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特区建设者】倪鹤安:点燃“改革开放第一爆”

2020-08-18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许接英 肖明葵 童慧慧
分享:

  开栏语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同意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志庆祝,特开辟“我是特区建设者”专栏,致敬那些为广东经济特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留下足迹和故事的建设者,以及当下正在那里接力奋斗的卓越劳动者。

  建设者档案

  姓名:倪鹤安

  年龄:80岁

  建设座标:深圳(1979年—1982年)

249389_tpzz_1597642040265_b.jpg

  ▲倪鹤安 许接英/摄

p46_b (1).jpg

  ■当年运土石方的工人 受访者供图

  41年前,时任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以下简称“四航局”)二处四队副队长的倪鹤安和100多名队友接到了开赴深圳蛇口的命令,成为蛇口这个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园区的首批建设者。在蛇口,他们开山劈路,拉开了蛇口工业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序幕。而倪鹤安正是当年按下爆破电钮、点燃被称为“改革开放第一爆”的历史见证人。41年后,已到耄耋之年的倪鹤安向记者追忆起那段在蛇口奋斗过的峥嵘岁月,仍满怀激情。

  开荒

  第一晚住的工棚被台风掀了顶

  1963年,倪鹤安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四航局担任技术员。此后,他随公司工程队辗转广州、佛山、海口等多地,参与到港口、船厂等多项工程的建设中。

  1979年7月,正在顺德工地上班的倪鹤安接到了公司要求他即刻返回的通知,此时的他,已是四航局第二工程处第四工程队副队长。

  回到广州公司总部后,倪鹤安获知,公司即将开赴深圳蛇口建设工业区,并为此成立了蛇口工区,而他所在的第二工程处是此次建设的主力军。

  “深圳要搞开发建设了?”倪鹤安心里有些打鼓,在此这前,他从没去过深圳,只知道那里离香港很近,一般人去不了,“设置了关卡,要边防审查”。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能被选中去深圳而兴奋,因为“这代表了组织信任,组织信任就是最大的精神动力”。

  就这样,在最炎热的季节,倪鹤安带领四队的100多名队友抵达蛇口,成为首批进入蛇口的建设者。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满目荒凉。

  “蛇口说是个镇,实际上就是个小渔村,一走进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咸鱼味,家家户户都在晒咸鱼。”由于蛇口对岸就是香港的元朗,两地隔海相望,直线距离仅五六公里,这里因此成为偷渡的前哨,村里青壮年很少,留下的多是老人孩子,周围都是松岭和荒滩。

  就是在这样一个缺水少电、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倪鹤安和队友们开始了艰苦的拓荒岁月。没有自来水,就喝井水,到水沟洗澡;没有房子,就上山砍竹搭建工棚。倪鹤安印象最深的是,住进工棚的第一晚,台风就把棚顶掀翻了。

  夜晚休息时,倪鹤安和队友经常会到海边走走,每当看到对岸不远处的灯火辉煌,而这边却连一盏路灯也没有时,他都不禁感慨:“我们怎么会差这么多?我们现在开始建设,以后应该会慢慢缩小差距吧。”

  炸山

  22吨炸药炸出6万方土石

  当年8月,四航局第二工程处4个队、1个预制场共800多人正式进场,开始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此时,倪鹤安所在的四队接到开工后的第一个重要任务:炸山开路。

  原来,按照当初规划,蛇口工业区要兴建两座水深-3米的码头、一家钢铁厂和一个拆船滩以及一批工业厂房。四航局蛇口工区安排一队负责建码头,四队和机械队负责整个蛇口工业区的“五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通邮、通话,平整场地)工程。为尽早实现“五通”,为蛇口开发建设全面铺开创造条件,须搬掉五湾和六湾之间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土石方量超过20万立方米的拦路山头。经过商讨,工区指挥部提出了采用集群爆破施工法,并最终确定了松动爆破的作业方案。而负责施工作业的重任就落在了四队身上。

  9月份,四队施工人员开始在爆破作业的山头用人工开挖井洞。烈日下,他们用铁镐锄头挖洞,用竹筐往洞外吊运泥土,苦干了1个多月,挖出了四五十个3至15米深不等的竖井,并在每个竖井井底刨出2个宽1米左右、深1米左右洞室用于装放炸药。

  挖完井洞,就准备爆破了,各个小组有条不紊行动起来。运输组首先将22吨炸药和雷管运到现场,由爆破组小心翼翼放入井洞,用电线连接起来,并将电线拉出洞外。电工检测每根电线电流和雷管电压连接正常后,由填土组工人一锹一锹地用土把洞和井填实,最后将电线拉到指挥所。

  1979年10月4日上午9时许,一切准备就绪,爆破即将拉响。倪鹤安和3名队友移步指挥所,警戒开始,伴随着第一次、第二次警报声接连响起,倪鹤安深吸了一口气,搓了搓手心,身为爆破指挥之一的他,激动之余不乏紧张,“一二三,起爆!”随着倪鹤安按下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爆破电钮,“轰”的一声巨响,整座山爆开了,滚滚浓烟升上天空,炸开6万方土石。

  这震天动地的一声爆破,让蛇口工业区大规模经济建设迈出了第一步,因此也被称为“改革开放第一爆”。

  见证

  一砖一瓦建设的辉煌巨变

  爆破完成之后是清渣,即把爆破后的石渣运到海边填淹。倪鹤安清楚记得,当时在完成基本定额外还设置了超产奖,即多拉一车,再奖励四分钱,此举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最多一天一个司机拉了131台车,最后我们这个码头提前两个月建设完成。”

  码头建成后,倪鹤安和队友一起留在蛇口,进行现代化建设。他们在蛇口修建了主要干道,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厂房,见证了第一批外商引进,用一砖一瓦验证了时间和效率的重要性。

  两年后,倪鹤安和队友们如期完成了建设任务,每人均领到了一笔丰厚的奖金,倪鹤安拿着奖金换回了一台17英寸的三洋牌黑白电视机。

  “当时在蛇口第一次感觉到改革开放的气息。”在那里,倪鹤安第一次收看到了香港的电视剧,“那时正在播《上海滩》,我和队友一起搬凳子坐在外面看”。

  1982年,倪鹤安因工作调动离开了蛇口。在离别前,他和同事再次走过当初按下爆破电钮的地方,彼时,电子厂、玩具厂已经投产,蛇口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为自己是特区建设的开荒者而感到自豪,“这里走的路、吃的水、住的房,都有我们流下的汗水。”

  40年间,沧海桑田,蛇口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已蜕变成美丽的海滨小城,倪鹤安也于2004年从四航局副局长的岗位上光荣退休。作为蛇口建设成长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倪鹤安一直难忘那段与队友并肩战斗的青春岁月。2019年,在央视《等着我》栏目的帮助下,倪老找到了当年一起奋斗却失去联系的队友。当四名老人隔着40年的时空,在舞台上深情拥抱时,所有观众都动容了。

  对话

  记者:在特区开发建设,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倪鹤安:当初到蛇口时,施工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要在这个地方开发一个工业区,谈何容易?但在困难面前,我们没有人退缩。大家都认为,是组织信任,才把这么艰苦的任务交给我们,觉得很光荣。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在深水码头投产竣工大会上,时任蛇口工业区建设总指挥袁庚说的一句话:“蛇口的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那是融入了四航局职工的血和汗。”这就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大肯定。

  记者:去年您怎么想到通过央视《等着你》栏目去寻找当年队友?

  倪鹤安:我今年80岁了,人啊,一老了,就经常回忆以前的事情,特别是在蛇口建设那段历程。但当年我离开深圳后,很多队友也因工作调动陆续离开,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联系,我很想念他们,也希望再聚一聚,最好再一起回去看看我们曾经建过的码头、道路、厂房。很幸运,现在找到了四个,其中一个已经去世了。大家见了面都很激动。

  编辑: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