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胶工:“不担心被机器替代,割技精湛只会更吃香!”

2022-10-11 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林婷玉 苏嘉嘉 丁祥洪 廖伟胜
分享:

  “左手握刀,手肘施力,右手食指按住刀头把控方向。”9月20日深夜,在地处粤西高州市境内的广东农垦团结农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团结农场”)的橡胶林中,记者跟随女割胶工查明飞体验了一回割胶工作。只见查明飞走近树边,把贴在树身割线上的残留胶撕开,确定好方位,半蹲马步配合着眼、手,绕着树而行,短短20秒就把一株橡胶树收割完毕,留下树身一道割线,创面摸上去平滑、整齐。很快,乳白色橡胶就从乳管冒了出来,渐渐汇聚成溪,缓缓流到树下放置的胶杯里。记者看到,经过一夜收集,能装一斤的胶杯快要满溢出来。查明飞笑呵呵地逐个把满杯的橡胶收集起来。

6_142890_b.jpg

凌晨,割胶工出发割胶

  团结农场以种植天然橡胶为主业,有橡胶面积6.58万亩、橡胶树142万株,是广东农垦胶园规模最大、干胶产量最多的大型农场。近5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在团结农场推行以来,查明飞从普通胶工成长为辅导员、副队长、骨干培训师。如今,电动割胶刀、全自动割胶机器人等一系列自动化、智能化设备陆续应用在传统割胶行业,作为割胶工是否有被机器替代的危机感?她很自信地说:“不担心被机器替代,割技精湛只会更吃香!”

  让普通割胶工成长为骨干培训师

  割胶有哪些要点?在查明飞行云流水的演示下,记者拿起了胶刀跃跃欲试,奈何下刀使不上力,割面太浅流不出橡胶。查明飞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指导记者用手肘发力,顺利割完一棵。“橡胶树从外到里,分别是粗皮、沙皮、黄皮和水囊皮,割胶以去尽沙皮止,再往入就会伤树。每次下刀轻重好坏都直接影响橡胶产量。”查明飞介绍说,“所以割胶最难的是力度控制,下手不是太重就是太轻。轻了,割面太浅流不出橡胶;重了,割面太深伤害胶树。收刀不整齐,割下的树皮一块厚一块薄,也达不到割胶技术要求。”据了解,割技高低分为一二三等,一等为最佳。查明飞每月接受考评,是获得一等割技17年纪录的保持者。记者观察到,查明飞割下来树皮呈厚2毫米、长约15毫米的方片,拎起来宛若一张薄纸条。

4_142892_b.jpg

查明飞在割胶

  17年前,当时25岁的查明飞和丈夫一起离开云南文山来到团结农场当割胶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自2017年开始在团结农场推行至今,查明飞从一名普通割胶工成长为辅导员,再被提拔为副队长,如今成为了广东农垦割胶的骨干培训师。像她这样成长起来的骨干培训师,在团结农场还有好几位。

  为了多产胶,在割胶工人手不足的时候,查明飞主动承担起割胶工作。“每天凌晨2点起床去割胶,带着两把刀上树位。”她说。割胶工一般上午10点就收好橡胶进站,她要忙到上午11点多才收完胶水进站。有时下午1点半又到胶园整理树位,练刀巩固技术。“农场会提供晋升的渠道和展示平台,每年开割前都会组织新老割胶工培训,帮大家巩固和提升技能。”查明飞说。

  2020年12月,查明飞凭借优秀的割胶技术,被推荐参加广东农垦第四割胶工技能大赛,从84名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个人综合奖第一名和树桩割胶技能第一名,被授予“广东农垦十大割胶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1_142905_b.jpg

上午9点,割胶工收胶归来

  以低频高效新割制为行业“留人”

  过去5年,团结农场于产改中迸发生机,通过充分把握农垦政策扶持和地方发展机遇,抓好天然橡胶基地提升,引进创新科技,加强特色农业发展,让割胶工素质得到极大提升,队伍不断壮大,由2017年的253人增加到316人。

  昼伏夜出劳作、蚊虫叮咬、夏季高温闷热……来自云南的付才洪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坚持了16年。记者看到,他的工具箱里除了携带胶杯、胶刀、磨刀石、胶灯外,还有随身携带蚊香盒和空调服。谈到产改带来的变化,付才洪深有体会。刚来农场时,他在帮田队的苗工岗位,主要负责管理和养护胶林里的中小苗。恰逢割胶岗位缺人,他又舍不得离开一手“抚养”的胶林,便从苗工岗位转型到割胶岗,一步步成长为割胶标兵。

  为了留住割胶工人,团结农场近年来积极推广“六天一刀”、“七天一刀”新割制,目前已推广新割制的橡胶树有79.92万株,推广率74%。原来一株橡胶树从四天割一刀转为六七天割一刀,人均割管从1700株上涨到3100株,人均产胶从4.7吨上升到7.1吨,最明显的是人均收入5.4万元,比此前提高了1.6万元。

  得益于产改,付才洪个人产胶9.6吨总收入6.3万元,其中在9、10、11月高产期产胶6.04吨,这三个月平均收入1.25万元(最高10月份1.5万元),成为全场为数不多的月收入“万元户”。2020年,他被评为“茂名农垦割胶标兵”。付才洪还在队里承包果园20多亩,在当地落了户,成为“本地佬”,从宿舍平房搬进一幢三层的舒适“橡胶房”。

2_142896_b.jpg

付才洪正在割胶

  为传统橡胶行业引入产业新技术

  凌晨时分,在团结农场第七作业区甘林队,2000多台全自动割胶机器人同一时间接收到廖伟胜的指令。吱吱几声后,割胶机顶端的刀具缓缓启动,按着指定程序,划开树皮割胶,一套指令动作一气呵成。

  “指尖轻轻一点,割胶机器人自动运转采胶,让割胶工告别昼伏夜出的高强度劳作,还能大幅提高橡胶的产量。”作为团结农场生产经营部副部长,廖伟胜告诉记者,橡胶树产量与环境中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有密切关系。温度过高,水分蒸发快,橡胶凝固快,排胶时间短,产量就低;温度过低,橡胶流速变慢。因此,为了保证产胶量,割胶通常在凌晨进行。

  廖伟胜是农垦职工的第三代,从小在农场长大,对农垦有着深厚情感。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几年,他还是毅然决定回老家,投身橡胶产业,像他这样的垦二代、垦三代在农场里还有很多,都在默默地为农场的发展作贡献。

7_142893_b.jpg

待收的橡胶液

  如何降低人工割胶的劳动强度,提高割胶效率?这已经成为天然橡胶行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农场党委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引进了简易割胶刀、电动割胶刀、全自动割胶机器人。简易割胶刀可以直接换刀片,割胶工人不用费时费力辛苦磨刀;全自动割胶机器人用互联网控制开割,工人负责控制操作即可。目前,电动割胶刀、全自动割胶机器人还在试验、探索、改进阶段,大部分割胶工还在使用传统胶刀、简易割胶刀等工具。”廖伟胜告诉记者,割胶技术的好坏,不仅影响橡胶树的产量,甚至影响橡胶树产胶寿命,保护得好的橡胶树割胶产能最长能维持几十年,甚至有一部分在建场之初种下的第一代胶园至今还在产胶。

  记者手记

  把工人留住,产业才有发展

  作为国家四大战略储备物资之一,橡胶的生产意义重大。然而,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加之昼伏夜出的劳作、野外恶劣的工作环境,使得割胶工不断流失,传统橡胶行业备受冲击。如何把这一产业的工人留住?记者惊讶发现,在外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团结农场割胶工的积极性却提高了,橡胶产量提上去,他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变量出现在哪?一方面,受益于低频高效新割制,原本从四天一割变为六七天一割,产量明显提升,割胶工积极性提高;农场通过发展种植、养殖、第三产业为割胶工增加其他收入,并在停割期间,对留在农场就地过年的外省割胶工给予适当补贴,以政策留人。另一方面,落实新胶工岗前培训一个月、老胶工开割前复训一周,并每月进行考评,让三级及以下胶工逐渐“消失”,转为一级、二级胶工;为割胶工提供职业技能竞赛平台,畅通晋升渠道,最终留住人。

  产改经验谈

  为生产减负为生活添福

  随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加上天然橡胶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割胶工老龄化严重、橡胶园基础设施落后,橡胶产业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2017年,在公司党委班子领导下,团结农场站稳政治立场,强化责任担当,坚持抓好橡胶产业这一个目标不动摇,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产业改革。

  近年来,团结农场积极申请天然橡胶、水库移民、美丽乡村、场外期权、科技生产、税费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多方筹集配套资金,不断完善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新建及改造收胶站38座6000平方米、民工房250套15000平方米、胶工驿站2个、胶园硬底化道路110公里,采购农用三轮摩托车45台,累计投资超过8000万元。目前,全场45个生产队已全部通硬底化道路,各个林段岗位已通环山路,100%实现了三轮摩托运输胶水及生产物资,90%的生产队建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和舒适的民工房,彻底消除了职工居住的安全隐患,干部和工人生产更轻松,生活更幸福。

  此外,团结农场通过加大民生公益事业建设,建成了职工文化中心、山顶公园、新农贸市场(面积3600平方米)、养老院及精神病院、场部小区商场等。场部小城镇面积由原不足1.6平方公里,扩大到2.2平方公里,在办公楼前建造了一个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改建了一条2000米长的出口景观大道,在小城镇中心区美化了一个6999平方米的团结湖及一个8600多平方米的天然湖。这些公共设施的建成,极大改善了农场中心区的宜居环境,改变了农场的面貌,提升了农场整体形象。(来源:南方工报 作者:文/全媒体记者林婷玉 通讯员苏嘉嘉 丁祥洪 廖伟胜 图/全媒体记者郗建新)

  责任编辑:张苑