这些水产品加工成预制菜后,烹饪就变得十分便捷。对于消费者而言,水产预制菜可以省去宰杀、清洗、调味等繁琐的步骤,即便是新手也能轻松地做出美味海鲜大餐。

  预制菜的品质与温度的管理密切相关。预制菜所需的畜牧、水产等原材料或半成品,在从“塘头”到餐桌的运输过程中,极易被污染,温度控制不当还会导致食品腐败变质。恒兴则通过源头直采、急冻锁鲜等方式,助力农产品增鲜增值,从而有效带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增收。

  恒兴在原料验收、生产环节、加工工艺等各个关键节点严格把关,给广大市民带去最鲜甜爽脆的口感。“春节时期,订制恒兴鲜虾来准备年货的人越来越多,最近可有得忙了。”恒兴品控经理罗东海表示,像恒兴鲜虾这类产品,锁住鲜味是菜品好吃的关键。“加工车间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在20℃以下。像这一份熟虾,从塘头到加工车间,要在两小时内完成高温蒸煮、冰水冷却、低温冻结、包装入库等各项工艺,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鲜甜口感。”

  “在饮食全球化的基调下,中华料理已经逐步走向全世界。恒兴很早就开启了国际化战略,积极在海外投资建厂,目前已经布局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以饲料、种苗、动保和食品的完整产业链布局作为战略。近几年,恒兴通过输出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方案和中国味道,获得国外消费者高度认可。特别是在北美,我们的预制菜非常地受欢迎。”许毅如是说。

f.jpg

水产品预制菜    全媒体记者誉建业/摄

  新闻链接

  广东培育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海远海养殖。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将其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抓手。

  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全年都适合海水鱼类养殖。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海水养殖产量336万吨,其中鱼类78万吨、甲壳类72万吨、贝类178万吨、藻类6万余吨。广东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已构建起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

  培育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目标该如何实现?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表示,将加快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水产种业的“南繁硅谷”,激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特别是近年来,深远海养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是为广东奏响“海洋牧歌”增添了充足底气。

  另外,广东还将培育一批涉渔“专精特新”企业,形成新产业、新就业形态争相迸发的局面,培育一批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同做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这篇大文章。

  如今,在现代化海洋牧场这片“新蓝海”,广东正以积极的姿态进取,向海图强,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突破口,按照“1年顺利起步、3年初见成效、5年显著变化、10年全面建成海洋渔业强省”的目标,广东着力打造的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将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来源:南方工报 全媒体记者:誉建业 林婷玉

  责任编辑:蒋灵茜

  校对:戴小玲

  二审: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