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野生动物做朋友的他们,有点“野”也很暖

2023-05-22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林婷玉 誉建业 罗奕宏 林荫 林园轩
分享:

W020230519445936022950.jpg

池炳威代表救护中心接收市民送来的非洲灰鹦鹉           全媒体记者林婷玉/摄

W020230519448354744894.jpg

林兆铭正在喂食两个多月大的亚马逊鹦鹉                 全媒体记者林婷玉/摄

W020230519445945181771.jpg

余晶在热情地为游客讲解长颈鹿的相关知识                  全媒体记者誉建业/摄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的基础,它使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有机体都独一无二,使自然欣欣向荣。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旨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恢复生物多样性,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据悉,广东目前已成为全国野生动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共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野外种群正稳步增长……这背后离不开有关部门和全体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野生动物救护管理员池炳威:

  濒危野生动物的“急救医生”

  5月16日下午,池炳威从市民手里,接过了一只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非洲灰鹦鹉。他熟练地拿过一条大毛巾盖在笼子上,以免刚到陌生环境的小家伙因应激而过度焦躁。这些年,池炳威接收野生动物的来源逐渐由执法部门转为市民朋友,他也真切地感受到公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

  2012年,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的池炳威来到广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以下简称“救护中心”),负责市内野生动物的接收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救护中心地处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池炳威的工作时常要面临人手不足、蚊虫叮咬、救助运输路程长、设施简陋等困难。彼时,广州仍存在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救护中心每年从执法部门接收、救护野生动物动辄数万只。

  “记得我业务最忙的那天,几乎跨越了整个广州,先是到白云区捕捉一只扰民的猴子,再到越秀区某派出所接收一只穿山甲,接着去海珠区处理一只误入民居的红隼,最后跑到南沙区进行候鸟的疫源疫病监测采样。深夜11点回到家,以为能歇会儿,荔湾区某派出所致电说某民居家里进了毒蛇,要马上赶过去处理……”那时,全市的野生动物接收、救护工作基本都由池炳威负责,当时开展工作的忙碌和辛酸,他依然历历在目。

  近年来,随着广州持续推进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这项保护工作中。为了宣传生物多样性,在每年2月的世界湿地日、3月的广州爱鸟周、5月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1月的全国野生动物宣传月等节点,救护中心积极开展多种宣传活动,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池炳威坦言,广州推进野生动物保护立法之后,自己的工作负担减轻了许多,救护中心接收野生动物途径也从公安机关等执法部门逐渐转为从市民手上而来。

  然而,并非每一次野生动物救治都有完美的结局。2014年,当池炳威接森林公安通知前往白云区某地协助办案时,现场的惨象让他触目惊心:数百只被宰杀剥壳剖好的穿山甲胴体整齐地排在地上!这一幕深深刺痛着他的内心,也让他下定决心要与不法行为作抗争。“广州地区历来有食用‘野味’的风俗,有些老一辈了解我的工作后,会以此和我开玩笑。这时,我都会很严肃地告诉他们,现在吃野生动物是违法的。”池炳威说道。

  如今,救护中心一年接收野生动物的数量下降至1000只左右。目前,园内共有100多种共700余只野生动物。作为中心救护监测科科长,池炳威的工作重心也从救治野生动物转移到指导各区的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协助执法部门识别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以及统筹安排从全市接收回来的野生动物的救护处置。

  去年,救护中心从森林公安部门接收了一只葵花凤头鹦鹉(《华盛顿公约》附录二类保护级别动物),但由于应激反应严重,这只鹦鹉精神状态极差。池炳威和同事立即研讨救治方案,通过及时给这只珍稀的鹦鹉补充能量和电解质,将原本奄奄一息的小家伙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每一次成功挽救珍稀野生动物,都能让我万分喜悦。”此外,为了让红领绿鹦鹉重回南粤大地,近年来,救护中心还成功繁育出20余只红领绿鹦鹉雏鸟,他说:“当看到那些雏鸟顺利孵出、嗷嗷待哺的样子,心里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多年,池炳威最感激的还是来自家庭的支持。去年8月,池炳威的妻子怀孕已6个多月,产检情况不容乐观,要求马上住院保胎。当时,他正忙着在救护中心负责野生保护动物的安置。然而,受新冠疫情影响,医院陪护人员一旦入院就不能离院。“我的老婆体谅我的工作,独自住院保胎,非常伟大,最后诞下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池炳威动情地说,“每一只野生动物都是一个生命,很感谢她让我有机会去救护每一个生命。”

  野生动物饲养员林兆铭:

  65只亚马逊鹦鹉的“奶爸”

  抢救一批鹦鹉卵,并成功将它们孵化、饲养长大,作为野生动物饲养员的林兆铭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鹦鹉奶爸”“鹦鹉幼儿园园长”。

  5月16日下午3点,救护中心内,46岁的饲养员林兆铭正搅拌着盆里的饲料,不时用手感受饲料的温度。而在他一旁的笼舍里,65只亚马逊鹦鹉正嗷嗷待哺。

  “饲料用温水冲泡成糊状后,要降到合适的温度才能用于喂养,否则可能会烫伤鹦鹉脆弱的咽喉。”记者看到,每次喂养前,林兆铭都会将饲料舀到手的虎口,仔细测温,再用勺子勺起。而勺子一递到鹦鹉鸟喙前,小鹦鹉们便像上了发条似的不停啄食。

  喂食完,他还要仔细地用毛巾擦拭鹦鹉的嘴巴。

  喂食过程看着十分有趣,但事实上,每隔3小时,林兆铭就要喂养一次,过程琐碎而冗长,仅喂养65只鹦鹉就要花费2小时。但面对自己拉扯大的鹦鹉,林兆铭无怨无悔,满心满眼都是它们的身影。

  为了将这批鹦鹉拉扯大,林兆铭两个多月没有睡过一个整觉,没有休息过一天。“我不放心交给其他人喂养,一离开就牵挂着。”林兆铭说。而熟知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日常与野生动物打交道的时间,甚至比人还长。

  今年3月6日,执法部门破获了一起走私案,查扣近百枚不明生物的蛋。经过专家初步鉴定,极有可能是受保护动物鹦鹉的蛋。

  按照流程,执法部门需要取样检测,而这取样环节或导致蛋无法孵化。救护中心的领导征询林兆铭的意见后,将这一批次的鹦鹉蛋接收带回,并交给林兆铭孵化,在成功孵化后,再将褪去的蛋壳交回执法部门取样检测。林兆铭就此化身为65只亚马逊鹦鹉们的“奶爸”。

  林兆铭表示,回想整个抢救过程,最难的是小鹦鹉刚出壳后的喂养环节。“小鹦鹉出生后十分弱小,不能调节体温,一受冷就会感冒、打喷嚏,必须人工控制环境温度;也不会主动进食,必须一点一点亲手喂到嘴边,半点离不开饲养员。”待它们能够主动进食,林兆铭才能松一口气。

  这批从2厘米的蛋孵化出来的小鹦鹉被确定是《华盛顿公约》附录中注明的二类保护级别动物,如今已经被他饲养到有巴掌大小,这让林兆铭很有成就感、自豪感。成功拉扯大65只鹦鹉后,林兆铭也从鹦鹉“奶爸”晋升为鹦鹉“幼儿园园长”。

  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家65个孩子还在等着我去喂呢!”这或许会让陌生人摸不着头脑,却让同事由衷地佩服他对野生动物饲养工作的热爱和认真负责。

  这一批亚马逊鹦鹉长到3—4个月后,将被妥善安置在救护中心。而林兆铭还将继续攻克红领绿鹦鹉的人工繁殖、扩繁和野化训练等难题,期冀让这一本土鹦鹉种群回归广州野外栖息地。

  林兆铭负责救护的野生动物除了有鹦鹉,还有蟒蛇、陆龟、猴子等。平时,遇到一些突发性事件时,不论时间、不分地点,林兆铭都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野生动物进行接收、运输。

  2017年2月25日,林兆铭走到央视《朗读者》节目的舞台,讲述他与野生动物的故事,他用自己的付出和坚守,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与尊重。2018年,他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

  动物园讲解员余晶:

  野生动物保护的“代言人”

  “我们眼前的这只东白眉长臂猿宝宝,在去年10月24日出生,恰逢国际长臂猿日,取名‘猿胜’,寓意着我们终将战胜疫情。大家可以看到,长臂猿能在很高的地方随意摇荡,这与它们拥有能270度旋转的腕关节密不可分……”5月16日早上,讲解员余晶正熟练又热情地向园内游客讲解动物知识。

  余晶小时候,常和父母一起逛动物园和海洋馆,在和动物的接触中,一颗梦想的种子悄悄在她心里种下。2013年,她在一家海洋馆从事讲解员工作。“之前觉得这是新奇的、有趣的、可以接触动物的机会,但从事工作后才发现,我们不能直接接触动物,更多是以旁观者的角度了解动物和保育员之间的故事。”

  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食物、水和空气的保障,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余晶看来,这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讲解员的职责更多是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教育就要“从娃娃抓起”。2018年,余晶来到广州动物园科普教育部从事讲解员,主要面向4—15岁的孩子,负责带他们开展科普讲解、研学等活动,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这些研学活动中,令余晶印象深刻的是一项名为“小小宣讲员”的活动。在其进阶版“我为野生动物代言”的宣讲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要完成常规的科普讲解,还要围绕自己讲的内容设计游戏,通过摆摊,让游客在玩游戏的同时学习动物知识。

  “通过这些活动,我看到青少年在努力地科普传播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也许他们心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种子’已经在慢慢发芽。”余晶表示,经过多年品牌建设,广州动物园目前已有上千名小宣讲员。其中有位15岁的孩子从6岁开始便一直参加研学活动,作为学校主持人的他,目前还积极在班级、社区科普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知识。

  然而,园内时而也会有让余晶抓狂的不文明行为。尽管园内已播放录音提醒,设置禁止投喂的宣传牌,还有志愿者参与维护秩序,但都无法杜绝部分游客乱投喂的现象。看到此类现象,余晶都会语重心长地劝导游客:“我们的动物吃得很好,并且营养均衡,它们有自己的‘动物厨房’,有专门的食谱,不需要大家投喂食物。我们经常说要保护野生动物,不打扰是最好的方式。”

  工作之余,余晶还经常参加广州市各类科普竞赛,曾获得“广州市金牌讲解员”“越秀区优秀科普使者”等称号。在单位的组织下,她每年还积极到其它景区观摩专业讲解,并带领团队参加各类比赛,她说:“在我看来,‘协力’就是将多方力量聚在一起、同向努力,我们要协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链接

  打造国家物种保护亮丽的广东名片

  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率先把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写入地方性法规,启动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计划,扎实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工作。据统计,目前,广东是全国野生动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共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野外种群正稳步增长。今年3月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在珠海举办2023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鉴》,启动成立野生植物保护专家委员会。

  广东不断强化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基本覆盖全省典型的森林、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了我省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类和资源;实施重点物种保护工程,带动野生动植物普遍保护,建立9个国家级保护中心,在苏铁、兰花、木兰、大熊猫、朱鹮、华南虎等物种的迁地保护、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和野外回归等方面取得突破,有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目前,广东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和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为引领的区域性物种保护网络体系。积极推动野生动物调查监测、收容救护、疫病监测“三合一”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我省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日前,广东省林业局印发《广东省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省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0%,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5%,全面形成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水平和自然教育服务质量走在全国前列。

  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人才体系建设,增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大高精尖人才引进和学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和科技人才团队。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强对林业主管部门、保护区、林场等基层野生动植物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科技含量;组织培养一批优秀的自然教育从业人员,通过科普宣教活动,宣传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培养群众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广东省林业局副局长王华接介绍,广东将持续发挥林长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优势,结合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推进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摸清资源本底,提升保护救护和风险防控能力,完善执法体系,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加强对中华穿山甲、华南虎、鳄蜥、仙湖苏铁、广东含笑等国家和省关注的珍稀濒危物种开展抢救性保护,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立植物园、树木园以及救护中心,针对性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繁育野化和野外回归等多种措施,打造国家物种保护名片。(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林婷玉 誉建业 通讯员罗奕宏 林荫 林园轩)

  责任编辑: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